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

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是一所吉林省高等院校,設農學、植物保護兩個系,學院非常重視專業和學科建設,並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學院簡介

師資隊伍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占85.3%,博士學位獲得者占44.1%以上。師資隊伍中教授14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8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1人、蒙古國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國務院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吉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6人。學院目前在讀本專科生899人,碩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28人。
農學院下設農學、植物保護兩個系,作物栽培等8個教研室,以及院辦和學生工作辦公室行政機構。學院非常重視專業和學科建設,現有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病理學、菌類作物學和農業昆蟲和害蟲防治5個碩士學位授權2級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和植物病理學和菌類作物學4個博士學位授予2級學科,作物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並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其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為農業部和省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和植物病理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建設有教育部食藥用菌產業化工程中心、吉林省大豆區域創新中心,設有菌物、水稻、特用玉米和農業生物技術4個研究機構和3個一級實驗室,擁有穀物分析儀、光合作用測定系統、高速冰凍離心機等現代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總值達到900萬元,生均設備值1萬元,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學院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植物生理學》課程被確定為省級建設精品課程,《作物遺傳育種學》程被評為省級優秀課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省級一等獎2 項,國家二等獎1項。建立了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和30多個穩固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十五”期間,應屆本科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比率達30%以上。近三年,碩士研究生的博士生考取率達50%以上。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同時學院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立了昆蟲學社、蘑菇愛好者協會等專業性學生社團組織,為學生的鍛鍊提供了舞台。
學院科學研究與科技推廣碩果纍纍。“九五”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100餘項,獲國家、省部級獎勵60餘項,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0餘個,出版學術專著6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學院回響學校 “把論文寫在吉林大地上”的辦學理念,積極投身於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先後主持並完成了“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區”、“省長豐產方”、“玉米大面積豐產栽培”和國家農發辦“現代化農林示範”等項目,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學院先後獲得“科研管理工作先進學院”等榮譽稱號。
學院十分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俄羅斯、荷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哥倫比亞、厄瓜多、加納、羅馬尼亞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 2001年,農學院成為由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IAT)、福特基金會(FD)和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支持的“以農民為中心”的12個“參與式教學模式”研究網路單位之一,2006年建立“中俄菌類資源保育與研究中心”,長期開展國際項目研究和學術交流。
目前,學院正積極加強現代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傳統學科的滲透交叉,以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水平。同時狠抓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以本科教育為基礎,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

名師風采

博士生導師——李玉

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學教授,農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學科帶頭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編,《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編委。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員和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36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攻關項目3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各一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吉林省農業推廣二等獎1項,發明專利6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病理學、菌類作物學和作物生態學。

博士生導師——高潔

高潔 女,1964年11月生,漢族,九三學社社員,吉林省梨樹縣人。植物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植保專業,1986年獲瀋陽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獲吉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現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吉林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估中心專家,吉林省科技專家特派員,吉林省檢疫性有害生物審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農科院第九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評審委員。
主要從事農作物病害的鑑定和診斷、綜合治理技術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細菌病害的鑑定及診斷方面具有專長。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持或副主持項目4項,獲獎10餘項。在國家級及省級重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和參編近10部書籍的編著;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1項;在研項目近5項。
多年來先後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講授《農業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原細菌學》、《植物病理學Seminar》、《高級植物病理學》等多門課程,教學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及時吸收與教學有關的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並融入到教學中來。主講的《農業植物病理學》2001年獲省級優秀課程。指導碩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

博士生導師——圖力古爾

圖力古爾 男,1962年11月出生,內蒙古通遼市人,蒙古族,農學博士,蒙古國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農業大學菌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菌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藥用菌協會副會長,長春市政協委員,民盟吉林省委委員、農業與農村經濟委員會主任,《菌物研究》編委。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廳評為“吉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從事北溫帶菌物分類學及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樣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領域頗具特長。

博士生導師——王玉蘭

王玉蘭 女,1936年12月10日生於瀋陽市,九三學社社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高級專家、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長春市百名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現任東北特用玉米研究會理事長、吉林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科協委員、吉林省專用玉米首席專家、全國特用玉米東華北區區域試驗主持人。曾任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帶頭人,吉林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玉米科學》編委。先後主持科研課題20多項。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農業技術改良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80餘篇,主編著作8部。

