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鎮街道

吳淞鎮街道位於上海市寶山區東南部,轄和豐、淞新、泗東、李金、一紡、二紡、桃園、淞西、長征、吳淞三村10個居委會,辦事處駐淞濱路385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吳淞鎮街道位於上海市寶山區東南部。東臨黃浦江,西至北泗塘河,過蘊藻浜接南泗塘河上鋼一廠鐵路專用線與淞南鎮為鄰,南起長江路延伸至東海船廠南圍牆,北至泰和路。1952年建吳淞區人民政府第一街道,1961年建吳淞鎮街道。1997年,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長征、淞西、淞濱、一紡、二紡、淞二、李金、三益、洪源、泗東、桃園、和豐、泰一、泰三、泰四、泰五、蘊藻浜17個居委會。2002年底,面積3.31平方千米,有常住居民9364戶,計25291人,外來流動人口6800人,轄淞新、淞西、和豐、吳淞三村、桃園新村、泗東新村、長征新村、八棉一紡、八棉二紡、李金、吳淞新城11個居委會,560個居民小組。2004年轄和豐、淞新、泗東、李金、一紡、二紡、桃園、淞西、長征、吳淞三村10個居委會。辦事處駐淞濱路385號,

歷史人文

吳淞鎮歷史上有“重洋門戶”、“七省鎖鑰”之稱,在水運為主要交通時代,吳淞堪稱交通便利,得天獨厚。清末同治、光緒年間,洋務運動,在吳淞闢建海關、鐵路、碼頭、郵路傳通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各國駐滬領事的要求,清政府辟設有別於上海租界的通商場,歷史上稱作吳淞第一次開埠,同時將國內第一條營業性鐵路(淞滬鐵路)從上海修到吳淞。清末民初,吳淞的工商業有了穩定的發。民國三年(1914年),吳淞萬盛醬園釀製的玖瑰酒在巴拿馬萬國愽覽會上獲銀獎。對一個萬人小鎮來言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可見當時吳淞商貿就不一般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無暇東顧,為民族工業提供了發展良機。國內有識之士把目光投向吳淞,公推南方實業家的張謇主事。這一時期吳淞打下了機械、紡織工業的基礎,南北洋海船紛至沓來。民國20年統計,吳淞鎮已發展成為828家工啇業戶的港口城鎮。在鎮淞興路上的啇店鱗次櫛比,溫藻浜北岸一線魚行、木行、竹行、貨棧、報關行一個挨著一個。桂子街、豆市路上,鐵器、船具、油麻、葫蘆繩等比比皆是。薀藻浜南岸一線,豬行、豬棧也一字排開,蘇北各地裝運活豬的船隻在此靠岸進棧。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起,國家以工業化為基礎,實現城市化進程,有計畫闢建衛星城鎮。吳淞成為上海市十個擴建的新興工業區之一,冶金、化工等在吳淞落戶。1958年前後在吳淞鎮附近擴建了上鋼一廠、七零二九廠(上鋼五廠),鐵合金廠、鋼鐵研究所等重工業,如今吳淞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真正成為了具有現代化的衛星城鎮了,真是今非昔比了。

