呂永岩

呂永岩

呂永岩,男,漢族,出生於1952年,黑龍江哈爾濱人 ,中共黨員。筆名為嚴文、山石。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68年參加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歷任《戰士報》見習編輯,陸軍師汽車修理連戰士、技師,軍宣傳處新聞幹事,瀋陽軍區政治部前進報社編輯、瀋陽軍區創作室專業作家,專業技術四級,文職級別三級。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的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瀋陽軍區《前進報》編輯、解放軍藝術學院作家班學員、陸軍某師副政委(代)。現享受正軍職工資待遇。

基本信息

創作情況

著有中篇小說《白風峪》、《光環》、《中考大戰》,短篇小說《藍色的飛花》,評論《“空白”的魅力》,中短篇小說集《曝光的天使》,長篇紀實《溥儀傳》,《絕對士兵》,《中國軍花在非洲》,《中國警官悲喜錄》,《最後的柔弱皇冠》,《霹靂》,《將軍志》,《雷鋒》,長篇歷史散文《獄中王朝》,中篇報告文學《驚濤托舉的永恆》等。

呂永岩 呂永岩

獲獎作品

呂永岩 呂永岩

中篇報告文學《中國公安的脊樑》獲瀋陽軍區紀念建黨70周年優秀獎,《浩蕩軍魂》獲1998年全軍抗洪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青女像》獲1987年瀋陽軍區紀念建軍60周年優秀獎,報告文學《天職》獲1996年《解放軍文藝》軍旗之光徵文獎,電視系列片撰稿《時代頌歌》獲1993年中共電視台、總政宣傳部系列專題片優秀獎。報告文學《大音稀聲》獲2001年“共和國脊樑”全國大型報告文學徵文一等獎。《中國軍花在非洲》在2006年獲第八屆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軍花在非洲》一書是我軍第一部全面記錄維和女軍人的作品,全書採用“模組化”結構,以祖國現代都市與遙遠非洲的時空交錯,和平建設與戰亂動盪的相互呼應,客觀敘事與主人公自身的追述以及日記摘錄的方式,對13位維和女兵進行了細膩的“個案雕刻”,使每一個女兵都有血有肉、形象豐滿。13朵軍花形成了中國女兵光彩照人的整體形象。加之300餘幅圖片的襯托,既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震撼,又催人奮進。

《絕對士兵》獲第七屆解放軍圖書獎.

《絕對士兵》由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記述的是某部青年士官向南林的事跡.該書既是一部陸軍士兵 “突擊” 的真實寫照,又是現實軍營生活的“生猛”縮影,更是展現新一代青年士兵嶄新風貌的一部鮮見力作。作為長篇報告文學形式創新的一次成功嘗試,這部作品樸素、紮實,具有一種鼓勵向上,催人奮進的藝術力量。該書出版不久,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團中央即發出通知,號召在全國全軍青年和士兵中開展學習向南林的活動。向南林繼當選第11屆全國人大代表之後,又在2008年6月13日閉幕的共青團第16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共青團第16屆中央委員,並被評為第十九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5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簽署命令,授予向南林“新一代模範士兵”榮譽稱號。

小說創作

呂永岩 呂永岩

呂永岩小說題材的涉及面比較寬,當前的軍人生活和一般的社會風情,人物心態,幾乎都有描寫,藝術形式上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和嘗試。他曾是下鄉知青,但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在他的小說中卻反映不多,也許是因為往事不堪回首吧。不過,他一旦踏入這個領域,便立刻顯示出他豐厚的積累和與眾多“知青小說”所不同的獨特風格。在他的小說中,《石女的夏天》是唯一的一部“知青小說”。這部洋洋灑灑的中篇小說,瀰漫著濃重的悲劇氣氛,這在呂永岩的小說中,殊為少見。和其它風靡一時的“知青小說”不同的是,他避開了對極左政治的反思和批判的常見的思路,而是把焦距凝聚在知識青年青春期的性壓抑及其扭曲這個點上,在灰濛濛的時代大背景下,寫出了特定時代環境中人性的輝煌。石女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用緩兵之計來保護自己的貞操不受邪惡勢力的侵犯,但這一積極的人生姿態卻付出了長期忍受被歧視,受誤解以及壓抑青春欲望的代價,她那壓制不住的衝動又時時使她遭受負罪感的折磨,從而使她不能和相親的男青年真誠相愛,留下了永生的遺憾。大衛和艾華的戀愛風波,艾華的自殺和石女的命運一起交織成了一曲動人心弦的青春的輓歌。石女的死以及鐵錘殉道般的獻身,無不帶有那個年代那種永遠抹不掉的荒誕而悲涼的色彩。美的被埋沒,美的毀滅,美的潔身自好,是這部纏綿悱惻的小說最引人注目的象徵意蘊,這無疑使《石女的夏天》獲得了感人的魅力。 .

