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列島

台州列島

台州列島,由“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以及“下嶼”等組成。隸屬於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位於台州灣洋面距椒江海門港29海里處。

基本信息

簡介

台州列島台州列島

台州列島位於椒江口東南,系指上、下大陳及其附近島嶼(含一江山等島),隸屬於台州市椒江區。共有面積大於500m2的島嶼97個,面積超過1km2的島嶼2個。鎮政府駐地島1個,有常住居民島1個,有季節性居民島6個,無居民島89個。這些島嶼分布在28°23′24″~37′02″N與121°44′55″~55′10″E之間。離**海岸線最近的島嶼是撐礁島,最遠為蛇尾島;最北端是下擂鼓礁,最南端為旗南島。

地貌特徵

台州列島台州列島

列島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絕大部分為由上侏羅統西山頭組、九里坪組火山碎屑岩及燕山晚期鉀長花崗岩、花崗斑岩組成的侵蝕剝蝕丘陵。以下大陳島鳳尾山地勢最高,海拔228.6m。島岸除局部丘陵坡麓、谷口或灣岙發育有零星的坡積洪積群及沙礫石灘外,幾乎均為基岩海岸,海蝕地貌發育。台州列島主要位於10m等深線外側,列島西側水深小於10m,東、北、南側水深約大於10m,水下地形較平坦。上、下大陳兩主島中間為水深10m~30m的潮流槽。列島海岸以基岩岸為主,占96.68%,且多懸崖峭壁。上大陳北部連島礫石壩、下大陳東北部浪通門的連島大壩等為礫石質和人工海岸的代表。潮間帶灘地以淤泥質潮灘為主,主要分布在上大陳島西側。沉積物類型有4種,以粘土質粉沙為主,次為粉沙質粘土,沙、礫很少。

氣候特點

台州列島台州列島

根據下大陳五虎山山頂氣象站1959-1990年資料,年平均氣溫16.7℃。最熱月平均氣溫26.7℃,出現在8月,最冷月平均氣溫6.9℃,出現在2月。極端最高氣溫33.8℃,極端最低氣溫-5.7℃。年日照時數1950.8h。年平均相對濕度83%。年降水量1387.5mm,日最大降水量271.7mm,出現在9月。年暴雨日數4.6天。年平均風速6.8m/s,最大風速37.0m/s,風向北,出現在9月,極大風速45.9m/s,風向北,出現在9月。年最多風向為北北東,年平均≥6級的大風日數為141.9天。年有效風能約3368kW·h/m2,年有效風能時數約7600h。年平均霧日70.9天,3-6月為多霧期,占總霧日71.5%。1990年5月的一次海霧持續時間長達60.3h。降水季節變化大,自7月中旬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3%,易出現伏旱、秋旱和冬旱。1967年的大旱,年降水量只有846.3mm,7-10月的降水量只有74.2mm。1949-1990年,經列島登入的颱風有2次,其中5207號颱風在黃岩--溫嶺之間登入;9015號颱風在椒江登入。7413號颱風在列島區分別出現了230mm和391mm的日降水量和過程降水量極值。

潮汐

台州列島海域受東海水系影響較大。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大,平均為3.39m,最大為5.85m,漲潮歷時略長於落潮歷時。潮流屬不正規半日淺海潮流,以往複流運動形式為主。實測表層最大漲、落潮流速分別為:1.05m/s和0.80m/s,實測表層平均流速為:0.42m/s。潮流流速的表、中層大於底層,列島南部水域略大於北部水域。表層水溫年平均為18.0℃,實測最高、最低水溫極值分別為30.8℃和4.7℃,年平均變幅為18.2℃。年平均表層鹽度為29.12,實測最高、最低鹽度分別為36.00和12.52,年平均變幅為4.05。水色較清,透明度大,實測平均含沙量為0.34kg/m3~0.26kg/m3,漲、落潮最大含沙量各為0.62kg/m3~0.78kg/m3和0.42kg/m3~0.47kg/m3,最小分別為0.01kg/m3~0.10kg/m3和0.03kg/m3~0.11kg/m3,含沙量分布北高南低。底層約為表層的三倍。波浪大陳站為代表,年平均波高1.2m,最大波高為14.6m,波向北東,年平均周期6.0s,夏季以東南向浪為主,其餘各季均以東向浪為主。風浪與涌浪的出現頻率相當,風浪稍強,特別是當風浪浪向與涌浪浪向一致時形成大浪以至巨浪

