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是台灣最具知名的高級中學之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

基本信息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Taipei Municipal Chien-Kuo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建國中學建中,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是台灣最具知名的高級中學之一。

歷史

(圖)校園平面圖校園平面圖

創校於1898年,初為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其後數經更名,1907年獨立設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1914年改為總督府台北中學校,1922年再改制為台北州立第一中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更名台灣省立台北建國中學,1967年改制為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建國中學以自由學風著名,社團活動極為豐富,其建中資訊社最為知名,在國內外均有優異亮眼的成績。其制服保留傳統的卡其色衣褲,制服外套則為灰藍色,書包則是傳統的綠色書包。校址位於南海路,鄰近北一女中南海學園植物園博愛特區。建國中學紅樓建於日據時代,已被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
建國中學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並常與各單位合作辦理學術活動。
校訓:勤、朴、誠、勇
現任校長蔡炳坤
學校類型 市立
建立時間 1898年
所在地 中華民國,台北市
學生數量 3700人(專收男生)
職員數量 400人
學校環境 市區
面積 57487平方公尺
地址及郵遞區號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號

朝花夕拾

該校創校於1898年,初為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為專收日籍學生的中等學校。該校設立初期,數經更名,1907年仿英國伊東學院(Eton Collage)規劃全新學制,獨立設定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1914年改為總督府台北中學校,1922年再改制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合併台北一中,台北三中和台北四中的台籍學生復校,一度命名為台灣省立台北仁愛中學,隨後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建國中學,1967年改制為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戰後,建中初設有日夜間部高中、國中、補習學校初高中等多種學制,至1968年,因台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停辦國中,建中成為專收國國中畢業生的高級中學,1980年代初期停辦夜間部高中,2000年則停辦進修補習學校,僅存日間部高中部學制,並專收男生。

紅樓採風

該中學目前為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在校及畢業人數最多且最著名之「明星學校」。平均來說,在每年夏天舉行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中排名前百分之一(PR值=99)的台灣地區國民中學畢業生才能進入該校就讀。另外,該校校風以自由學風著名,社團活動極為豐富,校內較為活躍的社團如建中天文社、建中慈幼社、信息社、建中電研社、建中熱舞社、建中模動社、建中生研社、建中熱音社、建中民吉社、建中樂旗隊等,均在高中社團界頗有盛名。建中學生參與國際奧林匹亞數理競賽成績斐然,迄今獲得該競賽的金牌41面,銀牌59面,銅牌19面,總計119面獎牌,除占台灣總獲獎牌數一半以上,也是全球單一學校獲獎最多的高中。台灣國際科展選派之正選代表,亦不乏建中代表出國參展,獲得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大會獎及其它各國的獎項。前兩項特殊表現均適用「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教育部高中數理學科能力競賽之中,建中選手亦經常囊括各科前三等獎項,取得國際奧林匹亞數理競賽選訓營的資格。

建中制服保留台灣中學生傳統的卡其色衣褲,制服外套為灰藍色,書包則是傳統的綠色書包。校址位於南海路,鄰近北一女、南海學園、植物園、博愛特區。

另外,建國中學內的建國中學紅樓建物建於台灣日治時期,已被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建國中學設有數理資優班兩班、人文及社會社會資優班一班,並常與各單位合作辦理學術活動。每年該校學生畢業後超過三分之一進入台灣地區最著名的國立台灣大學各系就讀,其它台灣著名的名牌大學如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和台灣地區各校醫學系的學生,也以該校畢業生為最多。總計歷年來畢業校友已超過十萬人,遍及海內外華人分布地區。近年來有少數的建中學生畢業後直接前往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就讀。