吳淞名店

在歷史上不僅地處“水陸要衝,蘇鬆喉吭”,享有“重洋門戶”、“七省鎖鑰”之稱,又是“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的熱鬧集鎮。清道光年間,鎮上開設的“謝生生堂”藥店名聞遐邇。令人自豪的是,創建於光緒十年的吳淞“萬盛醬園”自產的白玫瑰酒曾於民國3年(1914年)經農商部評選,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牌獎,為國人爭得了榮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業的吳淞飯店、勤丰南貨店、一德藥房也曾美名遠揚……
謝生生堂
創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位於淞興路112號,創始人謝氏,最早店名為“長慶福”,後店址改為淞興路62號,當時規模較小。民國9年(1920年)遷至淞興路115號改名為“生生堂”,除經營一般藥材外,還設有工場,加工各類丸散,該店自製兩種中成藥,一種是林文忠(林則徐的諡號)戒菸膏,另一種是24味藥大補膏,均受當地市民的歡迎。惜此兩種成藥的配方均隨店毀於八一三淞滬戰爭,今已失傳。民國27年(1938年)該店在淞興路180號重新開張,取名“謝生生堂”。民國30年(1941年)改名為“謝從堂”,嗣後又恢復“謝生生堂”店名。公私合營網點調整後,劃歸區醫藥中心店宏偉中藥店。後在吳淞老鎮改造時被拆除。
萬盛醬園
創建於光緒十年(1884年),原址在淞興路317號,由江蘇瀏河朱氏等合夥開設,當時朱氏除“萬盛”外,在太倉、崑山、浦東、江灣等地亦營醬業,獲得官醬專利。30年代鼎盛時在區境有總店1家、分店3家、附設加工場1所、製作作坊2家、職工200餘人,總資產達500萬銀元。該店有雄厚的生產能力和經營規模,業務興旺,產品遠銷國內外。萬盛醬園總店設在豆市路(原淞市路)51號,園內附設加工場從裕通路(原裕溪路)延伸到淞興路。淞興路西段設有豆瓣醬作坊,內有兩層樓的發酵房1幢,原料倉庫1幢,曬場上有七石缸千餘只。另一家釀酒作坊在現淞興路班溪路附近,有六開間平房5幢及倉庫等設施。3家分店分設於淞興路中段、東段及中新路上。由於醬國重視質量,其產品白玫瑰酒曾於民國3年(1914年)經農商部評選,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銀牌獎。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日軍飛機誤認醬園曬場上蓋醬缸的箬帽為十九路軍的箬帽兵,當即輪番掃射投彈,醬園損失慘重。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醬園的總店、作坊、分店幾乎全被日軍炮火摧毀。戰事西移後只能勉強維持,慘澹經營,抗戰勝利後稍有恢復。解放後,1955年仍設有總店、醬棧及3個支店、5個門市部,職工37人。1956年公私合營時公萬潤醬店併入萬盛醬園。1960年劃歸吳淞區糧油區店,後歸區糧食局。萬盛醬園現已無蹤跡。
吳淞飯店
位於原淞興路160號。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原吳淞名店永興館被日軍炮火摧毀,次年戰事西移後,該店職工黃寶初等6人合資在淞興路同泰路口搭蓋簡屋恢復經營,取名合興酒菜館。民國29年,擴大招股集資,在舊址對面的淞興路160號建造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2幢繼續營業。1956年被批准公私合營,1966年曾改名為東方紅飯店,1968年改稱吳淞飯店。1985年耗資125萬元,將原樓翻建為四層大樓,面積1384平方米,設有8個風格各異的餐廳,可同時容納一千餘名顧客就餐。吳淞飯店以供應本幫特色風味菜餚著稱,是當時區內最大的一家本幫餐廳,共有職工92人,其中三級以上廚師、點心師、服務師32人。該店充分發揮地臨長江口的優勢,擅長烹飪長江口各類水產,尤以紅燒鮰魚、清蒸刀魚、銀魚炒蛋等菜餚名聞遐邇。名菜紅燒鮰魚色澤紅亮、油而不膩、魚肉肥酥、味道鮮美,海內外食客紛紛慕名而來。該店製作的小籠湯包,薄汁多餡鮮美,曾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不僅是筵席上的佳品,且經速凍包裝後遠銷日本、美國、法國、瑞士和港澳等地。
勤丰南貨店
位於原淞興路192號,創始於民國27年(1938年),原名源茂昌,1956年公私合營後定名勤丰南貨店。該店經銷的南北貨、土特產、醃臘製品、糟醉食品以規格齊、品種多、質量好而在吳淞地區享有盛譽。常年供應的乾果有核桃、桂圓、棗子、蓮心、香菇、木耳等40多個品種,特約經銷滬上廣幫立豐、閩幫鼎日有、寧幫三陽的鹹肉、火腿、叉燒、香腸、香肚、風雞、板鴨、臘肉等優質醃臘製品和邵萬生、葉大昌的黃泥螺、糟雞、醉蟹、香螺、蟹糊等特色醉糟食品,供應產自浙江、安徽、福建、雲南等地的綠茶、紅茶、花茶有50餘種。該店堅持質量,講究信譽,薄利多銷,注重優質服務,多次被評為區文明商店和市財貿系統的先進企業。1990年5月移址牡丹江路1761號,仍使用“勤丰南貨店”店名。
一德藥房
創辦於民國32年(1943年),合股經營,新四軍吳淞情報組的秘密聯絡站曾設於此。位於原淞興路127號,民國33年下半年遷至中新路(現北興路)76號。一德藥房開設後,店面營業,樓上開展情報工作,不僅掩護了情報組的活動,還為抗日根據地提供了大量的藥品,直至抗戰勝利。解放後,在公私合營過程中吳淞鎮上的震東藥房、福欽藥房和瑞隆藥房先後併入一德藥房,並遷入淞興路172號震東藥房原址營業。1960年商業網點調整時又遷至淞興路110號。1966年改名為紅陽醫藥商店。1976年因業務擴大,遂遷入淞興路175號,1990年遷入淞濱路87號現址。解放後該店的幹部職工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努力工作,堅持開展優質便民服務,為顧客郵寄藥品,為有困難的病家送藥上門,設立缺貨登記,堅持夜間服務,出租藥具,受到廣大顧客的好評,連續多年獲市、區創新風活動金牌和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