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

吳典

吳典(1740-1789),字國猷,號學齋,府城(今海口)人。

個人簡介

自小穎異,15歲中秀才,1765(乾隆三十年)中舉人,1769(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參加《四庫全書》編修。1786—1789年,任瓊台書院掌教。一生行善,為人傳誦。

個人簡歷

海口吳典故居
海口吳典故居
乾隆五年,也即1740年8月,吳典在海口的吳家大宅出生,父親吳必位給這第二個兒子起名為吳
海口吳典故居
典。 據《瓊山文史資料》,1749年,吳典10歲,可他頑劣卻又聰穎過人的個性已經名聞郡城。他貪玩、逃學、罵人、打架,樣樣少不了,家人曾對他深感失望。幸得名儒塾師周繼才的耐心教導,吳典終於改掉惡習,刻苦攻讀,學業大進。1754年,吳典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吳典的“過目成誦,一目十行,天資超邁”的美名也由此傳開。吳典考取秀才後入讀瓊台書院的時間(1755年—1765年),也正是瓊台書院自建立以來最為鼎盛的時期。
1765年,26歲的吳典遇到一個對他的科舉之途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物:時任廣東學政使的翁方綱來瓊設考,選拔人才。據說翁方綱覽其文後驚嘆道:“虎子有食牛氣!”於是,吳典有幸成為拔貢。這年8月,吳典第一次跨越海峽,參加廣東鄉試,中試舉人。
1769年,而立之年的吳典,赴北京參加禮部的己丑科考試,他不負眾望,殿試名列二甲第47名,賜進士出身。

編修《四庫全書》

在吳典擔任翰林院編修後的1773年,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啟動。這時,與吳典同時在京的有同年好友蕭省齋、羅九峰和王鬥文等人,吳典被選拔參加編纂工作,無疑是令同鄉好友十分羨慕的事情。
乾隆時期,清帝國國力強盛,乾隆皇帝要編纂一部比明代《永樂大典》更加完備的《四庫全書》,它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編纂的規模大,總參加人數共有4300多人,大大超過了當年《永樂大典》的規模。
1782年2月,與其他出色的編纂者一樣,吳典被“賜宴文淵閣”,賞《文淵閣賜詩》、筆10管、墨10笏、龍尾硯一方、玉如意一柄、文綺10副、龍緞二匹(為父母各製衣一襲)。據吳典第7代孫吳季澤先生說,吳家至今流傳御製《賜派詩》一首,詩云:“玉以金為友,祥開善作基。家庭承祖澤,忠孝貴長持”。

一生善行傳誦不絕

吳典一生除了盡心編《四庫全書》,出任瓊台掌教,為國家培養可用之才外,他為鄉里所傳誦的是他一輩子不遺餘力奉行的善行。
1771年吳典第一次回鄉省親時,曾協助其父吳必位、其叔吳必祿捐白銀對家鄉的雁峰學社進行一次大規模修復,每人捐白銀4000兩建成的。
吳典在京都任職時,他與海南同鄉好友王鬥文進士等聯絡瓊籍在京人士,為籌建瓊州會館而獻金獻力這一創舉。據有關史料記載,1772年,吳典聯合王鬥文等人在北京正陽門外買下靈中坊民宅3重17間,又買隙地長12丈,寬5丈,約608平方米,作為瓊州會館的建設用地,首期投入的費用就達白銀560兩。以清朝不高的官俸,這些瓊崖先賢要從自己的口中省下一些銀兩來為家鄉赴京應考者建一座會館,沒有強烈的道德承擔是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或許在吳典和他的同人眼裡,出仕做官就是為國家盡忠、為有機會替百姓辦事。
大約在1782年,當房屋和用地買定,吳典、王鬥文等瓊籍在京人士又得“鄉人共捐白金960兩”,“至壬寅而得800金,郡人又續捐900金,共1700金,”用以擴大會館,房間達到32間,“於是瓊之人交臂而至者日眾……”(《京都瓊州會館記》),會館的建成為當時瓊人奔走相告的一件大事。
瓊州會館的建立,可說是瓊人立足京城、擴大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地點,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吳典以他所處的條件和所能達到的力量,做了一件有利瓊人積極進取的事業,為瓊人的集體進步而付出了辛勞。
1787年,吳典在家居喪(吳父1784年去世)期間,曾出巨資為恩師周繼才的家鄉邕陽村修建三座大橋,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東橋、西橋兩座,所有這些在當時都算是大工程;他還出資建設“珠崖義學”,讓貧寒子弟入學讀書;建“大慈寺”,捐助泰華庵三聖宮
1788年,吳典帶頭捐銀修建鼓樓,並為城樓南門題寫“海南壯觀”,北門題寫“奇甸文明”兩塊楷體匾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