雪泥鴻爪

·駝客
早期建中操場為一寸草不生的黃沙地,每當天氣晴朗且起風時,飛沙走時,塵埃蔽天,有如置身沙漠一般。因此建中學生常自稱自己為駝客,身處沙漠中,並稱北一女為綠洲以相對應。不過自李大祥校長就任後,力行綠化政策,經多年經營,沙漠景致已不復見,駝客之名也逐漸僅存在早期建中人的回憶中。
·黑衫軍
南海少年遊俠客
詩成嘯傲凌滄州;
曾因酒醉鞭名馬,
生怕情深累美人。
引自:「建青80期 黑衫軍的故事」
建中橄欖球隊為台灣高中橄欖球勁旅,曾經在台灣區橄欖球賽高中組連續獲得十九次冠軍。早期校友設計隊服時,以紐西蘭全黑隊為師,設計全黑色校服,因此被喻為黑衫軍。建中橄欖球隊為建中最具歷史性及代表性校隊,為建中爭取無數榮譽,其堅忍不拔,沉著應戰,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隊訓也被喻為建中精神的代表。
·樂旗隊
早期建中樂隊是以一般管樂隊形式存在,和一般高中樂隊並無不同。但約在1980年代初期,樂隊教練首開風氣,率先引起美式行進樂隊概念,將建中樂隊的隊形曲目活潑化,引起各校仿效。隨後建中樂隊完全以美式行進樂隊形式編組,增加旗隊編制,此後屢在比賽中獲獎,並應邀在國內外各場合表演,成為建中的另一個代表。時至今日,台灣的高中樂隊都以美式行進樂隊形式編組,不能不說建中樂隊有首開風氣之功。
·阿魯巴
建中為一純男生學校,因此存在一些青春期青少年發泄旺季精力的次文化,其中以阿魯巴為代表。所謂阿魯巴即是由幾位同學將另一位同學雙腿打開,然後將其撞擊柱狀物的遊戲,名稱及來源典故不可考。此遊戲普遍存在於台灣各高中男生間,但建中因為為純男校,且校園中種植椰子樹,成為阿魯巴最好道具,因此阿魯巴在建中風行一時。惟阿魯巴的動作不雅且具危險性,校園中評價不一。
·電影中的建中
建中雖然是一個以數理見長的高中,也沒有藝術類的專門課程,但絲毫不影響建中人對電影的興趣。校友中出現不少的導演和影評人。這些導演也喜歡以自己的成長曆程為題材,使得建中也成為一些電影的素材。從最早期改編自校友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的同名電影,就是以建中校園環境為題材,但不知為何在淡江中學拍攝。1980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國四英雄傳】,探討台灣的升學考試問題,除了一幕戲在建中和北一女校門口取景外,更有一名徐姓高一資優班學生在電影中客串演出一名建中學生。另外導演王正方的【第一次約會】以其生長時代的建中為背景,在建中取景並有許多建中學生入鏡。
而以建中為背景的電影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也是以楊德昌中學時發生在建中夜校生的情殺事件為題材。該片中校園部分都在建中取景,並刻意避開不符合時代感的部分,企圖重製數十年前壓抑封閉時代的凝重感覺。
至於另一位校友導演易智言的電影【藍色大門】,據報載亦曾向建中申請拍片,遭校方拒絕,使該片轉至另一男女合校高中拍攝。至於究竟是校方拒絕還是因為劇本中男女合校的需要而未在建中拍攝,非本文討論重點。

誰主浮沉

·日本時期
第一任:町田則文 1896年
第二任:田中敬一 1902年
第三任:本庄太一郎 1907年
第四任:本庄太一郎 1908年
第五任:廣江萬次郎 1912年
第六任:土屋允安 1913年
第七任:松村 傳 1916年
第八任:濱武元次 1925年
第九任:十倉精一 1931年
第十任:高橋 隆 1934年
第十一任:渡邊節治 1938年
第十二任:森長 整 1942年
第十三任:志波俊夫 1944年
·民國時期
第一任:張耀堂 1945年
第二任:陳文彬 1946年
第三任:孫嘉時 1947年
第四任:梁惠溥 1948年
第五任:賀翊新 1949年
第六任:凌孝芬 1955年
第七任:賀翊新 1957年
第八任:崔德禮 1967年
(代理):王蕪先 1972年
第九任:黃建斌 1973年
第十任:李大祥 1986年
第十一任:劉玉春 1989年
第十二任:李錫津 1996年
第十三任:吳武雄 1999年
第十四任:蔡炳坤 2008年

校徽

(圖)建國中學校徽建國中學校徽

建中校徽: 倒三角形的深藍色校徽中,是一個“北”字圍成的框架,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一“台”字,在其中,可以一窺建中歷史的改變,校名由“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光復後變成“台灣省立台北建國中學”,而到現在的“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校歌

