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注評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名家注評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名家注評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200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德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名家注評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名家注評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軍事專著。據史料記載,《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年吳國的偉大軍事家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共分十三篇,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其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人日本,18世紀傳人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本書即以孫星衍校定《孫子十家注》為底本,同時參考宋人所輯《十一家注孫子》、清代顧福棠《孫子集解》、清代黃鞏《孫子集注》、民國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等資料,選取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曹操、李荃、杜牧、陳嗥、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對《孫子兵法》的注評之語貫穿書中,並對正文評語均配以白話釋譯,以便讀者能夠更好地品讀與體味。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全書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

本書採用《三十六計》的通行版本,文白對照,並配以案例說明,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學術性與通俗性兼顧。

目錄

《孫子兵法》

序言

第一篇 計篇 5

一、(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 )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四、(天者,陰陽、寒暑)

五、(地者,遠近、險易)

六、(將者,智、信)

七、(法者,曲制、官道)

八、(凡此五者,將莫不聞)

九、(將聽吾計 ,用之必勝)

十、(計 利以聽,乃為之勢)

十一、(兵者,詭道也)

十二、(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十三、(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第二篇 作戰篇 57

十四、(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十五、(其用戰也,貴勝)

十六、(夫鈍兵、挫銳、屈力)

十七、(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十八、(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十九、(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二十、(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二十一、(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

二十二、(公家之費,破車罷馬

二十三、(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

二十四、(故殺敵者,怒也)

二十五、(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

二十六、(故兵貴速,不貴久)

二十七、(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

第三篇 謀攻篇 92

二十八、(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二十九、(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三十、(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三十一、(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三十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三十三、(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三十四、(夫將者,國之輔也)

三十五、(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三十六、(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戰者勝)

三十七、(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第四篇 形篇 147

三十八、(孫子曰:昔之善戰者)

三十九、(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

四十、(不可勝者,守也)

四十一、(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四十二、(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四十三、(故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

四十四、(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

四十五、(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四十六、(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

四十七、(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

四十八、(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四十九、(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五十、(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五十一、(兵法:一日度,二日量)

五十二、(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五十三、(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

第五篇 勢篇 186

五十四、(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

五十五、(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五十六、(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

五十七、(兵之所加,如以鍛投卵者)

五十八、(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五十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六十、(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六十一、(聲不過五,五聲之變)

六十二、(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

六十三、(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

六十四、(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

六十五、(亂生於治,怯生於勇)

六十六、(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六十七、(故善戰者,求之於勢)

六十八、(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六十九、(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

第六篇 虛實篇 233

七十、(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

七十一、(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七十二、(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七十三、(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七十四、(微乎微乎,至於無形)

七十五、(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

七十六、(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

七十七、(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七十八、(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

七十九、(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

八十、(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

八十一、(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

八十二、(故曰:勝可為也)

八十三、(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八十四、(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八十五、(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八十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

八十七、(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八十八、(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

第七篇 軍事篇 297

八十九、(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九十、(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

九十一、(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九十二、(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

九十三、(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九十四、(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

九十五、(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九十六、(故兵以詐立,以利動)

九十七、(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

九十八、(是故,《軍政》日)

九十九、(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一零零、(是故朝氣銳,晝氣惰)

一零一、(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

一零二、(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

一零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

第八篇 九變篇 369

一零四、(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一零五、(圮地無合,衢地交合)

一零六、(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

一零七、(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一零八、(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

一零九、(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一二零、(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

一二一、(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

一二二、(故軍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

一二三、(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第九篇 行軍篇 403

一二四、(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一二五、(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

一二六、(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

一二七、(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一二八、(平陸處易,而右背高)

一二九、(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一三零、(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一三一、(丘陵堤防,必處其陽)

一三二、(上雨,水沫至,欲涉者)

一三三、(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

一三四、(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

一三五、(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一三六、(眾樹動者,來也)

一三七、(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一三八、(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一三九、(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一四零、(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

一四一、(杖而立者,飢也)

一四二、(夜呼者,恐也)

一四三、(粟馬肉食,軍無懸缶)

一四四、(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

一四五、(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一四六、(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一四七、(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

一四八、(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

一四九、(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一五零、(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第十篇 地形篇 471

一五一、(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

一五二、(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日通)

一五三、(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一五四、(夫勢均,以一擊十,日走)

一五五、(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一五六、(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一五七、(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一五八、(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一五九、(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一六零、(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

一六一、(故知兵者,動而不迷),

一六二、(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510

一六三、(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

一六四、(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一六五、(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

一六六、(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一六七、(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一六八、(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一六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一七零、(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

一七一、(兵士甚陷則不俱,無所往則固)

一七二、(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

一七三、(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

一七四、(令發之日,土卒坐者涕沾襟)

一七五、(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一七六、(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一七七、(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一七八、(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一七九、(將軍之事,靜以幽)

一八零、(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一八一、(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

一八二、(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一八三、(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一八四、(故兵之情,圍則御)

一八五、(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一八六、(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一八七、(夫霸王之兵,伐大國)

