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廠大街

台基廠大街

台基廠大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西部的一條大街。台基廠大街北起東長安街,與王府井大街連線,南到前門東大街,與祈年大街連線。

用途

台基廠大街明朝時,南段稱“紅廠胡同”,北部為“台基廠”,俗稱“台吉廠”,為堆放薪柴蘆葦以及草料之處。

歷史

明朝景泰四年正月(1453年),草場失火,朝廷準備判典守者罪,後大理寺卿薛瑄為其辯解,最終未給典守者加罪。談遷在《國榷》中載:“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甲辰(1518年12月10日)台基草場火,主事南大吉下法司。”清朝《京師坊巷志稿》載,清朝時,該街北端東側有裕親王府及安郡王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北京後,此處成為列強的“保衛界”。當時,法國人普意雅繪製的《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分布圖》上,台基廠又叫“哈特路”,路北為“奧國府”(即奧匈帝國駐華使館)。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圖中,南段稱“洪昌胡同”,北段稱“台基廠”。1949年後,兩段合併,改稱“台基廠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永革路”。後來復名“台基廠大街”。台基廠大街北口,原來是清朝堂子的所在地。堂子始建於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堂子”是滿語音譯,是滿族皇室祭祀滿洲諸神及如來、觀音、關帝之處。主要建築包括享殿、圜殿、神桿處。神桿有桿座七十三根,中央為帝、後桿座,左右兩翼各為六行,每行六根,以未封皇子列於前面,以下依照爵秩排列有滿族王公大臣的神桿。每遇國家發生大事,皇帝親赴堂子告祭。《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東交民巷地區成為使館區,清廷為保存面子,被迫將堂子遷至南河沿南口,即今北京貴賓樓飯店處。台基廠大街14號是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聖彌額爾天主堂(東交民巷天主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