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

句式

句式(Sentence patterns)是指一個句子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來組織的模式;句子的結構形式。出自於鄒荻帆《新詩的航向》:“民歌的形式是多樣的,即以句式而言,既有大量的五、七言,也有不少是長短句。”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介詞賓語提前、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語後置等。

基本介紹

一個句子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來組織,這個模式稱為句式。

主要分類

詳細釋義1

1.判斷句:

句式句式

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格式,由此變化,就形成一個系列。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

百戰百勝,非戰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種。(……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義者聖賢家法。(……者……)

劉備天下梟雄。(……)

文言判斷句,又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一個系列。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兩騎來是誰?

審諦之,頓非前物。

2.被動句:

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和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而君幸於趙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沒有詞語標誌,但從上下文意看,謂語和主語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竇嬰力爭不能得。

3.賓語前置:

文言文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余馬首是瞻。

惟你是問。

⑷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是以後世無傳矣。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女夕以死。

夜以繼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⑴主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省謂語、主語]

⑵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⑶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⑷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捨。

5.幾種習慣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乾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乾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讎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文言文中,為了表達某種語氣,就習慣性地運用了一些固定的表達方式,由此就形成了一些固定句式。這些固定的句式,大致表達四種語氣: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反問語氣,感嘆語氣。

詳細釋義2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遊》〈莊子〉

4、特殊結構

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6、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7、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復之以掌”即“以掌復之”應理解為“用手掌復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借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柳毅傳》李朝威

7、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8、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么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遊》〈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係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乾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乾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讎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現代漢語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結構方式。現代漢語的句式十分豐富,常見的句式有: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陳述句和疑問句、單句和複句、口語句式和書面語句式、常式句和變式句、整句和散句。

長句和短句

1.長句和短句

句子有長有短。所謂長句,是指詞語多、結構複雜的句子,所謂短句,是指詞語少、結構簡單的句子(包括複句中的分句)。

長句和短句各有各的修辭方法。長句的修辭效果是表意嚴密、精確、細緻,短句的修辭效果是表意簡潔、明快、有力。長句主要用於書面語、議論、描寫之中,短句主要用於口諭、緊急場合、演講詞中。長句化短句可運用下面幾種方法:

⑴把長句的附加成分抽出來,變為複句里的分句,或者單獨成句。如:

許德珩同志對記者講述了他為了救國救民,早年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隨後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和反蔣抗日的鬥爭,曾兩次坐牢、被抄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學被解聘,歷經波折。

可化短句為:許德珩同志對記者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早年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隨後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和反蔣抗日的鬥爭,他曾兩次坐牢、被抄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學被解聘,歷經波折。

⑵把聯合成分拆開,重複跟聯合詞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疊用句式變成複合句里的幾個分句。如:

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主義的主觀主義方法,是共產黨、工人階級、人民和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

可化短語為: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主義的主觀主義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

⑶如果一個句子的賓語中心語和它前面幾個並列式的修辭語之間存在著解釋或總分關係,則可把此句變換成一個解說複句。如:

從嚴密的綜合科學體系講,最基礎的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物理和指導我們推理、演算的數學這兩門學問。

可化短句為:從嚴密的綜合科學體系講,最基礎的兩門學問,一門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物理,一門是指導我們推理、演算的數學這兩門學問。

⑷藉助復指,把長句附加成分變成並列分句,然後用一個代詞去取代它。如:

無產階級必將戰勝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一定能在全世界實現的歷史發展總趨勢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可化短句為:無產階級必將戰勝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一定能在全世界實現,這個歷史發展總趨勢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主動句和被動句

相關內容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格局,即句子的結構框架。漢語句子的基本結構框架很早就已形成,歷經數千年而不變,體現了語法穩固性的特徵,“例如現代漢語‘主—謂(動—賓)’這種格式,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是常見的格式”。[p3]漢語句子的結構框架在其產生之後並非靜止不動,除其自身的不斷發展豐富外,它還可以向不同的語法層面滲透。

《醒世姻緣傳》(以下簡稱《醒》)為明末清初年間的白話小說,帶有顯明的山東方言背景,體現了漢語歷時發展的時間性與地域性,為後期近代漢語研究不可多得。①因《醒》能充分顯示漢語句式結構框架向不同語法層面滲透的過渡狀態,所以本文以《醒》中的兩種基本句式來加以說明。