一八八、(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

一八九、(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一九零、(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一九一、(是故政舉之曰,夷關折符)

第十二篇 火攻篇 600

一九二、(孫子曰:凡火攻有五)

一九三、(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

一九四、(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一九五、(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一九六、(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一九七、(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一九八、(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一九九、(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

二零零、(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第十三篇 用間篇 628

二零一、(孫子曰:凡興師十萬)

二零二、(內外騷動,怠於道路)

二零三、(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

二零四、(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

二零五、(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

二零六、(故用間有五:有因間)

二零七、(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二零八、(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

二零九、(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

二一零、(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

二一一、(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三十六計》

總說

第一套勝戰計 667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 692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 716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 740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第五套並戰鬥 767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 791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附錄一:《孫子兵法》百家評

附錄二:十家注孫子遺說序

前言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軍事專著。據史料記載,《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年吳國的偉大軍事家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共分十三篇,雖然只有五千餘言,但其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子兵法》十三篇於公元前512年在吳國問世,但並未迅速廣泛傳播開來。至戰國時,此書才開始廣泛傳播。至漢代,漢高帝、漢武帝、孝成帝分別組織人力,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整理,這三次整理對《孫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傳具有著重要意義。魏晉時期“曹魏武帝(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曹自為序,因註解之。(杜牧《注孫子序》)曹操只注“十三篇”,稱《孫子略解》,其問世,標誌著《孫子兵法》真正進入了註解的時期。隋唐五代時期是《孫子兵法》注釋的高峰時期,宋人輯的《十一家注孫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這一時期在運用《孫子兵法》指導實踐方面也卓有成效,人們注意總結新的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宋朝神宗時期,詔令司業朱服、武學教授何去非校定《孫子兵法》等七書,號“武經七書”,以官方名義頒行,《武經》本《孫子兵法》遂成為後世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宋朝後期成書的《十家孫子會注》(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孫子》),由於輯者將各家之說輯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軍事和史料價值,因而成為後來研究《孫子兵法》者的必讀之書。此後的孫子書,以《武經》本《孫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孫子》這兩個版本為底本不斷繁衍,形成了傳世版本的兩大基本系統。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為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清代孫星衍據華陰《道藏-孫子》為底本,參《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校訂而成的《孫子十家注》,糾正了原書的不少錯誤,成了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敷實用的讀本,改變了自宋以來主要靠《武經》本《孫子兵法》流傳的單一格局。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人日本,18世紀傳人歐洲。現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本書即以孫星衍校定《孫子十家注》為底本,同時參考宋人所輯《十一家注孫子》、清代顧福棠《孫子集解》、清代黃鞏《孫子集注》、民國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等資料,選取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曹操、李荃、杜牧、陳嗥、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對《孫子兵法》的注評之語貫穿書中,並對正文評語均配以白話釋譯,以便讀者能夠更好地品讀與體味。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全書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

本書採用《三十六計》的通行版本,文白對照,並配以案例說明,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學術性與通俗性兼顧。

精彩書摘

⑥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李筌:火鼓,夜之所視聽;旌旗,晝之所指揮。

杜牧:令軍士耳目,皆隨旌旗火鼓而變也。或曰:夜戰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陣,與敵刻期而戰也。軍襲敵營,鳴鼓燃火,適足以警敵人之耳,明敵人之目,於我返害,其義安在?答曰:富哉問乎!此乃孫武之微旨也。凡夜戰者,蓋敵人來襲我壘,不得已而與之戰;其法在於立營之法,與陣小同。故《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陣。”蓋大陣之中,必包小陣;大營之內,亦包小營。蓋前後左右之軍,各自有營環繞,大將之營,居於中央,諸營環之,隅落鉤聯,曲折相對,象天之壁壘星。其營相去上不過百步,下不過五十步,道徑通達,足以出佇列部,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每於十字路口,必立小堡,上致柴薪,穴為暗道,胡梯上之凹,令人看守。夜黑之後,聲鼓四起,即以燔燎。是以賊夜襲我,雖入營門,四顧屹然,復有小營,各自堅守,東西南北,未知所攻。大將營或諸小營中,先知有賊至者,放令盡入,然後擊鼓,諸營齊應,眾堡燎火,明如晝日;諸營兵士於是閉門登壘,下瞰敵人,勁弩強弓,四向俱發。敵人雖有韓、白之將,鬼神之兵,亦無能計也。唯恐夜不襲我。來則必敗。若敵人或能潛入一營,即諸營舉火出兵,四面繞之,號令營中,不得輒動,須臾之際,善惡自分,賊若出走,皆在羅網矣。故司馬宣王入諸葛亮營壘,見其曲折,曰:“此天下之奇才也。”今之立營,通洞豁達,雜以居之,若有賊夜來斫營,萬人一時驚擾。雖多致斥候,嚴為備守,晦黑之後,彼我不分,雖有眾力,亦不能用。

陳皞:杜言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陣,與敵人刻期而戰,非也。天寶末,李光弼以五百騎趨河陽,多列火炬,首尾不息。史思明數萬之眾,不敢逼之,豈止待賊斫營而已?

