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位於上海市中山北路727號(共和新路口),1958年創建上海鐵道醫學院。 1995年5月,上海鐵道學院與上海鐵道醫學院合併成立上海鐵道大學。 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同濟大學,學校決定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院址設立滬北校區。 2013年1月14日,校黨委常委會議決定,成立同濟大學滬北校區管理辦公室。目前,在滬北校區的單位有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同濟大學寶石學教育中心、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按照學校規劃,滬北校區正在積極推進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園區建設。

基本信息

同濟大學同科學院

簡述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濟大學同科學院(以下簡稱同科學院)是同濟大學與 上海同濟科技實業股份公司合作創辦的新型獨立學院, 於 2006 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同濟大學作為同科學院的母體,發揮其在師資、學科、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確保學院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上海同濟科技實業股份公司作為舉辦同科學院的合作方,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確保資金、資源的投入,引入有利於同科學院發展的機制和活力,並參與學院的管理和監督。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同科學院以新機制和新模式進行運行和管理,在學院的辦學過程中,學習借鑑德國科技大學的培養模式,堅持以培養技術套用型本科層次人才為根本任務,堅持以技術套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堅持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以市場為導向,學院的學科結構規劃以工為主,兼設文、經、管、醫、藝術等專業門類,以滿足上海及長三角等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技術套用型人才的需求,並逐步形成同科學院自身鮮明的辦學特色。

教育目標

同科學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其建設與發展,樹立現代教育思想與辦學理念,面向市場,依託母體,獨立辦學,錯位發展,注重特色,講究質量。創新教育理念,創造培養模式,創建實踐環節,實施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套用性、技術型、個性化人才,適應生產、建設、管理、經營、服務等一線的需求。

同科學院注重與國際上教育已開發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 學院將與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外高校開展密切的合作及學生交流項目,以拓展國際交流、推進合作辦學。

學院注重與國際上教育已開發國家的合作與交流 , 與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開展合作及學生交流。

交通線路

交通路線: 46 、 47 、 69 、 114 、 115 、 518 、 849 、 869 路公車

捷運 1 號線:中山北路站一號出口

地址:靜安區中山北路727號;靜安區共和新路1238號

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

校園規劃專業設定

校園規劃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原上海鐵道醫學院)占地面積為64.5畝。自2000年上海鐵道大學併入同濟大學後,按校區總體布局,命名為同濟大學滬北校區,規劃全部作為高等技術學院的辦學所在地,同時要求高等技術學院在4年內完成校區遷移並負責建設、管理及運作。滬北校區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校區,擁有教學樓(匯峰樓)一棟(建築面積7608平方米)、教學辦公綜合樓(博怡樓)一棟(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實訓樓一棟(濟成樓)(建築面積5062平方米)、圖書館一座(800座)、其他教學實踐輔助用房20000餘平方米,學生宿舍四棟(1700個床位)。

專業設定

學院的專業設定適應了中國進入WTO之後的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發展新興都市型產業的需求,開設本、專科專業 ,涵蓋工、醫、管理、藝術等多種領域;2005年,我院共錄取新生1019人:一、本科:電子信息類、土建類、機械類、環境與安全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護理學六類,計畫招生400人,實際錄取414人,擴招14人。二、專升本: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藝術設計、電子信息工程6個專業,計畫招生360人,實際錄取348人。三、專科:"3+3"中高職相通6個專業, 計畫招收260人,實際招收257人。目前在校學生2986人,31個專業。學校培養的畢業學生除部分繼續求學深造外,普遍受到公司、企業等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學院目前設有:上海市城市建設與管理實訓中心、第47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樓宇設備工程與管理系、交通與機電(機械)技術系、電子與信息技術系、人文與藝術設計系、土木施工與環境技術系、 醫學技術與護理系、澳大利亞高等技術學院、、同濟大學EDS PLM技術培訓中心、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等。

根據高等技術套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學院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專任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24人、博士22人、碩士27人,這些教師大多承接工程實踐任務和套用技術研究課,從而使教學與管理的質量得到充分保證 。

