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溶品

基本信息

簡介

吳溶品 (1902—1930),義烏稠城鎮前洪村人。家境清貧,讀初小三年級即輟學務農。及長,鄉人譽為勞動能手,並得村校教師幫助,自學文化,能讀報寫信。1926年冬,義烏縣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次年2月初,北伐軍到達,中國共產黨人一度掌握縣政領導權。前洪村組織農民協會,溶品當選會長。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黨組織人員轉移外地前,曾發動上千農民進城遊行示威,反擊土豪劣紳的倒行逆施。溶品帶領的前洪村青壯年農民,是此次示威遊行的主力。10月,中共黨組織恢復活動,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溶品為義烏縣農村首批發展的黨員之一。入黨後,積極興辦農民夜校,鞏固農民協會,發展黨的組織。11月,前洪村黨支部成立,任支部書記。到次年10月,全縣黨組織有較大發展,召開代表會選舉縣委成員,當選縣委委員。兩個月後,縣委書記朱鴻儒調離,接任縣委書記。1930年8月,曾以中共浙西特委特派員名義長期在義烏活動的蘭溪人姚鶴庭叛變,當局在義烏四處搜捕中國共產黨人,並懸賞三百塊銀元通緝溶品。有人勸其去外地暫避,以“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而婉言謝絕,仍堅持工作。10月初,在金華縣東鄉返回義烏縣北鄉途中被捕,18日押赴刑場途中高呼革命口號,從容就義。

人物生平

吳溶品(1902—1930),義烏稠城鎮前洪村人。父親淇圓自少務農,母金氏,勤勞善良,生育養大四子一女。家中田地少,吃口多,其父不得不打零工、挑貨賺腳力錢補貼家用。由於家境清貧,吳溶品讀初小三年級即輟學務農。及長,鄉人譽為勞動能手,並得村校教師幫助,自學文化,能讀報寫信。吳溶品幼年就讀於本村聚英初等學堂。讀三年級時,課餘與同學玩耍,互用蔑片和麻線製作的五六寸長的弓射蔑片箭,溶品被一個同學射破左眼球致瞎。家境貧困,上學惹事,在家中又是長子,個子不小,就輟學幫父親種田。前洪村有個崑曲坐唱班(俗稱“鑼鼓班”),村里每逢慶典或大事請戲班演戲,多半請外地崑曲戲班,劇情也比較熟悉。當時有本《鐵冠圖》的戲,演明末農民義軍領袖李自成故事。李自成作戰受傷瞎了左眼,因此不少村人戲給吳溶品“李闖王”的綽號。[2]

讀了兩年多書就失學,吳溶品仍不忘學習。他家雖有兩間樓房,但一家七口,鍋灶欄廁,農具家具,擁擠得很。這時村中初小設於三進五開間的吳氏宗祠,兩位教師,兩個複式班,校舍寬敞。吳溶品就借住一個空著的邊廂,一來為教師作伴,二則便於向教師討教。他很勤快,每學期開學時上教師家中挑來鋪蓋,放假時送回去。學期里他到城中書店挑回課本簿冊,平時為教師挑水買木炭,不用吩咐也不要工錢。教師器重他,歡迎他住校,也樂意教他讀書寫字。尤其是一位在前洪教書時間較長、年紀較大的青溪劉世祥先生。初等國小課本讀完了,就讀有實用價值即記帳和寫信的書。教師手頭有本《秋水軒尺牘》也用來當教材,目的只是認字學文化,課本和“尺犢”全是文言文,內容用處不大。但他因此學了語文知識,為日後的自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稍後有位教師訂了一份《申報》,他經常借來閱讀,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吳溶品跟父親在田間勞動時,父親雖從不疾言厲色待他,但對農活質量要求嚴格,要求做好做快。吳溶品聰明,個子長得快,幹活從不偷力氣,好勝心強,農活樣樣在行,插秧更是全村第一把手,一過“清明”就有人來預約僱請他幫忙插秧。由於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勞動出色,誠懇待人,不但在同齡人中威信甚高,年齡比他大的也賞識他、稱讚他。

