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堡村

歷屆支部、村委為史家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譜寫了史家堡的輝煌。 在他的帶領下,史家堡和周邊的幾個鄉鎮十多個村都加入了廢舊輪胎收購和加工的行列。 如今的史家堡人告別了貧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史家堡村位於汾陽城東南十五公里處,陽城河文峪河環抱其中,全村240戶,1000口人,土地1500畝。史家堡祖祖輩輩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鄉風文明,淳樸厚善,素有崇文尚武,勤耕奮讀之風,猶逢改革開放20年的好政策,百業遂興,民富村榮,全村年經濟總收入達17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位居全市之首,榮登市級小康文明村之列一座宏偉的騰飛門在村外致富大道上巍然聳立
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縱橫全村,環村砂石路竣工通車
一望無際的棗糧間作碩果纍纍
全市、全國最大的廢舊輪胎購銷市場火爆運營
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開設的學校電腦班全市農村屈指可數

村莊簡介

伴隨著一個個強村富民工程的建設,史家堡村一時間成了汾陽大地一顆躍然騰空的啟明星,它向人們展示著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它向人們顯示出史家堡人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也昭示著史家堡村無限美好的未來和希望。奮進發展篇打破常規善謀發展

史家堡村位於汾陽市東南15公里處,這裡雖屬平川,但水資源缺乏,土地條件差,屬貧水型農村。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就成了擺在支部、村委面前的首要任務。

歷屆支部、村委為史家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譜寫了史家堡的輝煌。

首先要從1998年,年僅28歲的共產黨員張憲孝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說起,他上任後,面對1000多雙充滿希望和期待的眼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支部、村委一班人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如何讓史家堡的父老鄉親生產進一步發展,生活更加富裕;如何讓全村的民眾擺脫貧窮,充分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文明;如何讓大家在優美和諧社會環境中提高生活質量……。

廣大民眾積極向支部、村委班子諫言獻策,支部、村委一班人高度重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議事會。通過集思廣益,思路日漸清晰,目標基本確定。這就是“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栽植棗樹,購銷輪胎,強化教育,整修道路,文明和諧,建設新村”。一場棄舊圖新、奮發圖強,建設新史家堡的戰役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而又扎紮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啟動了。

困境面前,支部、村委一班人一方面走出去考察外村的發展經驗,一方面徵求廣大民眾意見和建議,多次與市、鄉領導座談,尋求史家堡的發展之路。經過多次考證,終於確定了史家堡經濟發展的路子。這就是“發展棗糧間作,購銷廢舊輪胎,兩輪驅動飛奔小康”。

發展棗糧間作,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不但可以節約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還可以增加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雖然這是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的好事,但部分民眾還是認識不夠,在猶豫、等待、觀望,於是支部、村委廣泛發動民眾,黨員幹部帶頭在自家地里栽植,老百姓跟著一起幹了起來。

2002年,經過一個多月緊張有序的艱苦工作,全村1000畝高標準、高質量的棗糧間作工程順利完工,並受到市鄉領導的表揚和肯定。如今這些棗樹已全部掛果,僅此一項史家堡民眾人均收入500元。

說起史家堡的廢舊輪胎購銷業,與張憲孝密不可分,是他走南闖北,走遍了十幾個省市與幾十個客戶簽訂了購銷契約。他致富後不忘帶領民眾致富,特別是他擔任史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後,毫無保留地把生意經傳授給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史家堡和周邊的幾個鄉鎮十多個村都加入了廢舊輪胎收購和加工的行列。史家堡人憑著精明能幹、誠實守信、勤勞質樸使廢舊輪胎購銷的生意十分紅火。如今史家堡村成了全國最大的廢舊輪胎交易市場,日吞吐量達1000餘條,全村僅此一項年收入16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小汽車達200多輛,三輪車100輛,固定電話200多部,手機300多部。如今的史家堡人告別了貧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