從1998年開始,學院積極引進國外教學資源,與澳大利亞、英國等著名大學合作辦學,培養了一批覆合型人才。從2000年開始,同濟大學在上海市應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實行"專升本",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通過相應的選拔考試,有機會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既滿足了莘莘學子進一步獲得高學歷的要求,也為社會培養了更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上海市城市建設與管理實訓中心作為國家級高職實訓基地擁有"土木建築施工"、"樓宇物業管理與智慧型化控制"、"環境技術"、"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珠寶首飾設計與加工"、"陶藝製作"、"口腔工藝"、"高級護理"等十幾個大類實訓項目,總計56個子項。實訓中心固定資產逾2500萬元,大型儀器及實訓設備150餘套。擁有100多所簽約的校外長期教學實踐基地(企業);為培養高質量的技術套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學成果

● 1998年開始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與澳大利亞La Trobe 大學合作辦學,專門培養計畫外能熟練運用英語、掌握專業技能的套用型人才(近80%畢業生赴澳大利亞等大英國協國家繼續深造),在社會上獲得良好聲譽。

● 1999年,學院所轄的"上海市城市建設與管理實訓中心"獲1999年度上海市重大實事工程立功競賽先進集體,同時有2人獲市級記功。

● 1999年,成立全國本科院校高職教育協作會,我校成為理事長和秘書長單位,秘書處設在我院。

● 2000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專家組的評審,成為全國首批15所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

● 2000年,"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作"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高職教材建設組織與管理"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0年,學院參加了由上海市教委組織的44所高職院校辦學條件評估,名列前茅。

● 2000年,獲國家級立項教育教學研究課題3項;上海市重點研究課題1項(同濟大學唯一一項);另有一項研究成果通過了上海市教委的評審,並在上海市推廣使用。

● 2000年,主辦出版《高等技術教育研究》的學術刊物。至今該院教師及管理人員共發表教學理論研究論文100多篇。

● 2000年上半年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對學院申報全國重點建設的現代化示範性職業技術院校的評審,已正式列入首批15所全國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之一。

● 2001年,"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作"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 2001年上海市勞動局和上海市教委聯合召開首批四所院校的"職業技能鑑定所"掛牌儀式,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掛牌成立了"第047號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設有考證點4個。

● 2001年, "智慧型化樓宇及設施管理"和"土木工程施工與管理"兩個專業被列入國家級高職重點專業教學改革試點。

● 2001年,成為第一個由上海市總工會組織的"上海市職工技能培訓示範性基地"。

● 2002年,"電子信息工程"和"環境治理技術"兩個專業被列為上海市高職教學重點專業改革試點。

● 2002年,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被評為上海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常務副院長董大奎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

● 2002年,全國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通過了教育部的專家中期檢查,獲得了高度的評價,專家們指出:同濟大學舉辦高職教育校領導重視,辦學理念清晰,特色鮮明,具有創新精神 。

● 2002年,"上海市高校大學生職業資格鑑定理事會"會上,我校成為協會理事長、秘書長單位。

● 2003年,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高職高專學生實訓(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單位。

● 2003年,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被評為上海市教委確定上海市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建設單位之一。

● 2003年,在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成立大會上,我院常務副院長董大奎當選為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副會長。常務副院長董大奎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聘為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委員會委員。

● 2003年,榮獲同濟大學2002-2003年度檔案工作先進集體二等獎。

● 2005年,經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學院《理論與實踐結合 軟體與硬體並重 以創新教育理念建設示範性高職院校》項目獲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政府導向,行業參與,統籌組織,建立高校職業資格鑑定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教改項目獲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信息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獲市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 2005年,《高職高專教育示範性學院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第八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2005年,學院有二門課程《VB程式設計》、《資料庫技術與套用》被評為同濟大學精品課程,並榮獲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

● 2005年10月,學院教師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高職組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3個優秀獎獲1個組織獎。

● 2005年11月1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表彰了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同濟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 在8年中,通過自身努力,共獲得國家、上海市等專項資助共1243萬元;同時,學院承擔教育部規劃項目及示範性學院建設軟課題3項,上海市重點課題多項;主編出版高職系列教材22部,即將出版新教材44部。

三、學院"十一五"奮鬥目標及發展規劃

根據學校整體發展的要求,學院“十一五”奮鬥目標是:以先進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實現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技術套用性人才和提供技術服務支持,成為機制靈活、管理規範、特色鮮明、效益穩定的具有現代教育技術強力支撐的多科性、套用型、高水平的獨立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