(圖)建國中學校歌建國中學校歌

東海東玉山下;培新苗吐綠芽,春風吹放自由花。
為樑為棟同支大廈,看!我們重建燦爛的新中華。
體格強,志氣大;勞不辭,苦不怕,
樂群敬業,忘己利他;知恥力行,愛校如家。
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努力奮鬥同建大中華。

舊校歌

草山高淡水清;芝岩麗碧潭明,鍾靈毓秀誕新民。
寶島光復除舊布新,看!我們全是新中國的主人。
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
鍛鍊身心,砥礪學行;建國大業,天職匪輕。
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齊心邁步任務快完成。

學校刊物

正式刊物(持續發行)

建中青年:由建中青年社主編的半年刊。目前以文學與文化專題為主要內容取向。目前出版至128期(2008年6月)。

建中人:1972年10月10日創刊,早期為班聯會主編月報形式,後夜補校參與,改為日夜校輪流出刊,夜間部由建中人社編輯,日間部由班聯會編輯股編輯。後夜補校之建中人改為半年刊,月報由日間部班聯會繼續編輯,今日已成隨校慶發行的刊物。

建圖周報:為圖書館館刊。2006年12月,由建中圖書館採訪組準館員康秩群發行“試刊一號”,隨後圖書館於2007年3月正式接手發行,除段考前一周及當周外固定於每周五出刊。日期欄以“建中”為年號,用以突顯其為建中專屬之刊物。為目前建中發行頻率最高之正式刊物。內容有圖書館相關事項、活動宣導、新書介紹及學生讀書心得佳作等。

建中學報:教師的論文集,目前出版至第十三期(2007年12月)。

建中教師會:建中教師會會訊。

建中校友:建中校友會會訊。

心泉:由輔導室發行的刊物,目前發行至第162期(2007年8月27日),同時也有以電子報的形式不定期寄送至學生信箱。

CKmemo:亦由輔導室發行,高三升學期刊,有電子版及書面版。

家有建寶:還是由輔導室發行,對象為學生家長,寄發至家長之電子郵件信箱。

建橋:家長會會訊,為年刊,目前出版至第三期(2007年5月25日)。

建中文選:歷屆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與課堂優良作文合編成建中文選。一年一本,早期由中央日報社代理出版。目前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發行。

資優班成果彙編:數理與人社資優班各自的論文集(分開發行),由各屆資優班製作。

資志通建:2007年8月22日創刊,由不分屆數理資優班學生聯合製作,預定為半年刊。

校園環境

建國中學之校園規劃以操場為中心,各校舍皆圍繞操場興建。日治時以紅樓為靜態教學區,其餘為宿舍、風雨操場、武道館等活動區域。光復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加,逐漸改建為靜態教學之校舍。

建中正門。電子媒體報導建中時必取之景。

紅樓 1909 為該校最早落成之建物(1909),是該校之精神象徵。二次大戰時西側曾遭燒夷彈擊中,戰後重建,與東側相比,能見到其磚塊砌法較為粗糙。早期被稱為“大樓”,光復後漸漸被拆除,改建新大樓,今日正誼樓(民國64年落成)、致知樓、誠正樓、莊敬樓之所在地即為原來紅樓的後排與東、西、中列。民國六十二年教育當局鑒於紅樓破舊,欲拆除改建,黃建斌校長大力反對,使其得以保存,後幾經修葺。2005年為最近的一次重修,該次工程將外牆、屋頂梁架與屋瓦等做了大幅度的修復。關於其建築風格與詳細沿革,請參看:建國中學紅樓。紅樓目前主要作為行政使用。

莊敬樓 1977 高四層樓。原紅樓後側中央部分改建。日治時為生徒控室與禮堂所在。

致知樓 1967 高四層樓。民國41年,國防部借用部份教室作為駐地,並援款105萬新台幣於建四層樓教室,稱為“新四樓”,後更名致知樓。早期作為高二教室使用,後因高三所在之正誼樓緊鄰國語實小,過於吵鬧,乃將高二高三教室互換,現為高三教室。