1926年冬,義烏開始有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活動。同年12月,國民黨義烏縣黨部成立,7名執行委員中有5名是共產黨員,中共黨員趙平生任常務委員。1927年2月1日,國民革命軍東路軍自金華沿江上行到達縣城,孫傳芳所屬周蔭人部已於兩天前向北方潰退。北伐軍派一位年青的團政治部幹事徐洪(嵊縣人)任義烏縣長,並留下一個排的兵力,協助徐洪開展工作。徐洪思想進步,但缺乏行政經驗,單身留在人地生疏的義烏主持縣政,只有依靠並聽命縣黨部開展工作。此時全縣領導權實際上由共產黨掌握。3月初,趙平生到杭州參加中共會議,回義烏後根據會議精神親自兼任農民部長,組織人員深入到前洪、柳村、東河、田心等地,發動和組織農民協會。前洪村農民反響熱烈,很快就組成村農會,吳溶品被選為會長。

4月11日,蔣介石授意寧台溫防守司令王俊先行反共“清黨”。是日,杭州市公安局按照蔣介石的部署,搜查省黨部、市總工會,逮捕並殺害一批共產黨員。反動分子暗中相互勾結,一度喪失威風的義烏幾個豪紳,收賣部分流氓痞棍,就在4月11日衝擊縣黨部、縣政府。縣黨部早已有所準備,人員分別越牆走避,末受損傷。縣長徐洪出面阻攔,競遭毆打。5月底,仍留縣裡的共產黨員秘密商議,決定發動前洪、柳村、東河、畈田朱等地的農民協會會員,對土豪劣紳的反攻倒算進行反擊。利用縣城集市機會,匯集上千名農會會員進城,衝擊此時被國民黨右派掌握的縣黨部和縣政府,然後在街上遊行示威,指名道姓高呼打倒臭名昭著豪紳的口號。這次示威,是義烏歷史上首次顯示中共領導農民民眾的政治力量。吳溶品率領的300餘前洪村青壯年農民,是這次示威活動的主力。在發動、組織和領導中,吳溶品開始展現才幹與膽略,對革命增強認識和信心。

1927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派方城順回義烏原籍開展建黨工作。明確建黨對象以工農勞動民眾為主,重點放在農村。方城順從同村人方元永處了解吳溶品的情況,就直接到前洪找吳溶品。兩人從當時本地形勢談到革命的前途,蘇聯的榜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奮鬥目標和現時鬥爭綱領。吳溶品聽得很認真,心情激動,當即表示願意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生。方城順在吳溶品主動提出要求參加中國共產黨之後,認為他在“四一二”前後已經經過鬥爭鍛鍊和考驗,具備入黨條件,就與方元永共同介紹吳溶品入黨。這是中共義烏黨組織在農民中發展的第一個黨員。

吳溶品入黨後,除幫父親操作必要的田間勞動以外,主要精力從事黨的工作。他倡導開辦農民夜校,商請村校教師教《平民識字課本》,有時也向村民講解階級和階級鬥爭、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中堅等淺顯的革命道理。他鞏固農民協會,耐心細緻地與建黨對象談話,積極慎重地發展壯大黨組織。11月,前洪村建立了全縣第一個中共支部,吳溶品當選為支部書記。

1928年,中共義烏黨組織發展頗快,到10月間,全縣(包括金華東鄉等鄰近義烏地區)已建立14個支部。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卓蘭芳來到義烏,經過認真籌備,在前洪村西邊的上連樹村方六月家召開黨員骨幹會議。會議由吳溶品主持,卓蘭芳講話,選舉產生第一屆中共義烏縣委,朱鴻儒為書記,吳溶品當選縣委委員。秘密的縣委機關設在前洪村,前洪村黨支部為縣委直屬支部。兩個月後,朱鴻儒調任中共永康中心縣委書記,12月在馬村召開的縣委擴大會議上,吳溶品當選縣委書記。1929年,義烏的黨組織繼續發展,尤其在北鄉和西鄉一帶。省委於4月間暫行取消,改由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派浙北、浙東、浙西三名巡視員領導。7月,中共中央浙西巡視員卓蘭芳,指示義烏縣委為了保衛江西革命根據地,發動民眾起來抗爭,以阻滯當局修築杭(州)江(山)鐵路。當時築路所占田地均無償徵用,甚至末宣布免除田賦,而田地上夏熟、秋熟作物正處在生長旺期。吳溶品抓住築路地帶農民切身經濟利益這一特點,由中共義烏縣委印發傳單,並派員協助中共前店支部發動灣頭下、中山背、上西陶等村農民,群集現場阻擾施工,持續3天,有效地拖延了築路進度。

