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珀塞耳效應

史密斯-珀塞耳效應

自由電子掠過光柵表面時輻射光的現象。這類器件是自由電子雷射的一個類型,還正在發展中。

史密斯-珀塞耳效應

正文

自由電子掠過光柵表面時輻射光的現象。這是S.T.史密斯和E.M.珀塞耳在1953年發現的。以後的研究表明,這種自由電子輻射的機理與切倫科夫輻射、微波行波管輻射等都有類似之處,即可歸結為慢波結構的作用。勻速運動的電子產生的場可看作是慢波(或稱為表面波、衰減波) ,慢波為光柵衍射成為平面波,即形成輻射,這就是史密斯-珀塞耳輻射;慢波為媒質折射成平面波,這就是切倫科夫輻射。按這種觀點易於得出輻射條件是:

史密斯-珀塞耳效應

式中λ 是波長,d是光柵刻痕間距,β是電子速度和真空中光速之比,恆小於 1,θ 是輻射光線和表面法線夾角,m是整數。
僅當電子束離光柵表面的距離小于波長時,慢波才有足夠強度,因此用來產生光頻輻射不很有效,但產生毫米波或亞毫米波則是可行的。實際上最近已經根據這個效應製成了幾種器件,如所謂 Orotron, Ledatron等。這類器件是自由電子雷射的一個類型,還正在發展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