自從石女逝世之後,呂永岩大概也就永遠告別了那種摧心裂肝的對青春之美的留戀。他把多少有點玩世不恭的淡淡的嘲弄掛在嘴角,仿佛心不在焉地冷眼看著忙忙碌碌、庸庸擾擾的平凡的人生。哪怕是面對神聖無比的軍旅生涯。這種現象可以理解成是作家對生活中蘊藏很深的真善美的更深層次的追尋。永岩對生活特別是軍人生活有著足夠的真誠和熱情。《藍色的飛花》、《曝光的天使》、《邊防連的麗莎》、《湖的誘惑》、《青女像》等等,大概可以歸於“軍人小說”,或者說軍事題材小說之列。因為,這些小說主要寫的是軍人的生活、軍人的心愿、軍人的命運、軍人的情感、軍人的喜怒哀樂。對於當代軍人生活的熟悉和觀察,使永岩有可能深入軍人內心世界的隱秘之處去作一番遊刃有餘的剖析和體驗。在《藍色的飛花》中,那個從對越自衛作戰前線歸來的傷殘軍人的痛苦幾乎是難以言傳和盡述的。從他的女友的口中,我們或許不難體驗到戰場歸來者年深日久之後悲涼寂寞的處境。戰爭使他獲得了空前的榮譽,也使他喪失了作為一個正常人生活的能力。自體的傷殘或許還可以忍受,但作為一個男人的自尊心的徹底喪失,使他終於選擇了一條通向永恆的道路。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英雄之舉。他的細膩的感覺、被扭曲了的錯覺,多多少少具備了卡夫卡和海明威式的陰冷和絕望。

軍人價值的失落,軍人在和平年代裡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呂永岩的軍人小說里並不是唯一的主題,但卻是十分重要的思考內容。《湖的誘惑》以很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婚姻愛情不能盡如人意的典型的軍人式的苦惱。如果說在愛情的群星軌道上失之交臂是一種正常的人生狀態,那么做了軍官的“他"之所以不能和心愛的姑娘相愛而不得不遷就來自故鄉的未婚妻,則正是軍人所最獨有的愛情婚姻“模式”。為了未來遙遠的前途,也為了那“該死的自尊心”,很少有人敢於鋌而走險,不惜身敗名裂,而不得不忍受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擠壓。除此而外,像《邊防連的麗莎》中的那種在邊防執勤的軍人生活的寂寞的痛苦,像《浪》中的那種機關人際關係的煩惱,像《青女像》中的那種軍營生活中同樣存在的庸俗自私甚至可以說卑鄙的現象……都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當代軍人生活中相當典型的心態。在這些小說里,無論作為軍人還是作為作家,呂永岩的觀察體驗都是非常細膩的。

在這個題材領域裡,值得重視的還有一部他自己認為是“通俗小說”的新作《曝光的天使》。這部小說述說了一個古老的愛情故事,但是卻極富有時代特色和新意。為生活所迫的少女興華走上了在火車上以色相進行敲詐的邪路。當她很不高明地敲詐到作為軍官的“我”的頭上的時候,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便開始了。小說主人公和小說的作者一樣機智、幽默,從容不迫,由幸災樂禍到憐憫之心生髮,由不期相逢到拔刀相助,由解人危難到忍辱負重……一個富於正義感、不乏善良之心的青年軍官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通過悲歡離合的男女主人公的奇而不怪的遭遇,小說對當代社會中腐敗現象的抨擊是辛辣而尖刻的。在同樣軍隊的小說家中,不少人都不乏機智幽默的品格,語言的功力也都不讓呂永岩,但就對社會底層生活的了解和熟悉而言,呂永岩大概要略領風騷一點。就《曝光的天使》而論,它的結尾並非重複一個“至今已經不新鮮"的悲慘的離異的愛情故事,而是把底層受生活逼迫的善良女性的美好心靈和盤托出,藝術的震撼力還是很強的。