1929年7月下旬,中共義烏縣委在楊畈田村東的永福寺(俗稱“大頭殿),召開近200人參加的黨員大會,由吳溶品主持並部署在一切可能做到的地方實行減租,相對改善貧苦農民生活,在減租鬥爭中發展壯大黨的隊伍。“二五減租”(義烏大多是按原定交租額減25%),原是國共合作大革命時期按照扶助工農政策制定的一項措施。“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這個政策的實施被擱置。浙江省政府以保護田賦收入名義反對減租,國民黨省黨部為收買民心,則繼續喊“二五減租”。國民黨義烏縣黨部也跟著叫“二五減租”,但又設定障礙,組織成立“佃業糾紛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租佃糾紛,主任是惡霸地主樓雲漢(景卿)。在此種情況下,若非農民團結顯示力量,減租可能仍是空話。中共義烏縣委便利用國民黨的這個口號,開展半合法鬥爭。在前洪村,收租最多的是吳氏宗祠,管祠產的吳子旗藉口祭祀祖宗,把持祖產不許減租。吳溶品發動佃戶集體向他講理,同時提出清算積年祠產帳目,吳子旗心虛,不得不照章減租。這一年秋收後,凡是有共產黨員和農民協會的村莊,幾乎無例外地減掉原租額的25%,佃戶若有“永佃權”的則成為慣例,可長期受益。[2]

1930年6月,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在李立三主持下,通過《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制定“左”的四處暴動的計畫,浙江積極貫徹。早在4月初,中共中央特派員卓蘭芳隨即改組中共杭州市委為行動委員會,策劃發動所屬13個縣,開展以諸暨為中心的浙西總暴動,進而奪取杭州,爭得一省首先勝利的決策。22日,諸暨發動3000多人參加全縣大暴動,遭省防軍鎮壓而失敗。5月22日,餘杭西鎮農民暴動,旋即失敗。7月上旬,卓蘭芳指導嚴州(建德)縣委舉行農民暴動,遭軍警鎮壓激戰數日亦告失敗。

當時中共義烏縣委領導6個區委、49個支部、500多名黨員,力量比周邊各縣強大。7月下旬,卓蘭芳來到義烏布置發動農民暴動。他先做吳溶品的思想工作,告訴意向,提出計畫。吳溶品不贊成立即發動暴動的主張,認為敵強我弱,地理位置和形勢均不適合建立根據地,行動迴旋餘地狹小,暴動容易堅持難。兩人徹夜長談,卓蘭芳仍然不能說服吳溶品。次日,在柳村楊文清家舉行縣委會議,卓蘭芳力促立即發動暴動,吳溶品也坦誠陳述自己的見解,最後表示“服從組織決定,保留個人意見”。卓蘭芳以吳溶品“思想右傾”,宣布撤銷縣委書記職務,到金華東鄉塔江山一帶整頓黨的基層組織,指定楊興海暫時負責縣委工作。8月上旬,縣委在德勝岩胡公殿召開全縣黨員大會,包括一部分金東地區的黨員和義烏的共青團員近300人參加。卓蘭芳作報告,會上宣布撤銷黨的各級組織機構,縣委改為行動委員會,指揮武裝暴動。會後著手蒐集武器分區編組暴動隊伍,準備紅旗、臂章,待命攻打義烏縣城,然後上山打游擊。

這個暴動計畫,因姚鶴庭叛變投敵而流產。

姚鶴庭是蘭溪人,當過國小教師,1928年參加中共,能說善道。1929年冬由中共浙西特委派來義烏指導工作,經常住在前洪村,村人皆知這個二十來歲吳溶品的朋友“老姚”。1930年初夏,他被調到嚴州主持建德縣委工作,領導暴動失敗被捕後即叛變投敵,出賣蘭溪、建德兩縣他所知道的共產黨人。因為交通梗阻,信息不靈,義烏的共產黨人只風聞嚴州農民暴動失敗,不知道姚鶴庭被捕。8月15日凌晨,叛徒姚鶴庭突然出現在前洪村,隨來的有省保全隊一個排及駐縣內城隍廟的一連省防軍。猝不及防,縣委委員吳溶泗和十幾個村民被抓住,關在村子中央“輝四公祠”中新建成的村校教室里。