正誼樓 1975 高四層樓。原紅樓後側西邊部分改建。現為高二教室。地下一樓為合作社第一賣場、辦公室、文具部、早餐部與理髮部。

誠正樓 1958 高三層樓。原作科學大樓,西北側牆面仍可見字跡遺留。

生態池 待考 應屬誠正樓附屬建物,可能為同時完工。曾經長滿植物,有養魚,而後可能是因為清洗池底造成原先被青苔堵塞的裂罅暴露,因此開始漏水;目前是空的。旁邊的小亭是致知樓東側高三生討論、打牌的好去處。

科學館 1975 日治時原址為“風雨操場”。於2007年7月~12月間進行外牆整修工程,目前外觀為類似紅樓之磚紅色。

資源大樓 1994 高五層樓。時稱“新紅樓”。日治時原址為手工室與倉庫。光復後為蒸飯間與“道南樓”,“道南樓”為僑生宿舍。

自強樓 1981 高四層樓。目前為高一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地下一樓為班聯會行政部門辦公室,以及部份社團社辦。

排球場 待考 一共三個標準排球場,時常可看到學生使用。每學年學校也會舉辦班際排球比賽。不過因為靠近樹蔭大道,時常發生球打到樹上去的狀況。

樹蔭大道 待考 共有兩個。一個位於明道樓前,樂旗隊之旗隊常在此練習;另一個位於科學館與自強樓前,東側有椰樹與黑板樹,西側為榕樹,並設有石板凳。平時可見學生練習排球。

網球場 待考 日治時期原為游泳池。目前為網球場。現為網球隊與網球社共同使用。

格物樓 1967 圖片暫缺 原日治時期第一部第一學寮所在。位於籃球場及學生活動中心旁,今為藝能科教室所在,地下一樓有部份社團社辦。

籃球場 待考 一共四個標準場地,15個籃框。是建中學生日常運動的場所。

學生活動中心 1982 Image:建國中學學生活動中心.JPG 高四層樓。原址為日治時期之木造學生宿舍(第一部第二學寮),光復後稱“句踐樓”,又稱“木樓”。

明道樓 1965 高三層樓。現作為一年級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

操場 - 在李大祥校長任內種植草皮前,每逢大風便黃沙滾滾,據說如果窗戶不關,可使明道樓與自強樓課桌椅上覆蓋一層厚厚的沙土;而建中生自稱“駝客”,也與這片“沙漠”有關。

