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征[青年甲骨文學者]

吳征[青年甲骨文學者]

吳征,字彧之,號:哀齋主人,1984年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自幼酷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自學甲骨文,曾任南京市甲骨文詩詞書法研究會會長、理事長。現為:中國當代書畫藝術鑑定中心常務秘書長、特約書畫家、一級書法藝術家等。2009年出版出版個人甲骨文研究叢書《無塵齋甲骨考釋》、《無塵齋甲骨文釋讀對照表》、《無塵齋集甲骨錄》。包括《甲骨續釋》(尚未出版)總計研究出甲骨文單字223個,是當代研究甲骨文字最多的甲骨文學者。

個人簡介

吳征,字彧之,號:哀齋主人,1984年出生於江蘇省宿遷市,自幼酷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自學甲骨文,曾任南京市甲骨文詩詞書法研究會會長、理事長。現為中國當代書畫藝術鑑定中心常務秘書長、特約書畫家、一級書法藝術家等。

吳征是國內外最具署名的青年甲骨文學者、書法家。2009年出版個人甲骨文研究叢書《無塵齋甲骨考釋》、《無塵齋甲骨文釋讀對照表》、《無塵齋集甲骨錄》。包括《殷商甲骨文續釋》,從教育、農業、軍事、田獵、氣象等門類,運用會意、象形、形聲、指事等考釋方法,總計研究出甲骨文單字342個,占自甲骨文發現以來研究甲骨文字數1/4。是繼承羅振玉、王國維以來研究文字做多的甲骨文學者。推翻了漢字學以《說文》為宗的學術論,且打破‘鯱’字為日本漢字的千古之謎之說,為研究中國的殷商文化歷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集甲骨文字創作的各類書法536幅,其中《牡丹行記》共運用了1330個甲骨文字。結構、造型變化多異,全篇書法疏散而緊湊,娟秀而粗獷,且章法嚴謹。該作品用筆流暢,一氣呵成,猶如行雲流水,以27.6萬元成功拍賣。

吳征提倡正確運用甲骨文集字創作書法,杜絕假借金文,戰國文字,反對拼湊文字,以傳揚殷商甲骨文文化為己任。著名甲骨文書法家陳義松高度評價了吳征甲骨文研究成果和藝術造詣。他說,吳征詩書兼修,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吳征作品中所集的甲骨文字詩文,別具匠心、獨樹一幟。先後多次被省、市電視台、報刊、雜誌等新聞媒體專欄報導。作品為海內外眾多單位及個人收藏。

成長曆程

吳征還是個六七歲孩童時,經常跑到鄰居家玩,先是看做過生產隊會計的鄰居徐文中寫字、刻章,後來就央求徐文中教他,然後就在紙上寫寫畫畫、找來石頭練習刻字。時間不長,就寫了一手好毛筆字。在他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因家中人口多,十分貧窮,村里免費給一包化肥,需要家長蓋章。而吳征父親當時沒有私章,吳征知道後靈機一動,跑到東邊溝里挖來黃泥,經他摔打後就刻出私章來,左鄰右舍無不誇讚。

1997年,吳征因家庭貧困被迫輟學,為了自己喜愛的甲骨文,他特意到北京一家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打工。期間他接觸到不少書法作品,尤其是可以學習甲骨文。於是他一邊打工,一邊嘗試著向別人學習甲骨文書法。學習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對於國中還沒有畢業的他,單是認識和掌握這些彎彎曲曲的甲骨文字就十分困難了。吳征解釋,認識一個甲骨文字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每一個甲骨文字它都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寫法。為了打好基本功,吳征自學了徐州師範大學中文專業的全部課程,併到附近的書店買來甲骨文方面的書籍仔細研讀,從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中找來一些書法作品學習、借鑑。沒事的時候,他還找來一些石頭和龜甲在上面練習刻字。經過一番刻苦努力,不久他就掌握了2000多個甲骨文字。期間參加全國第六屆篆刻書法大賽並榮獲二等獎。

2005年,吳征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中潛心鑽研甲骨文書法。為了更加熟練地運用甲骨文,他遊歷了宿遷許多名勝古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並把它們刻在石頭和龜甲上,用甲骨文這種特殊的形式紀錄宿遷的風土人情,歌頌家鄉的歷史變遷。這些作品有吟誦古代名人的,諸如《贊項王》、《遙念楊泗洪將軍》,更多的是歌頌家鄉名勝古蹟和城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楚街賦》、《馬陵山遊記》,此文篆刻在一塊石頭上:“高山兮,莫過於五嶽也;深水兮莫過於四海也;馬陵山者,少微也……”

10年間,吳征自己創作的書法手稿多達8卷,有兩卷被北京人文出版社出版。更多的作品被省內外收藏愛好者收藏,特別是他的動物屍骨篆刻作品,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