當時農民每年種一熟早中稻,一過“立秋”三五天,正是割稻大忙季節。吳溶品這幾天也從金華東鄉回家割稻。這天雞叫二遍,就利用月色和天氣涼快,到村於西邊隔條山坡和松林帶的章西塘里壁一丘田中割稻。姚鶴亭曾在前洪住過大半年,人地皆熟,帶軍警先到吳溶品家及往常可能寄宿的地方,均撲了空,就在村里四處抓人,而且著重指名要找吳溶品。村里大搜捕的情況,被陸續下田勞作的人告知吳溶品,他得悉“老姚”陪帶軍警來抓人,被捕的絕大數不是黨團員,便上田想回村,說:“好漢一人做事一人承擔,不能平白無故連累別人。”在鄰近割稻的幾個人連忙用勁把他拖住了,說:“別人被抓去了,頂多坐幾天班房。這班傢伙專門來尋你,你被抓去說不定會有大危險。”接著姚鶴亭又帶反動軍警到柳村、吳店等村抓捕共產黨員以及和黨員關係密切且協助開展工作的人。其中吳溶泗被捕後第7天就在受盡酷刑後被槍殺,另一批人被關押在杭州陸軍監獄,吳溶品的姑表弟、縣委委員季敬芝則在獄中被殺害。

8月15日大搜捕後,縣政府出布告懸賞300塊銀圓,捉拿“共匪”頭子吳溶品,而他仍然在村里。村里黨內許多人勸他到外邊避風頭,他總是以“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而婉言謝絕。他明白前洪的民眾基礎好,自己雖已非縣委書記,但行動須經上級批准,他不能自作主張,只好回到金華東鄉塔江山繼續做黨指定的組織整頓工作。

吳溶品農民出身,勤學善思,對同志的境況和思想了解透徹,講話極具說服力,鼓動性很強,黨內威望甚高。暴動計畫流產後,不少同志相繼被捕。10月初,楊興海親自到金東說服吳溶品回義烏主持縣委工作。楊興海先到塔江山,繼到義西販田朱找到吳溶品,兩人一起回義北,參加預定當天晚上在香山嶺腳村舉行的縣委會議。午後路過東河村,正在理髮的吳溶品被東河反動民團抓住。楊興海迅即趕到嶺腳村,有幾個來此參加會議的同志己先到達,聽到吳溶品被東河民團抓住,馬上討論營救措施。

決定分頭趕回本村,緊急邀集年青力壯的黨員團員,在東河到縣城必經之地的橫塘東面的山坡上攔截。近二十個同志佯裝幹活守候到傍晚,不見東河民團押解吳溶品路過此地。原來反動民團頭子何子聯耍詭計,捆捕吳溶品後立即押送到上溪警察所,再由上溪轉送到縣城,中途攔劫計畫未能實現。黨組織曾商議發動黨團員夜間攻城劫獄,將吳溶品救出來。因為尋找不到內應,情況不明,不敢盲動。反動當局認定他是要犯,欲解赴省城杭州處置。為此,黨組織布置準備在押送途經十里牌村時進行攔截。

吳溶品被捕關押在城裡,“共產黨人要攻城劫牢”的流言在城裡傳播,反動當局提心弔膽。審訊吳溶品,勸說利誘和酷刑拷問全無效果。不少土豪劣紳或面陳或遞狀子,請求當局抓緊處置,千萬不要縱虎歸山。若押解到省城,須步行130里到諸暨旺灣才能乘小火輪到杭州,路上過村越嶺難保全全。反動當局遂向省府報告,指示“就地處決”。

1930年10月14日上午,吳溶品被綁出縣政府大門到街上,就高呼“工農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一直到湖清門運動場,慷慨從容,堅拒下跪,昂首挺立,中彈仆地,英勇就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