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睢書院

到了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古睢書院遭兵燹毀廢。 經過5年慘澹經營,古睢書院終於重興。 古睢書院創辦後,濉溪一帶的童生紛紛入學。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宿州分州賴以平就分州衙署創建古睢書院,在地方勸捐680千文為膏火經費。到了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古睢書院遭兵燹毀廢。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昭文(今常熟)人言南金來濉溪任鳳潁同知,下車伊始便協同地方各界人士清理舊資,募集新捐,積極從事恢復書院工作。捐錢資助恢復書院的連同客籍人有四品銜2人、五品銜2人、六品銜4人、州同1人、千總1人、主簿1人、補用知縣1人、訓導1人、游擊1人、從九品銜5人、理問3人、貢生5人、凜生3人、監生28人、文生27人、武生1人;另有酒坊11家、糧行4家、京廣雜貨商號10多家、中藥店1家。共捐銀20兩,錢836.4千文。經過5年慘澹經營,古睢書院終於重興。關於創辦及重興古睢書院經過,光緒三年(公元1878年)言南金撰寫的《重興古睢書院記》碑文,述之甚詳。
古睢書院位於老城後大街路北,東臨二府衙門,西接仲子祠堂。共3進院,門面3間,兩側各有兩間寬的花圃。第一進院的東跨院東屋3間,是師爺(即山長,書院的主持人)的宿舍。二門是圓門,門上懸匾,上書正楷體“古睢書院”4字。正中講堂5間,作為講學及師爺辦公用。東廂房為藏書處所,西側是考棚。第三進院的堂屋和西廂房均是考棚。院內花木蔥蘢,修篁掩映,堂屋後面是土堆,環繞土堆修池、築台,牆外河堤上栽柳200株。環境幽靜秀麗。
古睢書院創辦後,濉溪一帶的童生紛紛入學。“吟誦之聲,琅琅四應。”學習的內容當然是“四書”、“五經”,學做八股文,每月還進行“課試”,又稱“月課”,這是科舉的預備。這個書院,培養了不少科舉人材,僅濉溪鎮就有秀才22人,內有廩生8人;貢生7人,內有恩貢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