海洋生物種類

台州列島海域沿海是低鹽水系與外海高鹽水系交匯區,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十分豐富。
1990年調查,水樣中異養細菌數春季2980×103個/dm3、秋季183.3×103個/dm3,泥樣中異養細菌數春季589×103個/g、秋季42.7×103個/g,石油降解菌數春季50.3×102個/dm3、秋季10.8×102個/dm3,大腸菌群春季69個/dm3。
葉綠素a含量春季為1.458mg/m3,秋季為1.104mg/m3。
初級生產力春季206.09mgC/m2·d,秋季119.56mgC/m2·d。
浮游植物個體密度春季100.6×103個/m3,秋季180.7×103個/m3。
浮遊動物春季個體密度251.7個/m3,濕重生物量1263.66mg/m3~6488.09mg/m3,體積生物量0.5mL/m3~2.74mL/m3;秋季個體密度89.25個/m3,濕重生物量27.78mg/m3~229.88mg/m3,體積生物量0.17mL/m3~0.57mL/m3。仔稚魚春季1種,1~5尾/網。
潮間帶生物岩礁春季14~23種、生物量2730.3g/m2~6433.3g/m2、密度468.4個/m2~2062.3個/m2,秋季13~14種、生物量3421.6g/m2~4025.6g/m2、密度468.4個/m2~2062.3個/m2;泥沙灘春季13種、生物量94.5g/m2、密度38個/m2,秋季10種、生物量99.9g/m2、密度42.7個/m2。
底棲生物春季26~40種、生物量29.7g/m2、密度976個/m2;秋季4~22種、生物量15.6g/m2、密度149個/m2。游泳生物41~70種,春、夏最多,37~44種。

下大陳島

台州列島台州列島

下大陳島(島號2280)隸屬椒江市大陳鎮。位於台州灣口東南海域,距台州市區52km,至**岸線最近點為21.6km。它是列島的主島和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人民政府駐地島。陸域面積4.895km2,其中丘陵4.824km2,平地70620m2,灘地面積177784m2;海岸線長28.14km,其中岩質海岸26.27km,人工海岸1.87km。最高點鳳尾山海拔228.6m(28°26′45″N、121°53′10″E)。島陸西半部及東北端由上侏羅統西山頭組熔結凝灰岩組成,東半部則出露燕山晚期鉀長花崗岩。斷裂構造不發育,僅在南田崗頭至東北端出露一條北東向斷裂,並有安玄玢岩充填。島上有維管植物584種,其中野生植物466種,占79.8%。有珍稀植物1種,國家三類保護植物1種,省保護植物兩種。植被以針葉林(120.5ha,皆為黑松林)、闊葉林(138.1ha,其中木麻黃林133.0ha)為主,島周圍海域受沿岸流和台灣暖流交匯影響,加以海底平坦,是眾多集群性魚類繁殖生長、洄游索餌的良好場所,形成了浙江省第二大漁場--大陳漁場,盛產帶魚、黃魚、鯧魚、墨魚、海蜇、梭子蟹、蝦類等。旅遊資源較豐富,有較多的自然景觀,其中甲午岩以造型雄奇見長,有“東海第一盆景”之稱。島上常規能源貧乏,但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
下大陳島的環境質量,以潮間帶水質污染較嚴重,石油為主要污染物質,調查超標率100%;其次是土壤和淺海底質的重金屬含量偏高。按污染程度,依次為潮間帶>土壤>海域>地面水。地面水(水庫)水質優良,經調查均未超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