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蘗

台灣小蘗

台灣小蘗,生於海拔2500-3500米山坡灌叢中或林中。喜生於邊坡或岩屑地,常與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高山芒等形成次生灌叢社會,常散生於道路旁及草生地。產於台灣,為台灣特有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2米。老枝圓柱形,暗灰色,幼枝淡黃色,具棱槽及疣點;莖刺三分叉,無槽,長1.5-2厘米,與枝同色。葉革質,橢圓形、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5-4.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中脈明顯凹陷,側脈清晰可見,背面淡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側脈不顯,兩面網脈顯著,不被白粉;葉緣通常平展,每邊具3-8刺齒,有時具1-2刺鋸齒;近無柄。花7-15朵簇生;花梗長5-12毫米;花黃色;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長約2.5毫米,寬約1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披針形或卵形,先端漸尖,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內萼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漸尖或純,長8-9毫米,寬約3.5毫米;花瓣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4-5毫米,寬約3.2毫米,先端全緣或淺銳裂,基部楔形,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藥隔先端微延伸,截形;胚珠2-3枚,具短柄。漿果卵狀,長約9毫米,直徑約5毫米,頂端具短宿存花柱,微被白粉。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3500米山坡灌叢中或林中。喜生於邊坡或岩屑地,常與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高山芒等形成次生灌叢社會,常散生於道路旁及草生地。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台灣小蘗(圖3) 台灣小蘗(圖3)

常綠灌木,春天盛開金黃色花朵,7~15 朵簇生於葉腋;漿果橢圓形,熟時黑色,宿存柱頭近無柄,故又名“黑果小蘗”。為觀賞價值極高之植物。

藥用價值

台灣小蘗(圖1) 台灣小蘗(圖1)

藥用:葉可治蛇毒;將葉搗碎後塗抹於傷患處,能減輕蛇毒的傷害。根、莖含有小蘗鹼及棕櫚鹼,可供藥用。

性味:全株:苦、寒。

效用:全株:清熱瀉火。主治濕熱,痢疾,口瘡,瘡瘍腫毒;葉:解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