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綸

吳綸

明代江蘇宜興人。宜興城內吳氏堪稱名門望族,在明代以後一門出了近二十位進士、舉人,其中明中後期傑出的吳綸、吳仕父子,還是宜興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倡導者和創始者。父親吳綸畢生堅持傳統茶藝的煮茶法,以種茶、制茶、品茶為樂,以隱逸山林怡然自得為趣,廣交江南士子文人,竭力弘揚茶藝,堪稱“陽羨茶人”。兒子吳仕入仕之前,在南山福源寺讀書之暇,與諸多陶工一起“澄泥制壺,研求式樣,代為署款”,積極開創用紫砂壺泡茶的新法,是宜興紫砂文化的始祖和弘揚者。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寄情山水

《宜興縣誌》記載:吳綸,字大本,以子仕貴封禮部員外郎。自垂髫時形癯神異比常,不樂仕進,雅志山水,日與騷人墨士往來倡酬,於其中有陶然自得之趣。 性喜茶,於名泉異荈悉遠致而品嘗之,焚香靜坐一室,或讀太史公傳,誦陶靖節詩,或臨寫唐子西山靜似太古章,遒然趙松雪筆法,人爭得之。春和秋爽,載筆床茶灶,隨以一鶴一鹿,遨遊於武林吳苑間。時身拜迤恩,而葛巾野服逍遙如故,人望之皆指為神仙侶也。寄號‘心遠’,壽躋八十有三 。

個人生活

明朝皇帝朱元璋開國後,因他轉戰江南一帶,深知民間生產貢茶的疾苦,於洪武24年辛未(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詔“罷造團茶以貢”。民間老百姓實際上在宋元時早已用散茶沖泡了,然而文人士大夫卻對傳統茶道始終有解不開的情結,仍然保持著遺老遺少的煮茶遺風。吳綸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明代中後期茶人集團的沈周、文徵明、王德昭等往來密切,他自己熱衷於種茶、製作團茶,送給友人的也全是團茶。有次“茶博士”王德昭偕弟王用昭來宜興品茶,巧遇江南才子文徵明。於是同到吳家煮茶品茗,興之所至,文徵明當即畫了扇面《清蔭試茶圖》,題詩《因宜興王德昭為煮陽羨茶》曰:“地罐相對語離離,旋洗砂罐煮澗澌,邂逅高人自陽羨,掩留殘夜品槍旗”。

吳綸與文徵明往來頻繁,品茗聊天,吟詩作畫,成為莫逆之交。每年新茶初采,吳綸總要給這些朋友寄上新茶。文徵明有二首詩就是寫收到吳大本所寄新茶後的心情的。一首曰《謝宜興吳大本寄茶》:“小印輕囊遠寄遺,故人珍重年樂題。暖含煙雨開封潤,翠展槍旗出焙齊。片月分明逢諫議,春風仿佛在荊溪。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詩腸萬斛泥。”還有一首為《是夜酌泉試宜興吳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解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絹旋開陽羨月,竹符新調惠山泉。地壚殘雪貧陶谷,破屋清風病玉川。莫道年末塵滿腹,小窗寒夢已醒然。”從這兩首詩中,可窺見吳綸與文徵明友誼不一般。作者已蒐集到文徵明詠陽羨茶的詩有六首,反映了文徵明與吳綸往返之密切,在品茗論畫上情誼之深切。

主要成就

吳綸不僅是位出名的茶人,還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慈善家。他研求古藥方,自製藥餌為百姓治病,多有奇效。碰到災荒年成,有的人為富不仁,有米不肯賣,以求重利。而他卻獨開倉廩,以平價救濟災民。有時還開粥廠,救濟難民。明弘治年間,蜀山東坡祠年久失修,只剩殘垣斷壁,還被遊民搭棚占據。吳翁有心出資修復東坡祠,但他沒有能力處置這些占據東坡祠的遊民,於是便找到工部侍郎沈暉(當時兩人尚未結成親家),請沈暉大人出面與府、縣官員交涉,讓遊民搬出東坡祠舊址。而他出巨資對東坡祠進行修葺,於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二月終於完成,而該年七月二十八日正是蘇東坡逝世四百周年紀念日。此後,年年歲歲的祭祀日,他總會去拜祭蘇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