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

1980年代中期出現了“對用戶友好”的口號,這個口號被轉換成人機界面的“可用性”概念。人們給可用性下了許多定義。ISO9241/11中的定義是:可用性是一個多因素概念,涉及到容易學習、容易使用、系統的有效性、用戶滿意,以及把這些因素與實際使用環境聯繫在一起針對特定目標的評價。

簡述

可用性的含義
實際比較常用Shakel(1991)對可用性的定義:可用性是指技術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範圍的用戶使用,經過特定培訓和用戶支持,在特定的環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範圍的任務。”
這個定義包含了幾個方面含義。第一、可用性不僅是涉及到界面的設計,也涉及到整個系統的技術水平。第二、可用性是通過人因素反映的,通過用戶操作各種任務去評價的。第三、環境期間因素必須被考慮在內,在各個不同領域,評價的參數和指標是不同的,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評價標準。例如,計算機在飛機上,在財務管理上,兒童在家裡,網路教學中,對於專家與新用戶,對於數據處理和繪圖,它們的可用性參數和指標各不相同。因此,可用性測試十分強調環境期間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包含用戶類型、具體任務、操作環境等方面。當時,很少有人從用戶操作心理角度分析可用性的含義,因此沒有提出適當的內容。第四、要考慮非正常操作情況。例如用戶疲勞、注意力比較分散、緊急任務、多任務等具體情況下的操作。一般說,可用性被表達為“對用戶友好”,“直觀”,“容易使用”,“不需要長期培訓”,“不費腦子”等。
心理學角度看,可用性的基本含義是:
1.軟體的設計能夠使用戶把知覺和思維集中在自己的任務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行動過程進行操作,不必分心在尋找人機界面的選單或理解軟體結構、人機界面的結構與圖示含義,不必分心考慮如何把自己的任務轉換成計算機的輸入方式和輸入過程;
2.用戶不必記憶面向計算機硬體軟體的知識;
3.用戶不必為手的操作分心,操作動作簡單重複;
4.在非正常環境和情景時,用戶仍然能夠正常進行操作;
5.用戶理解和操作出錯較少;
6.用戶學習操作的時間較短。
其中:
有效性 -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
效率 -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間的比率;
滿意度 -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

相關條目

科學 生物藝術 百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