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勳[原《海南日報》總編輯兼黨委書記]

吳奇勳[原《海南日報》總編輯兼黨委書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35年,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廣州各大中學校回響北平“一二·九”愛國運動,舉行3次罷課遊行示威,中大學生朱文暢慘遭殺害,造成“荔枝灣”慘案。吳奇勳當晚奮筆疾書,聲討國民黨的罪行。1936年,他參加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國共產主義联盟,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個人簡介

吳奇勳(1914—1981年),原名寧萬,出生於本縣文瀾江區發豪村。學生時代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嚮往革命。

個人經歷

1935年,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廣州各大中學校回響北平“一二·九”愛國運動,舉行3次罷課遊行示威,中大學生朱文暢慘遭殺害,造成“荔枝灣”慘案。吳奇勳當晚奮筆疾書,聲討國民黨的罪行。1936年,他參加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國共產主義联盟,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938年10月,日軍南侵,廣州告急。年底,他同中共連陽三屬特別支部陳風接上組織關係後,到陽山的小江墟、黎埠墟等地的國小教書,與共產黨員梁天培等成立黨支部,他當支部書記,進行抗日宣傳,發展黨的組織,吸收馬秀居入黨。1939年間,他參加粵北特委在連州主辦的第一期黨員骨幹訓練班學習。1940年,和成崇正參加粵北特委在清遠縣開辦的縣級幹部訓練班訓練。1941年2月訓練結束,他被派回連陽中心縣委工作,任副特派員兼宣傳部長。連縣地處粵湘桂邊界,居五嶺南隅,四面環山,傳達布置工作,要越過敵人的封鎖線,翻越畸田嶺的青架山。每翻越一次,需時2天。山腳和山頂氣溫變化大,上山時穿單衣,到山頂得穿棉衣;而且常有虎豹出沒,奇勳幸得當地百姓授予驅虎豹的口技,邊走邊吹口技,才免受虎豹的傷害。

1941年10月,組織安排他回中大復學。在校里與共產黨員吳振乾、莫福枝、羅湘林、孔慶余等創辦《堤上壁報》,揭露國民黨反共陰謀,教育團結同學。1943年中大畢業後,與共產黨員林西平、吳振乾、鄧文禮到翁源縣翁北中學教書,因支持學生罷課起風潮,同年冬被解聘,離開翁源。

1944年,他在國民黨主辦的《柳州日報》工作,當時報社已建立了中共黨組織,社長羅培元任黨委書記,總編輯張深任組織部長,編輯主任吳奇勳任宣傳部長。報社的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員的手中。1944年秋,日軍侵入桂林,報社撤遷。這期間,吳奇勳寫了《再不能拖延對奸偽的嚴懲了》、《再談懲辦戰犯與國奸》、《臨別贈言》等文章。

1946年1月,他回到廣州,與李海峰主辦《學習知識》雜誌。並成立了共產黨支部,李海峰當黨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負責發行工作;吳奇勳任宣傳委員,負責編輯工作。由於國民黨法西斯文化專制,《學習知識》被迫停刊。同年12月底,李嘉人(當時任華南分局委員兼秘書長)派吳奇勳和愛人葉林楓回海南。1947年初,他在臨高簡易師範學校教書。半年後,轉到海口市《民國日報》社當電訊編輯主任。在《民國日報》4個月,邊編電訊,邊寫文章揭露國民黨罪行。他的《船上的日記》,揭露國民黨官場送禮賄賂的醜聞;《西路公路上的跳舞》,寫公路坎坷不平,汽車在路上似跳舞顛簸,揭露公路局收人民的錢,不修路;《論廁所文章》揭露國民黨包庇漢奸的卑劣行徑。在報社電訊組裡,他爭取了工作人員何定南的協助,將發電訊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有利於共產黨的電訊就發,不利的就不發。在報社乾幾個月後,轉入海口僑民中學教書。當時有位進步教師黃力,國民黨要逮捕他,吳奇勳即通過何定南通知黃力立即離開海南。當天晚上,由何定南帶黃力躲在張欣(地下黨員)家,第二天,便搭上了去上海的船。

1949年夏,李海峰來信,說李嘉人要到北方去,短期不能回來,要他想辦法和當地黨組織聯繫。奇勳到臨高找王造境,沒有聯繫上,又回僑中當教師。暑假後,回臨高二中(今新盈中學)教書,與進步教師魏漢濤(廣東連縣人)創作二中校歌,歌詞中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語句,鏗鏘高昂,奮發上進。

1949年10月,他進入解放區,在瓊崖西區專署工作。解放後,歷任《海南日報》第三副總編輯、海南中學校長、海口市民盟副主任、海南區黨委知識分子辦公室主任、海口市教育局長、《海南日報》總編輯兼黨委書記,後調海南教育處工作。他經常教育子女要勤儉樸素,團結和睦,廉潔奉公。1981年11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