著名校友

·學術
田長霖: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光直:故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考古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丁肇中: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1977)
杜維明: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定信: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 年圖靈獎得主
施敏:國立交通大學電工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正明:台積電(TSMC)技術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太楓: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人文及科學學院海外榮譽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榮耀:台灣大學醫學院生化研究所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垣崇: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聖賢:台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沈哲鯤:台灣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健仁: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朱國瑞:台灣清華大學物理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研院副院長
管中閔: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鴻澤: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文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
毛河光: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正中: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S.A.、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楊永斌: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前台灣大學工學院院長。
史明(施朝暉):台獨理論家 台灣四百年史作者(台北一中)
楊雲萍:故台灣史學者(台北一中)
戴國煇:故台灣史學者 台灣主體性倡導者
王道還: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著名翻譯從業者。
黃一農: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為無線電天文學家,現為歷史工作者。
·文藝
白先勇:作家,代表作:「台北人」,「孽子」
東方白:作家,代表作:「浪淘沙」
王文華:作家,代表作:「蛋白質女孩」
楊照(李明駿):作家,代表作:「迷路的詩」,「大愛」,建青「逍遙遊」發刊辭:「北一女的新書包沒水準」
廖鹹浩:原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
許博允:新象創辦人,過去25年來台灣精緻藝術的最重要推手
賴聲川:電影導演,戲劇學者與工作者,代表作:「那一夜,誰來說相聲」,「暗戀桃花源」
楊德昌:電影導演,代表作:「恐怖份子」,「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易智言:電影導演,代表作:「藍色大門」
王正方:電影導演,電腦科學家,演員,代表作:「北京故事」,「第一次約會」
何平:電影導演,代表作:「陰間響馬」,「國道封閉」
王明台:電影導演,代表作:「鹹豆漿」
楊順清:電影導演,代表作:「台北二一
陳俊志:記錄片導演(以拍攝同志紀錄片知名),代表作:「美麗少年」
鄭有傑:電影導演,代表作:「私顏」,「石碇的夏天
聞天祥:影評人
李幼新:影評人
姚仁喜:著名建築師
姚仁祿:著名建築師,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
王添源:詩人,評論家
黃奕明:指揮家
蘇有朋:歌手
姚中仁:街頭饒舌藝人,藝名MC HOT DOG
倪敏然:已故知名演員
·政治
徐慶鍾:故行政院副院長 台大農業學者 (李登輝的老師)
周百鍊:故監察院副院長 (台北三中)
江鵬堅:故民進黨創黨(第一任)黨主席
盧修一:故立法委員
馬英九:台北市長 ,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
關中:前考試院副院長, 現任國民黨副主席
馬永成: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
蘇永欽: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
葉俊榮: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嘉誠:考試院銓敘部長
鄭文燦:行政院新聞局長
余雪明:大法官
李大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代表
陳俊麟: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錢復:前監察院長
陳師孟:前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
吳榮義:前行政院副院長
簡又新:前外交部長
王志剛:前經濟部長
林佳龍:前行政院新聞局長, 民進黨秘書長
朱立倫:桃園縣長
葉金川:台北市副市長
李鴻源:台大土木系教授,台北縣副縣長
洪奇昌: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賴清德: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莊碩漢: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高志鵬: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陳啟昱: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黃偉哲: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高孟定: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孫大千: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吳志揚: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林鴻池: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曹壽民: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蘇起: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陳學聖: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林鈺祥: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陳健治: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孫國華: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王鍾渝: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陳長文:理律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前海基會副董事長、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
焦仁和: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蘇志誠:前李登輝辦公室主任
鄭南榕:故台獨實踐者
·軍事
顧崇廉:親民黨籍(立法委員、前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海軍退役上將
鄧祖琳:前總政戰局局長、退輔會主委、中華民國駐希臘代表、陸軍退役上將
費鴻波:前國防大學校長、總統府戰略顧問、海軍上將
羅文山:前聯勤副總司令、陸軍退役中將、國民黨前中常委
仝利民:前海軍副總司令、海軍退役中將
胡家麒:前軍事情報局長、陸軍退役中將、前中華民國駐越南代表
馬履綏:前海軍陸戰隊司令、海軍陸戰隊退役中將、前中華民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代表
高王珏:前海軍陸戰隊司令、海軍陸戰隊退役中將
帥化民: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陸軍退役中將、國民黨籍立法委員(五省中聯合分部中和分部國中)
韋家慶:前政戰學校校長、陸軍退役中將(五省中聯合分部中和分部國中)
董翔龍:海軍參謀長、海軍中將
·產業
杜俊元:華泰電子董事長
曹興誠:聯華電子董事長
蔡力行: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執行長
李焜耀:明基電通董事長,友達光電董事長
胡國強:聯華電子執行長
杜書伍: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黃崇仁:力晶半導體董事長
宣明智:聯華電子副董事長
陳文琦:威盛總經理
盧超群:鈺創科技董事長
陳國和日盛集團總裁
馬志玲:元大集團總裁
蔡鎮宇:國泰金控名譽副董事長
蔡萬才:富邦集團總裁,前立法委員
蔡明忠:富邦金控董事長兼共同執行長
黃少華:台灣大哥大董事長
劉維琪:前中央投資公司總經理、前寶華銀行董事長,國票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
彭蔭剛:中國航運公司董事長
吳東亮: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
吳東昇:台證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前立法委員
何壽川:永豐餘集團董事長
陳武雄:和桐化學及賽亞基因董事長
邰中和:旭揚理財股份有限公司及電子時報董事長 宏碁電腦共同創始人之一
陳五福:美籍華人,創投家
·體育
蔡辰威:中華台北奧會主席,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董事長
盧彥勛網球選手,世界排名第九十八(2006年)
宋定衡:前高爾夫球國手
·其他
林芳郁:台大醫院院長
黃達夫:和信醫院院長,辜振甫之婿
辜啟允:辜振甫之子
李憲文:李登輝之子
賴國洲:李登輝之婿
連勝武:連戰次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