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霜霉病

向日葵霜霉病,病原稱霍爾斯軸霜霉或向日葵單軸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國內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局部地區。是重要的檢疫性病害。向日葵播種後遇有低溫高濕條件,容易引起幼苗發病,生產上春季降雨多,土壤濕度大或地下水位高或重茬地易發病,播種過深發病重。向日葵進入成株期以後抗病性明顯增強。

為害症狀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造成植株矮化,不能結盤或死亡。苗期染病2~3片真葉時開始顯症,葉片受害後葉面沿葉脈開始出現褪綠斑塊,葉背可見白色絨狀霉層,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株生長緩慢或朽住不長。成株染病初近葉柄處生淡綠色褪色斑,沿葉脈向兩側擴展,後變黃色並向葉尖蔓延,出現褪綠黃斑,濕度大時葉背面沿葉脈間或整個葉背出現白色絨層,厚密。後期葉片變褐焦枯,莖頂端玫瑰花狀,病株較健株矮,節間縮短,莖變粗,葉柄縮短,隨病情擴展,花盤畸形,失去向陽性能,開花時間較健株延長,結實失常或空稈。國內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局部地區。是重要的檢疫性病害。

病原特徵

Plasmoparahalstedii(Farl.)Berl. etdeToni稱霍爾斯軸霜霉或向日葵單軸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1~4根從氣孔伸出,具隔膜,大小350~630μm,主軸長105~370μm,占全長1/3~2/3,粗9.1~10.8μm,上部單軸分枝6~11次;末端直,圓錐形,長1.7~11.6μm,常3~4枝簇生成直角分枝,頂端鈍圓。孢子囊卵圓形、橢圓形至近球形,頂端有淺乳突,無色,大小16~35×14~26(μm)。卵孢子球形,黃褐色,直徑23~30μm。已發現有8個生理小種。

發病傳播

向日葵霜黴菌隨帶菌的種子傳播蔓延。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卵孢子潛藏在內果皮和種皮中,種子間夾雜的病殘體也帶菌,春季氣溫回升,卵孢子萌發產生遊動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侵入向日葵,形成全株侵染症狀。該病有潛伏侵染現象,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常不表圖168向日葵葉片上的霍爾斯單軸霉孢囊梗和現症狀,生產上播種帶菌種子,當年只有少數出孢子囊現系統症狀的病株,相當多的植株為無症帶菌,生產上要注意,必要時需連續種植進行檢查。16~26℃適其發病。向日葵品種間存有抗病性差異。該病發生程度與播種及出苗期間溫濕度有關,一般早播發病輕,旱地發病輕。向日葵播種後遇有低溫高濕條件,容易引起幼苗發病,生產上春季降雨多,土壤濕度大或地下水位高或重茬地易發病,播種過深發病重。向日葵進入成株期以後抗病性明顯增強。

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嚴禁從病區引種,千方百計地保護無病區。

(2)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5年輪作。

(3)選用抗病品種如遼葵2號、汾葵雜1號、抗3A×恢6、CM592等。

(4)懷疑有霜霉病的要檢測向日葵的內果皮和種皮,明確帶菌率。發病重的地區用種子重量0.5%的25%甲霜靈拌種。

(5)適期播種,不宜過遲,密度適當,不宜過密。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噴藥或灌根,防止病情擴展。

(6)苗期或成株發病後,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4%防毒礬M8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40%增效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或72%霜脲.錳鋅或72%霜霸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局部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