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堂

同道堂

同道堂,宮殿名。清宮和御苑中以同道堂命名的殿堂共有兩處,一處在紫禁城內,即內廷西六宮之一的鹹福宮的後殿;一處在圓明園內。前者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鹹福宮同期建成,清沿明舊,仍名曰同道堂。

基本信息

簡介

故宮▪同道堂故宮▪同道堂

同道堂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與鹹福宮同期建成,清朝沿用明代舊制,名曰同道堂。同道堂為清朝嘉慶、道光以及鹹豐皇帝守孝之處,內部至今仍保存著清代的遺蹟。明間正中有鹹豐御筆“襄贊儀”匾,東次間北牆上懸掛“譯經萃室”匾,東次間東牆上有鹹豐元年(1851年)奕訢書寫的唐代詩人杜甫“秋興八首”橫幅。此外,各開間的槅扇上均有當時親王、大學士以及軍機大臣們題寫詩句或繪畫小品的槅扇心。同道堂東盡間東側牆上掛有鹹豐帝守孝時所刻的“克敬居”楠木匾額,刻楷書滿、漢文,填青(藍)色。鹹豐帝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避難熱河,由此處撤離。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曾在此處小憩。同治以後同道堂不再有人居住。

格局

殿面闊5間,黃色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梁枋飾以龍鳳和璽彩畫。前檐明間安槅扇門、簾架,左右兩次間為檻牆、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前後檐柱間均安裝落地罩,罩內有木炕,地面鋪墁為方磚,頂棚為白樘篦子糊紙。

殿東西有耳房各3間,卷棚硬山頂,耳房前隔有小院。同道堂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與鹹福宮、同道堂圍合成一個狹長的小庭院,庭院東南有一座井亭。堂前台階兩側各有二漢白玉石台座,用來擺放香爐、神獸等。

用途

關於同道堂的使用,朱家溍先生在《鹹福宮的使用》一文中有詳細的考證。文章引《國朝宮史續編》卷五十五:“鹹福宮後殿恭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滋德含嘉’。東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琴德簃’。西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畫禪室’”。由此推斷乾隆時期同道堂作為鹹福宮後殿,一度曾作為皇帝偶爾起居的住所。

“同道堂”門額、明間正中的“襄贊壼儀”、東次間的“譯經粹室”、東盡間的“克敬居”諸匾皆為鹹豐御筆。根據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起居注”記載:“己巳,上在鹹福宮後殿傳膳”、“詣圓明園”、“啟鑾幸木蘭”等語,可知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前夕,鹹豐帝曾在同道堂傳膳,並已經決定赴避暑山莊。

同道堂在晚清時期曾作為皮衣庫使用。現為宮廷生活原狀式陳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