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石苣苔(原變種)

吊石苣苔(原變種)

吊石苣苔(原變種),小灌木植物,莖長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無毛或上部疏被短毛。花期7-10月。產於雲南、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區,在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名稱

吊石苣苔(原變種)

植物信息

吊石苣苔(原變種)吊石苣苔(原變種)

吊石苣苔(原變種)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var.pauciflorus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9卷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吊石苣苔系Ser.Lysionotus
22a.吊石苣苔(原變種)圖版151:1-7
L.pauciflorusvac.pauciflorus

形態特徵

小灌木。莖長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無毛或上部疏被短毛。葉3枚輪生,有時對生或斗枚輪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革質,形狀變化大,線形、線狀倒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少有為狹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5-5.8厘米,寬0.4-1.5(-2)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鈍、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數牙齒或小齒,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中脈上面下陷,側脈每側3-5條,不明顯;葉柄長1-4(-9)毫米,上面常被短伏毛。花序有1-2(-5)花;花序梗纖細,長0.4-2.6(-4)厘米,無毛;苞片披針狀線形,長1-2毫米,疏被短毛或近無毛;花梗長3-10毫米,無毛。花萼長3-4(-5)毫米,5裂達或近基部,無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狹三角形或線狀三角形。花冠白色帶淡紫色條紋或淡紫色,長3.5-4.8厘米,無毛;筒細漏斗狀,長2.5-3.5厘米,口部直徑1.2-1.5厘米;上唇長約4毫米,2淺裂,下唇長10毫米,3裂。雄蕊無毛,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3-15毫米處,狹線形,長約12毫米,花葯直徑約1.2毫米,藥隔背面突起長約0.8毫米;退化雄蕊3,無毛,中央的長約1毫米,側生的狹線形,長約5毫米,弧狀彎曲。花盤杯狀,高2.5-4毫米,有尖齒。雌蕊長2-3.4厘米,無毛。蒴果線形,長5.5-9厘米,寬2-3毫米,無毛。種子紡錘形,長0.6-1毫米,毛長1.2-1.5毫米。花期7-10月。

吊石苣苔(原變種)吊石苣苔(原變種)

地區分布

產雲南東部、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南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陝西南部。生於丘陵或山地林中或陰處石崖上或樹上,海拔300-2000米。在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

植物用途

全草可供藥用,治跌打損傷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