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國小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 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 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國小六年制改為五年制。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吳忠市國小始建於1957年,是吳忠城區辦學規模最大的一所全日制城鎮國小,也是一所具有光榮校史和優良傳統的學校。建校以來,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現有教學班39個,學生2720名,教職工108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名,國小高級教師63名,自治區骨幹教師2名,市縣級骨幹教師20名,校級學科帶頭人18名。學校樹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辦學宗旨,按照“辦學目標高起點,教師隊伍高素質,課堂教學高效率,校園文化高品味,教改試驗高境界,教學裝備高標準,學校管理高層次,全面育人高質量”的辦學目標,搶抓機遇,負重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幾年,共獲得國家、自治區、吳忠市級獎勵近百項。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全國創建平安校園先進單位”、“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自治區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自治區衛生工作先進單位”、“自治區綠色學校”、“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吳忠市示範學校”、“吳忠市文明單位”、“先進黨支部”、“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教育科研、藝術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特色鮮明,成果顯著。教師和學生參加全國、自治區、吳忠市各類比賽屢獲大獎,已成為吳忠市乃至寧夏的一所名牌學校,為吳忠市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過積極貢獻。
悠久的辦學歷史,鮮明的辦學特色,積澱起豐厚的校園文化,裕民國小決心開拓創新,強化質量意識,突出辦學特色,打造書香校園,把學校辦成學生樂學,教師敬業,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一流品牌學校。

辦學目標

學校始終秉承“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持續發展”的辦學目標,“讓校園充滿書香,讓生命浸潤詩意”的辦學理念,大力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以中華文化的博大來,薰陶和感染師生。為提高環境的以“雅”育“雅”功效,凸顯校園景觀課程化的理念,學校在校園內因地制宜建成了具有特色的靜雅文化區、童雅長廊、雅行景牆、博雅廣場等景觀,將國學、蒙學、國粹等內容圖文並茂地陳列其中。使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傳承民族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思路

學校立足“生本教育”,秉承“以人為本,以愛為源,為學生成長奠基,為教師發展鋪路,為學校發展改革”的辦學理念,圍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條主線,用先進的文化激勵人、塑造人、感染人,用科學的理念引導人、啟發人、陶冶人。全面推進課程體系最佳化、師生髮展評價、德育領域拓寬、“全效課堂”打造、校本教研提升五大工程,努力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學生揚起生命風帆的港灣,成為學生溫暖快樂的港灣,成為學生多彩激情的港灣,讓所有的孩子發揮他們的所有潛能並能變成一個會學習的人。
目前,學校正沿著“生本教育”理論的指引,行走在尋“未來教育”之根的道路上。著力營造一個飄逸著濃郁書香的校園,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自由、和諧、情智共生的希望之園。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國小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五年制與六年制

國小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
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國小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國小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地區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國小五年、國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