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城市廣場

古羅馬城市廣場

古羅馬城市一般都有廣場,開始是作為市場和公眾集會場所,後來也用於發布公告,進行審判,歡度節慶,甚至舉行角斗。廣場多為長方形。在自發形成的城市中,廣場的位置因城而異;在按規劃建造的營寨城市中,大多位於城中心交叉路口。

正文

羅馬城舊廣場 公元前6世紀時開始建設,至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廣場上集中了大量宗教性和紀念性建築物。廣場的主要部分約長134米,寬63米。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供審判和集會用。廣場東端是凱撒廟和奧古斯都凱鏇門,西端是檢閱台和另一座凱鏇門。廣場西北角的元老院和門前的集議場形成政治中心;凱撒廟和奧古斯都凱鏇門以東的灶神廟祭司長府是宗教中心。公元 4世紀建造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之後,廣場向東擴展,建造了第度凱鏇門。西端在檢閱台外還有兩座公元初期的神廟。中世紀時,有幾座古羅馬時代建築物被改成教堂。以後又不斷拆取古建築物的大理石,用於建築或燒石灰,以致除少數建築物外,廣場建築群僅存廢墟。18世紀末開始發掘,並加以保護。
帝國廣場 羅馬城舊廣場的北面,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 2世紀初陸續建造了凱撒廣場、奧古斯都廣場、韋帕香廣場、乃爾維廣場和圖拉真廣場。它們各自按設計一次建成,平面為長方形,四周柱廊的一端建造神廟。凱撒廣場有錢莊和演講台,奧古斯都廣場有演講堂。這些廣場都是為紀念個人功績而建的。
上述5個廣場後來都遭到徹底破壞(見彩圖)。1924年開始發掘,到1933年修建道路又把廣場遺址的大部分覆蓋掉,至今只有圖拉真廣場的一根紀功柱保存完整。
古羅馬城市廣場古羅馬城市廣場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