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普照寺

召陵普照寺

漯河市的召陵普照寺歷經千年香火興旺,在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召陵故城內。經過歷代的修繕,重建,有作文《重建普照禪寺記》為記載。

修繕後的召陵普照寺山門

召陵普照寺位於位於漯河市召陵區,召陵故城(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內。歷史上曾經屢經興廢,但歷經千年始終香火不斷。在寺內有記載召陵普照寺興衰及重建的古碑六通。其中一通大明成化十五年的《重建普照禪寺記》碑文上記載:“召陵城在縣治(郾城)東三十里許,遠近崗巒迭起,雄視四方,春秋諸侯會盟之所……”因地形特殊;盛夏之夜有時會見到白霧茫茫籠罩古城四野,直與天際相連,轉瞬即逝,故有“召陵雪霽”之稱。召陵普照寺就坐落於這座宛如仙境般古城內。

據《重建普照禪寺記》碑載:“曩有寺,名普照者在其中,因無所記,不知肇於何時,元末毀於兵燹,僧寓者率多結草為廬,懸席為門以居。”召陵普照寺至少建於元代之前。眾僧因寺毀而臨時蓋草棚居住,也不願輕意離寺。明天順(1457-1464年)年間,僧人文璟有見於此,竊自嘆曰:“以古名剎而荒廢如此,伊誰之過歟!”從文璟僧的嘆惜之辭,可以想像,召陵普照寺在當時已是一座有影響的古剎名寺。在僧人文璟的主持倡導下,“遒殫厥心力,除茅夷荊,輿木伐石,鳩工以經營之,一時四方之好事者欣然樂從。富者施財,壯者效力,其堂殿廊宇,神廚僧舍,一皆創建有制,炳然煥然,端可想見當時之盛爾足為邑東(郾城之東)之壯觀也歟!”碑文告訴我們,當時勞動人民對佛教的篤信已達到有錢出錢,無錢出力的深度和廣度。那時的召陵的確是佛教文化聖地。碑文用“堂殿廊宇,神廚僧舍”八個字概括重修後的普照寺,是一座配套齊全的寺院。碑文又曰:“炳然煥然……是為邑東之壯觀之歟!”。可以想像,重修後的普照寺,整體建築,琉璃瓦在陽光普照下光彩閃爍,雕樑畫棟飛金流彩,煥然一新,巨柏蒼梧,蒼翠蔭翳簇擁佛殿,呈現一派壯觀的景象。該寺“肇工於成化四年春,落成於是年之秋”。在明代重建的基礎上,後世又經過多次重修。
寺院大門為磚木結構,瓦屋斗拱,門楣上中部有青石凹雕篆書“普照寺”三個字,長1.5米,寬0.5 米。大門洞為過庭式,四內壁均有彩色工筆線描壁畫。前門內壁上部為淡彩國畫《鐵拐李醉眠》圖、《金蟾記》圖;內後壁門洞上部為彩色工藝人物國畫《西廂記》中“聽琴”片斷;東西兩山壁上部為《哪吒鬧海》圖;穿過山門有一大院。院內有柏樹十餘株,上北中部有講經堂一座,青磚青瓦,紅柱青石 。過講經堂胡洞又有一院,有紫金樹和桂花樹數株,院北上中有大佛殿一座。大殿內正中有泥塑彩繪描金大佛像一尊,高約一丈五尺,左右有四大金剛彩塑像,殿內有柱六根,直徑二人合抱,朱紅色,上有描金青龍盤繞;兩山牆壁為《飛天圖》和《鬧海圖》;大佛殿東側有一隔牆,闢為花廳式圓拱門,東院為眾僧居處;大佛殿後院為一小院,松柏參天,有巨梧四株,高兩丈許,粗二人合抱。院底中部有一獨體高大建築——玉皇閣。十三級台階直通上部閣樓小門洞,高過寺院所有建築。玉皇閣及大佛殿東側原各立石碑一塊。
步入近代,中原大地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召陵普照寺也隨著國勢衰微,日漸衰敗下來。解放後先後被徵用,改為召陵公社辦公地,後被闢為學校。舊有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加上60、70年代人為破壞,原有遺存已經毀壞殆盡!上世紀90年代,學校遷出,當地信眾自發整修,恢復香火。雖困難重重,重建仍在緩慢進行,為召陵區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