從呂永岩的小說中,大概不難聽到一種決不與黑暗、腐敗同流合污的正義的呼喊。《曝光的天使》中部長的道貌岸然後面的骯髒靈魂,《青女像》中後勤處長夏凡的虛偽自私……莫不使作家深惡痛絕。於是,在呂永岩的小說中便有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家族”,我姑且把它稱作“諷喻小說”。這個概括雖不一定準確,但肯定是呂永岩從事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支點。社會倫理的批判構成了這些小說的倔犟的靈魂。這個小說家族中突出的有《陽台》、《迷惘的悲劇》、《一個女乘務員對雪花的哲學思考》等等。這類小說大多取材於各個行業中普通人的生活,作品著重寫出生活中的醜陋、虛偽、自私的一面,加以善良的嘲諷和尖刻的批判。這種情況,在軍隊青年作家中也是並不多見的。現代生活中被多重煩惱擠壓的各行各業的人,在《迷惘的悲劇》中被濃縮在一輛拋錨於公路、鐵路交叉處的大公共汽車裡。本來,如果生活條件再好一點,社會普遍道德水準再高一點,人們的私心少一點,火氣小一點,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它還是發生了,發生得那樣悲慘,那樣的令人迷惘。可以說,這輛公共汽車是我們社會道德生活的一個縮影,官商橫行,物價飛漲,不正之風,分配不公……已經使人們的心緒日益惡劣化。這種惡劣化對於勞動生產效率的影響往往是無形的,卻又是致命的。《飄動的雲》則通過一個因工傷致殘致死的老工人的命運,對官僚主義的冷漠無情發起了憤怒的聲討。那個整天用酒精來麻醉自己未泯的良心與靈魂的隊長和一拖再拖的“局裡”、“處里”的人們,對於一個無足輕重的老工人的死表現得那種麻木不仁是令人髮指的。年輕人們不得不用非正常的手段來逼他們就範,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沒有了結的案件》貌似一部推理小說,其全部思想的鋒芒卻僅在於結尾那寥寥數筆,不正之風不僅可以草菅人命,而且可以使殺人犯逍遙法外,這怎能不令人憤怒呢?

聯繫到呂永岩的全部小說創作,不由得可以想到,全社會的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不正是由一個又一個這樣的不惜損人利己的“社會細胞”所造成的嗎?當然,在這些作品裡,不乏關於人們良心發現、良知不泯的動情的描寫。比如在大難來臨時人們道德良心的甦醒(《迷惘的悲劇》);不願出賣靈魂的青年作家的惡作劇(《贊助》);助人為樂、關心別人的痛苦與歡樂(《一個女乘務員對雪花的哲學思考》)等等。此類小說發人深省的力量無疑是強大的,無論我們的政治生活發生多么重大的變化,我以為,這種直面人生之作是永遠需要的。逃避,永遠是文學的歧途。

在小說藝術形式探索的熱潮中,呂永岩也是不甘痕寞的。他始終在尋找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藝術氣質的最佳道路。這一點,無論從他的選材之寬,涉獵之廣都可以看得出來。觀察體驗的細膩,因而比較注重細節描寫;語言風格詼諧,比較注重幽默的審美效應;生活氣息濃郁,比較注重各種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結構自如,比較注重故事性的跌宕起伏等等。這些,大概都是呂永岩小說創作藝術上的優長之處。在《東岸西岸》、《光環》、《白風峪》等作品中,他還努力把一種現代小說的敘事方式運用到創作中來,像《東岸西岸》就沒有什麼情節,而只有一種“情境”,一種意象,一種理念在涌動,進而構成了這篇寓意象徵意味很濃的作品。《光環》也是同樣,這部作品介入的是少數民族的神話般的生活境界,所幸的是尚未引起什麼民族方面的糾紛,這大概與其中的描寫有很多虛幻的情節、細節不無關係,這一點和《白風峪》也很相似。不同的是,後者的背景是抗日戰爭,而前者是無鮮明時代特點的大森林,不過二者的“魔幻”都有一些晦澀艱深之處,非細讀再三不能領會文中的奧秘。作為探索性的嘗試,這也許走到了“通俗”的另一個極端。當然,就可讀性而言,《白風峪》仍是十分引人入勝的。其神秘色彩並沒有影響到其傳奇性的發揮,其結尾處的“臨門一腳”也相當精彩:自相殘殺的結果,使誰也無法走出死亡的白風峪。這個淺顯的道理又是多么深刻!