博士生導師——王丕武

王丕武 男,1958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曾先後去日本和美國開展合作研究。現任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生物技術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生物技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吉林省遺傳學會、作物學會副理事長,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大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目前主要從事農業生物技術和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先後被遴選為“吉林省農業科技骨幹”,“吉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長春市百名優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長春市突出貢獻專家”、“吉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十五”以來主持選育出高產、抗病、優質的大豆新品種9個,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種3個。獲得吉林省科學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2000年以來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其中國家重要核心期刊論文3篇 。

博士生導師——馬景勇

馬景勇 1951年11月生於吉林省前郭縣。1985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亞從事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現任吉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超級稻新品種研製與高產機理研究。
馬景勇同志多年來培育了“吉農大3號、7號、19號、吉農大808”等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10個,其中吉農大3號、7號、19號3個水稻新品種分別被評為吉林省一、二、三屆優質水稻品種,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馬景勇同志一直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科研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10餘項。2000年以來先後主持國家科技部“北方優質粳稻新品種與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技術開發”項目,農業部科技成果轉化“北方優質粳稻新品種示範”項目,吉林省科技廳“優質超級稻新品種研製與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質性狀的相關性研究》、《借鑑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 探討我國農業發展途徑》等。曾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三等獎多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被批准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博士生導師——吳春勝

吳春勝 1956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作物高產理論與實踐,作物生理生態研究。現任國家大豆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農業大學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耕作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項目評審專家,科技部星火計畫項目評審專家,吉林省首批農業專家顧問組成員,長春市科技評估中心諮詢專家。先後主持並參加了國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項、國家“863”項目一項、省級課題三項,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項、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先後在《作物學報》《套用生態學報》《玉米科學》等國家一、二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著作2部。

博士生導師——徐克章

徐克章,男,1954生,漢,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黨總支書記,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作物學報》、《大豆科學》編委。吉林農業大學首屆教學名師。
徐克章教授主要從事作物光合作用與物質生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原國家醫藥總局、農業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吉林省科委等10多項研究課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四項。先後在《植物學報》、《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油料作物學報》、《南京農業大學學報》、《植物生理學通訊》、《大豆科學》、《植物學通報》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

博士生導師——楊偉光

楊偉光,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作物育種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玉米重要性狀的遺傳改良及高產雜交種的選配”等15餘項;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玉米新品種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種吉農8。通過吉林省科學技術成果鑑定5項。“高產優質抗病玉米新品種吉玉4選育與推廣”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5年來在《作物學報》、《玉米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2篇。主要從事作物育種教學和玉米育種工作。

博士生導師——楊信東

楊信東,男,1945 年生,漢族。吉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植物保護學會名譽理事長。1968 年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 1982 年獲中科院理學碩士學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從事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工作。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植物病原學》、《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診斷》、《植物病害流行學》、《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學》等課程。編寫了《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病研究常用技術》、《吉林省主要農作物常見病害診斷》等教材。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學。針對生產中危 害嚴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菸草野火病、赤星病;瓜類霜霉病等病害,開展了病害流行環節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決了空氣相對濕度對葉部病斑產孢的定量影響、降雨對空氣中游浮孢子攜落率的計算及雨露中病原細菌數量動態等問題。首次在國內提出“天氣促病指數”概念並組建了稻瘟病、菸草赤星病、菸草野火病的天氣促病指數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計算機運算的模擬模型)。首次發現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產孢能力的獨特規律。提出了科學實用的稻葉、穗瘟、菸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藥劑防治指標,已在吉林省稻區、菸草產區普遍推廣。
在病害影響因素監測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領域,研製成 DLY-2 型重量式結露儀,獲國家實用型專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規觀測因子推算露時的回歸方程。提出了針對多循環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計算的楊信東公式,解決了公式的廣適性問題。對稻瘟病、大豆花葉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鑑定、評價也進行了研究。
已發表植物病害研究論文 70 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3 項,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預測技術研究”課題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於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