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

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

將立足於前輩學者和筆者本人在文獻整理方面所建立的資料基礎,以中國文獻為主,與外國文獻相互印證。並以陳寅恪所揭示的“格義”之法,以及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中國學術傳統和國際學術界範式轉變的新趨向的結合為立論依據,力圖從歷史、文學、宗教、藝術諸領域來研究吳漁山生平及其華化天學。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吳漁山及其時代研究;下編為吳漁山的華化天學研究。其關於華化天學的闡釋,廣涉哲理詩藝、畫論和樂章,從社會變革中探尋心理歷程,知人論世,提供了新的歷史認識。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為中山大學“中外交流歷史文叢”之一種。 作者研究吳漁山多年,其今年在我局出版的《吳漁山集箋注》使其研究更具有堅實的資料基礎。 書後附有圖版,以供讀者參考。

前言

回顧源遠流長的中外關係,從雙邊互動的格局中感悟異質文化會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這種超越胡漢、華夷之分的歷史認識,是與近代的社會變遷相伴而來的。
西學東漸和邊疆危機,在晚清學人中激發深沉的反思,催生出探索中外交流往事的先驅者。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文廷式,於窮愁孤憤中治學不輟,遺稿《純常子枝語》四十卷,廣涉域外見聞和塞表殊俗,雖囿於環境和學力而識見未精,其學術視野畢竟是別開生面的。更具卓識的王國維,學貫中西,在清末撰作組詩《詠史》二十首,謳歌了漢唐盛世的中華形象:
西域縱橫盡百城,張陳遠略遜甘英。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十二)
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遠人盡有如歸樂,知是唐家全盛時。(十七)“西域”和“南海”,是中外交流的兩大通道,匯聚著不同類型的古代文明,因內涵豐富多彩而成為中外交流的兩大研究領域。《詠史》詩發其端緒,功不可沒。飲水思源,後輩對先驅應有所敬畏,才可避免傳統的斷裂,從古色古香中辨認出前瞻性。正是觀堂先生王國維,既開創一代學術風氣,又孤明先發地提示了整套治學軌則。按陳寅恪先生所作的概括,共有三項:“一日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日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

本書目錄

導論
一 明清之際的中西會通
二 吳漁山研究的學術史
三 本書立論依據和資料基礎
上編 吳漁山生平及其時代
第一章 家世及早年經歷
一 名賢后裔
二 儒學之師承
三 詩畫琴書之師承
四 潦倒生涯
五 北京之行
第二章 遺民身世
一 新一代遺民
二 遺民志節
三 遺民心聲
四 與南明的關係
五 體恤民艱
第三章 人生信仰的轉折
一 師友與佛道
二 游於佛道
三 專注天學
四 學道三巴
五 天君泰然
第四章 天學之師
一 晉鐸金陵
二 十年海上
三 秉鐸嗲城上
四 秉鐸醪城下
五 最後歲月
下編 吳漁山的華化天學
第五章 天學與儒學
一 倫理之間
二 概念之間
三 詞義之間
第六章 天學與佛道
一 天學與佛教
二 天學與道教
三 天學與民間宗教
第七章 天學與中國文學
一 天學詩
二 天學散曲
三 天學文
第八章 天學與中國書畫
一 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
二 載道與傳道
三 中西畫比較研究
第九章 對天主教義的表述
一 三位一體與基督論
二 聖事與七克
三 救世論與末世論
第十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一 自然科學與儀器
二 語言與音樂
三 風俗與物品
結論
參考文獻
圖版
圖版一 《練川名人畫像》卷下吳漁山像
圖版二 吳漁山《湖天春色圖
圖版三 吳漁山《墨井草堂消夏圖》(局部)
圖版四 墨井道人《三巴集》第三頁
圖版五 墨井道人《三餘集》第九頁
圖版六 吳歷《寫憂集》首頁
圖版七 吳漁山《墨井詩鈔》首頁
圖版八 吳漁山《岑蔚居產芝圖》題及題詠
圖版九 吳漁山《除夕二首》、《元旦二首》書影
圖版十 吳漁山《致王石谷尺牘》
圖版十一 吳漁山墓碑拓片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