賈林:火鼓旌旗,可以聽望,故晝夜異用之。

梅堯臣:多者,欲以變惑敵人耳目。

王皙:多者所以震駭視聽,使震我之威武聲氣也。《傳》曰:“多鼓鈞聲,以夜軍之。”

張預:凡與敵戰,夜則火鼓不息,晝則旌旗相續,所以變亂敵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備我之計。越伐吳,夾水而陣。越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吳師分以御之,遂為越所敗。是惑以火鼓也。晉伐齊,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篩而疏陳之。齊侯畏而脫歸。是惑以旌旗也。

『譯文』

李筌:火把和戰鼓,這是夜間也能看得見聽得著的;旌旗,是白天用來指揮的旗幟。

杜牧:讓士兵都聽從旌旗火鼓,隨著發出的指令統一行動。有人會問:夜間作戰多用火鼓,這裡面有什麼含義?天黑下來,一定不會有在平川曠野擺開陣勢限定時刻與敵人拼殺的情況,我軍去偷襲敵營,如果擂響戰鼓點起火把,只能驚動敵人,使敵人一清二楚,對自己反而有害。“夜戰多火鼓”的道理在哪裡呢?回答:這個問題問得精彩!這正是孫武隱微的旨意所在。凡是夜間作戰,大多是敵人來偷襲我軍的營壘,不得已同敵人作戰的。這種作戰方法取決於設定營壘的方法,同列陣的方法大約相同。《軍志》說:“駐紮下來就築起營壘,行動的時候就列成陣勢。”在大陣之中還包容著一些小陣,大營壘里也包容小營壘。前後左右各部隊,各自有營壘環繞,大將的營壘位於中央,其他營壘四面環衛,占據角落的營壘相互連通,與大將之營交錯相對,整個布局就像天上的壁壘星座。營與營之間的距離,最多不得少於百步,最少不超過五十步。有道路相通,可拉出隊伍列成陣形,壁壘與壁壘互相望得見,可以用弓弩相互支援。每個十字路口,要建一座小堡壘,上面聚積乾柴,掘成暗道通進去,憑梯子登上,派人看守。天黑以後,聽到四面的鼓聲,立即在堡壘上燃起火炬。如果,敵人夜間來襲擊我們營壘,即使進了營門,四下一望全都木然不敢動,原來裡面還有小營,各自堅守,東西南北,不知道該進攻哪一個好。大將之營或者其他小營,不管誰先發現敵人,都不要阻攔,把敵人統統放進來,然後擂動戰鼓,其他營壘一同回響,各堡壘上燃起火炬,火光如同白晝,各營士兵立即關上各自的營門,登上營牆,俯視敵人,用強勁的弓弩從四面八方向敵人射箭。敵人即使有韓信、白起一類名將指揮,鬼神一樣的士兵,也無計可施。不怕敵人夜晚來襲擊,來了就一定叫他們慘敗。如果敵人夜間潛進一個營壘,各營立即打著火把出兵,四面圍住,號令這營壘中的士兵,不要擅自行動,不需片刻,敵我便能區分清楚。敵人如果想逃出來,就都在羅網當中了。司馬懿曾經進入諸葛亮的營壘,看見裡面曲折的布置,讚嘆地說:“這真是天下的奇才啊!”現在設定營壘,四面敞開,雜亂居住,一旦敵人夜間來劫營,全體官兵驚慌擾亂。即使派出許多巡邏人員,嚴加防備,可是天黑以後,敵我難分,雖有眾多兵力,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陳皞:杜牧說,天黑以後,一定不會有平川曠野列成陣勢同敵人約定時刻交戰的情況,這是不對的。天寶末年,李光弼率領五百騎兵奔赴河陽,點起許多火炬,首尾相接。史思明數萬人馬不敢逼近他。這能說火鼓的使用僅限於防備敵人偷營劫寨嗎?

賈林:火鼓旌旗,可以聽見或可以望見,所以白天黑夜各有用場。

梅堯臣:多,是為了擾敵迷惑敵人的視聽。

王皙:多,是為了震駭敵人的視聽,使敵人畏懼我軍的威武聲勢。《左傳》說:“同時敲擊許多鼓發出大聲,在夜間攻擊敵人。”

張預:凡同敵人作戰,夜間火把鼓聲不斷,白天旌旗連續,是為了迷惑擾亂敵人的視聽,使敵人不知道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們。從前越國攻打吳國,兩軍隔著一條河擺開陣勢。越軍設立左右兩翼,讓他們在夜裡或左或右,擊鼓吶喊前進。吳軍分兵抵抗,最後被越軍打敗。這就是用火鼓迷惑敵人的例子。晉國討伐齊國,晉國派司馬排除山林河澤的險阻,即使是軍隊達不到的地方,也樹起大旗稀疏地布置軍陣。齊侯非常害怕,就離開軍隊逃回去。這就是用旌旗迷惑敵人的例子。

P334-33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