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卑南族

是現今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泰安、初鹿、龍過脈、阿里擺、下賓朗村及台東市的知本、建和、南王和寶桑村。 每個村都是一個部落,總人口。1萬多人。最特殊的祭典一是猴祭,二是感恩海祭。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擔任巡台御史的黃叔敬在他的《台海使槎錄》上,稱卑南族為“卑蘭覓”,其族人的活動範圍大致不超出台東平原;也就是現今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泰安、初鹿、龍過脈、阿里擺、下賓朗村及台東市的知本、建和、南王和寶桑村。 每個村都是一個部落,總人口。1萬多人。他們雖然有共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但每個部落都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部落與部落間,可能因一些小的糾紛引起仇殺或襲擊;但在某些方面卻以另一種方式連在一起。在環上,東北有接馬蘭社的阿美族,西面有東魯凱族的大南社群,南鄰太麻里有排灣族。在他們的系譜上偶爾也會和阿美族人或排灣族人發生婚姻關係。卑南族人的來源有“竹生”和“石生”兩種說法,以知本為主的部落較趨向主張來自“石生”的傳說。部落採取了山田燒墾的游耕,以石材建屋,人出生和安葬都在石板屋內。而以南王為主的部落則相信“竹生”的傳說,’他們向平原發展並採取定耕,以竹子和茅草建屋,人出生與人生活或安葬也都在竹屋內,這也顯示出卑南族族群的複雜性。可是他們都有巫師,認為巫師能與鬼神溝通卻是一樣的。他們有關個人生命禮俗的各種祭祀都由巫師來主持,家庭對祖先的各種祭祀也經巫師之手。巫師祈禳作法都在靈屋舉行。卑南族人據說每一世系或氏族都有一間靈屋,所以在部落中常見到許多靈屋分散各地。靈屋以往為住房,現在則專作祭祖靈的處所。巫師所施行的巫術主要有普通巫術和特殊巫術兩種:普通巫術用在一般的祭典、葬禮或為人消災祈福上;特殊巫術則又分為白巫術和黑巫術兩種,白巫術為人消災去病,而黑巫術則專門害人。

卑南族人最特殊的祭典一是猴祭,二是感恩海祭。猴祭即由10—12歲的少年用尖尖的竹竿,將綁在竹架上的猴子血淋淋地刺死,藉以訓練少年的勇氣和膽識,讓少年親身體驗割裂不捨的心情感受,進而能理智地面對現實,在當斷則斷時避免猶豫而喪失先機。因為現在重視動物保護,改為多以草扎的猴子代替。祭猴結束後,族人展開4天的“大獵祭”,屆時部落男子集體上山狩獵,所有族中成年的男子都要參加,前往山上的獵場進行3—4天的野外生活訓練。部落里的婦女則在家中忙著編花冠、準備食物,以及協助搭凱旋門,迎接獵人的勝利歸來。族中的男人 返回後,進行成年禮和舞蹈慶祝。如今卑南族人仍相當重視猴祭和大獵祭等傳統祭儀,每年均舉行,讓該族的傳統文化能繼續傳承下去。恩海祭每年七月在海邊舉行。關於海祭的由來,相傳是這樣的:卑南族的祖先的馬拉少為了尋覓可以當食物的植物,一天乘船來到了太平洋上的蘭嶼島,其間愛上了雅美族的姑娘代班,並娶她為妻。但他不忘到蘭嶼的目的,在不斷尋找下,果然發現島上有一種珍貴的主食——小米。但當地規定不允許將小米種子帶離蘭嶼,對種子的管制相當嚴格。他多次攜帶均被發現而告失敗,最後的馬拉少靈機一動,試著將種子藏在自己的下體包皮下。才將小米種子順利引進駐地及台灣本島。感恩海祭就是為紀念的馬拉少而設的。每年七月,族人在長老率領下來到海邊,以小米酒和檳榔遙祭。祭典簡單隆重,只有族中男子才能參加,當天下午在少年會所廣場進行摔跤比賽。

卑南族以小米和早稻為主,雖然也種植甘薯、山芋和豆類等作物,不過整個有關宗教的活動,基本上仍是與小米和早稻的種植有關。比如南王村部落,儘管今天水稻已成為其主食,只有少數住戶種植一些小米,但是有關小米的禁忌、小米與水稻的區別依然顯現在族人的言行間。每年七月和十二月進行人倉祭時,仍使用小米或旱稻。

他們農閒時從事漁獵,這主要是男人的工作。就經濟活動來看,生產與消費是主要的現象,分配則以禮物贈與的方式進行,少有交易現象。家庭是一個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經濟單位。在勞力不足時,也有勞力交換的情形發生。

卑南族在社會組織上,屬於年齡級型,有小孩、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階層組織,但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有自己推選出來的頭自,但其地位並不像排灣族那樣崇高,而且土地的管理也不屬於他們的。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的活動中心。組成會所的成員理論上是本部落的男性青少年。會所分“青年會所”和“少年會所”,是年齡階層的養成教育場所,也是軍事組織中心和部落財產單位。

卑南族在親屬組織上則是以血族型認親法則為基礎,而受長女繼承的影響。血族型認親法則的特性是:父母雙方的親屬完全相等,子的後裔與女的所生也是完全相等親疏地位。因為受長女繼承的影響,長女繼家招夫,實行從母從妻居,次女以下的女性雖然婚後另行建家,過核心家庭生活,但次女以下的女性初婚時,必須先與長妹居住一段時間,直到生下第一胎後,始另行建屋。建屋材料、人工都須由長妹供給。如此使長女在與雙親和同胞姊妹間的關係較為密切,而在第一等親屬的範圍內,女性的地位較為優越;超出這個範圍,男女兩性在親屬地位上是相等的。

卑南族人性格較為開放,與其他民族接觸融洽,在文化上受漢文化影響深遠,他們通過漢化而逐漸走向現代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