紀實文學創作

近些年,呂永岩繼《中國警官悲喜錄》《獄中王朝》之後,接連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相繼出版了《溥儀傳》《中國軍花在非洲》《將軍志》《霹靂》《雷鋒》《最後的柔弱皇冠》《忠誠》等十餘部長篇紀實,在國內重要期刊發表中、短篇報告文學就更多了。

呂永岩 呂永岩

呂永岩的紀實文學很注重對文學藝術性的探索,即使是“命題作文”也不例外。他的長篇紀實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色彩紛呈,奼紫嫣紅,敘述樣式絕不雷同。他引入散文和雜文筆法寫作的《將軍志》,對長篇傳記文學的傳統寫法幾乎是一種顛覆,因而頗受讀者喜歡。他的《絕對士兵》《霹靂》《最後的柔弱皇冠》,敘述結構上也多有變化,每有創新。雖為“長篇”,卻寫得輕鬆活潑,有的甚至讀起來讓人不忍釋卷。尤其是他的《中國軍花在非洲》,全書採用相當別致的“模組化”結構,以祖國現代都市與非洲蠻荒之地的時空交錯,和平建設與戰亂動盪的相互比照,客觀敘事與主人公自身視角追溯相結合,再加上日記摘錄的方式,對每一個維和女兵都進行細膩的“個案雕刻”,使每一個女兵都有血有肉,形象極其豐富飽滿。每一朵“軍花”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3朵軍中玫瑰”構成了中國女兵光彩照人的整體形象,加之三百餘幅圖片的襯托,既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震撼,又發人深省,令人感悟,激人奮進。該書出版不久便獲得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文學獎項。

呂永岩 呂永岩

《霹靂:中國第一機械化師》影響空前著名紀實文學作家呂永岩長篇紀實《霹靂:中國第一機械化師》首發式於2011年5月6日隆重舉行。五位上將,六位中將大區副職,二十三位少將軍以上領導出席首發式或表示祝賀。

原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劉精鬆上將、原瀋陽軍區副政委黃漸鴻、副司令員石寶源中將和武峰光、武裝、蘇連文、陳宗耀、王清濤、向經元、侯學源、郭為民、程文華、楊闖、郭長樂、馮紅宇、李國生、王挺進、李明讓、徐貴福將軍及郝中術、姜華林、王勇進、楊斌、許靜安、孫永凱、閆建人、陳再強、滕建華、宋寶華、李向明、武力、劉和濱、袁世隆、王洪雁、杜勝利、華義、林曉平、新華出版社副社長許新等領導出席首發式。

原軍事科學院院長王祖訓上將、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上將、原瀋陽軍區政委黃獻中上將、蘭州軍區司令員王國生上將,原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張懷瑞、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劉沈揚中將、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張寶書中將、成都軍區參謀長艾虎生中將和劉路明、劉洪臣、丁有年、陳永康、李德和、劉書明、康曉輝將軍以及第一機械化師首任師長吳忠將軍夫人田濤,首任政委龔紀明夫人林芝,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的有關人員發賀電錶示祝賀。

長篇紀實《霹靂》作者呂永岩在首發式上介紹了《霹靂》創作過程及藝術特色,新華出版社副社長許新介紹了《霹靂》出版發行後產生的熱烈反響。原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劉精鬆上將講話,對長篇紀實《霹靂》給予高度肯定和熱情讚揚,認為《霹靂》填補了我軍機械化部隊建設紀實文學創作方面的空白,填補了紀實文學展示機械化部隊輝煌戰史和建國之初我軍建設特色的一段空白,是一部難得的、必將受到部隊廣大指戰員和軍史愛好者歡迎的一部力作,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必將為我軍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為打贏現代戰爭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第一機械化師老領導、原軍區後勤部政委武峰光和省軍區老司令員武裝及某機械化旅旅長華義分別代表第一機械化師的老將和部隊官兵,向作者表示讚揚和感謝。華義旅長表示:一定要學好、用好、傳好《霹靂:中國第一機械化師》這部鴻篇巨製,以先輩為榜樣,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和本色,牢記使命,忠誠使命,不辱使命,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核心作戰能力,夯實部隊建設基礎,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積極投入當代軍事變革的偉大實踐,續寫部隊建設發展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