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區

古街區

古街區,位於長沙。目前,我國很多歷史文化古街區昔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有些街區雖然部分保留古街區特色、街巷空間布局完整、古蹟文物眾多,但仍需要進行整體保護、修建與管理。面對眾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街道,如何進行整體保護,儘量保留其整體的歷史風貌,成了一個難題。

基本信息

古街區

1、文廟

湘潭文廟始建於南京紹興初年,原址在小東門側,故小東門亦稱“文星門”。元時毀於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因避水害遷建於現址。依文廟的建築格制依次建有照壁、奎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鐘鼓樓、廂房、大成殿、亞聖殿等,大成殿、亞聖殿分別供奉孔子、孟子金像。整個建築紅牆黃瓦,氣勢宏偉。
文廟現在保存有大成門、鐘鼓樓、廂房、大成殿、亞聖殿。經多年的修繕基本保存完好。其他建築則無存。

2、劉烈士祠

劉道一:字炳生,號鋤非,1884年出生於湘潭縣花萼鄉。少年時曾就讀於湘潭益智學堂和長沙修業學校。青年時適逢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洶湧澎湃。1904年2月,黃興、劉揆一在長沙成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劉道一隨即參加,並與湘、贛、桂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取得聯繫,組織國讎會,與華興會結成同盟軍,為甲辰(1904年)長沙起義作準備,但因事機不密,致遭失敗。同年3月,劉道一東渡日本求學,結識了秋瑾等革命人士,在東京組成秘密團體“三合會”,以反清、光復中華為宗旨。次年8月,孫中山聯合黃興在東京創建同盟會,劉道一是最早參加的成員之一,曾任該會書記、幹事等職。
1906年,劉道一被派回湖南,再次準備發動武裝起義。他在長沙掌握全局,並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聯繫。同年12月4日,同盟會領導的萍、瀏、醴起義爆發,參加起義者共三萬人之多,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占領了瀏陽、萍鄉、宜春、萬載等縣。清政府驚恐,急調湘、鄂、贛、蘇等省駐軍4.5萬人圍剿,起義慘遭失敗。當時劉道一正在長沙加緊準備,以便起義隊伍進攻長沙時開城回響,不幸為清府偵悉,逮捕入獄。清吏以酷刑威脅,劉道一大義凜然,厲聲呵叱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則死耳!”1906年12月31日,劉道一在長沙瀏陽門外英勇就義,年僅22歲,是同盟會員中最早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之一。
劉道一犧牲後,孫中山、黃興等輓詩紀念。孫中山的輓詩是:“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黃興的輓詩是:“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於1912年4月1日發布《南京臨時政府第54號公報》,公布了《批陸軍部請優恤烈士劉道一併附祀忠烈祠呈》。隨後,劉道一烈士遺體遷葬於嶽麓山。湘潭縣議事會根據上述批示精神,於1913年3月11日召開首次會議,確定將原縣守備衙門修建為“劉烈士祠”。烈士祠原有房屋前後四進共40餘間。現尚存最後一進7間,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屋後有劉揆一夫妻之墓。據悉,劉烈士祠除現有的最後一進7間外其餘前三進30餘間房屋均是解放後分給居民居住,產權歸房地部門。現有的烈士祠深居巷內,遊人一般難以尋覓。

3、昭潭書院

據清乾隆時提督學政阮學浩《昭潭書院記》載:“潭州據衡湘之交,山水靈秀,最為楚南佳處。生其間者清慧有文,蓋承中土清淑之氣,又沐國家立學教士風化之所漸摩,士之弦歌於斯而不輟者,既百餘年矣。壬戌歲,予奉命視學湖南。時關中李君尹潭邑,率邑人士於學宮旁(現文廟東),擇隙地建置書院。案圖以觀,則自講義之堂,以及棲士之舍,與夫藏書之室,積器之區,靡不具備,連甍飛闥,既巨且麗。”乾隆十年(1745)書院建成。取其昭彰湘潭之意為昭潭書院。昭潭書院既有完整的教育體系,也有極嚴格的治學紀律。這在乾隆間朱廷模《昭潭書院學約記》有載:“先生之教及門也,以立志遠大,變化氣質為先務,敦樸實,慎交遊,養性靈,以為讀書明道之基。……標其優者,用資觀摩。於英年多方引誘。尤加意貧士,不受贄儀,且分金以助之。朱、張、胡、真四賢祠近在院右,時率諸生入謁,以振其志氣。……自先生來主講席,每年肄業者不下數百十人,相親相敬,嚴憚自生。下至廝役門隸輩,鹹安戢不敢肆。牆壁戶牖,公置書籍器用,一一無或損壞。講堂學舍,所在肅穆,俾吾儕俯仰揖讓其間,相深於道德文章之域。“

長沙古街區長沙古街區
昭潭書院聘請學者名流來此主講。晚清湘潭大儒王闓運曾任山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