一比擬句式的層面滲透

比擬句式指的是表示甲乙兩事物比擬關係的結構形式。典型的比擬句式包含四部分內容:相比擬的甲乙兩事物X、Y,像義動詞、比擬助詞。用公式表示即為:X+像義動詞+Y+比擬助詞。如:

(1)他那兒子孫子合那賢良媳婦,恰象晁家當得這般一樣。(《醒》92回)

(2)寄姐裡面說道:“管家,別聽他說,我不去呀。我身上有件衣裳呀,頭上有根簪子呀?倒象似跟人的丫頭似的!”(《醒》87回)

(3)程大姐就如沒了王的蜜蜂,不怕貓的老鼠相似,還有甚么忌憚?(《醒》73回)

(4)況歲星正在通州分野,通州是安如磐石的一般。(《醒》7回)

漢語句子的結構框架具有簡約性的特徵,人們並不著意講究形式上的完整。一個句式結構框架一經形成,在交際中常常可以簡省一些成分,但人們憑藉著對句式結構框架的已有認識,完全可以逾越這種結構的跨度,意會出其暗含的語義來。漢人具有很強的意會能力,但框架是意會的基礎,離開結構框架,意會難以實現。典型的“X+像義動詞+Y+比擬助詞”式比擬句(為稱說方便,下文簡稱作“全式”),其“像義動詞”可以省而不出,從而構成“X+Y+比擬助詞”式比擬句(下文簡稱作“簡式”)。如:

(1)那街上擠住的人,封皮似的,擠得透么?(《醒》10回)

(2)你可說怕死,這下地獄似的,早死了早托生,不俐亮么?(《醒》58回)

(3)忘八烏龜做了和尚、尼姑掐素珠念阿彌陀佛的相似。(《醒》91回)

(4)這們皮賊是的,怎么怪的媳婦子打!(《醒》52回)

(5)狄希陳受了苦惱,也就不減在素姐手裡一般。(《醒》79回)

(6)我不知他身上疼與不疼,我只知道使的我只胳膊生疼,折了般是的,抬也抬不起來。(《醒》96回)

比擬句式剛出現,總是居於句子(包括單句和分句,即邢福義先生所言的小句②)層面,由全式而出現簡式。據江藍生先生研究,先秦的比擬式都是全式,比擬助詞常見的有“然”和“者”;兩漢的比擬式與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現了簡式;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新的比擬助詞“馨”,只有全式;唐宋時期出現了新的比擬助詞“相似”、“一般”,以全式為主,偶見簡式;金元出現了新的比擬助詞“似”、“也似”。[p203]太田辰夫先生認為:“一樣”“作為助詞用大概是在元代”。[p319]在廣泛的言語交際中,這種句子層面的比擬句式逐漸向詞組層面滲透,其滲透方式表現為充任句子的狀語、定語、補語、賓語、主語、謂語或複雜謂語的一部分等,如:

(1)……嘴象念豆兒佛的一樣告饒,方才饒了打,罰跪了一宿。(《醒》60回)

(2)他若下狠己你一下子,咱什麼銀錢是按的下來,什麼分上是說的下來?就象包丞相似的待善哩!(《醒》11回)

(3)合菜般蓬鬆頭髮,東瓜樣打折臉皮。穿條夏布藍裙,著件平機青褂。(《醒》10回)

(4)薛夫人道:“這們個玉天仙似的人,怎么只不聽說!”(《醒》45回)

(5)燒得個狄希陳就似落在滾湯地獄裡的一樣,聲震四鄰,趕攏了許多人。(《醒》97回)

(6)哄得那些呆呆老婆如撥龜相似,跟了他團團轉。(《醒》68回)

(7)嚴爽說:“呃!我沒說象神仙似的么?誰家這神仙也久在凡間?只一陣風就這去了,等到如今哩!”(《醒》38回)

(8)是我正沒個空兒問你,你合狄大哥象烏眼雞似的是怎么?(《醒》59回)

(9)剛才不是我不依您的話,天下的事惟公平正直合秤一般,你要偏了,不是往這頭子搭拉,就是往那頭子搭拉。(《醒》22回)

(10)買囑一班人都與晁大舍如一個人相似,約定且不投文,專等通州書到。(《醒》10回)

(11)前日打了他那一頓,連趙完說打了他的姑夫,發作成醬塊一樣。(《醒》39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