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界

古生界,地質學名詞,屬年代地層單位。即古生代形成的地層(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古生代即形成古生界地層的地質年代)。符號Pz,與古生代相同。又分下古生界(Pz1,對應年代稱早古生代)和上古生界(Pz2,對應年代稱晚古生代)。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古生界是第一個發現大量化石的地層。

組成

古生界分為下、上兩界,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海相沉積為主,其中寒武系、奧陶系砂岩、竹葉狀灰岩和筆石頁岩代表淺海相沉積。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迭系)陸相沉積大量發育,含煤沉積廣泛分布。其中石炭紀紡錘蟲灰岩屬較深的海相沉積,煤層屬沼澤相沉積。二迭紀的硬石膏層、石膏層、岩鹽層、泥灰岩和紅色砂岩均屬瀉湖相沉積。在中國華北及東北南部,下古生界由淺海相石灰岩為主的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組成,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和上古生界的泥盆系及下石炭統。中上石炭統為海陸互動相的含煤沉積,二迭系以內陸盆地堆積為主。在南方古生界是一套巨厚的淺海相石灰岩。上二迭統早期夾有重要煤系。在東北北部,古生界為巨厚的海相沉積和海陸互動相沉積並夾有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在西北古生界以巨厚的海相沉積為主,有大量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包括喜馬拉雅山區在內的西藏青海和滇西地區,出露以淺海相碳酸鹽岩為主的奧陶系至二迭系。台灣的海相石炭系、二迭系均已變質。中國古生界產有豐富的礦產,如華南、華中寒武系底部的磷,泥盆系的,華北中石炭系底部的和鋁土礦,尤其華北中上石炭系及二迭系的最為重要。華南上二迭系也產有煤。

上古生界

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層大區東部、北疆、天山一北山、祁連山—中秦嶺,其餘地區出露零散,華北地層大區東部缺失。其總體特徵是:北疆、中天山—北山為巨厚的碎屑岩—火山岩;華南地層大區東部、南天山、南秦嶺,泥盆系下部碎屑岩為主,上部碳酸鹽岩為主;祁連山發育巨厚陸相磨拉石沉積;華南地層大區西部小型台地碳酸鹽岩、變質碎屑岩—火山岩、復理石砂板岩相間分布;其餘地區泥盆系以碎屑岩為主,東崑崙、柴達木南、北緣、赤峰以北夾火山岩較多。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的泥盆系主要分布於本區北部和南緣,岩石組合變化較大。中天山—北山以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為主,夾碎屑岩及少量灰岩;南天山以碳酸鹽岩為主,局部夾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塔里木陸塊上以海陸互動—陸相雜色碎屑岩為主;在西崑侖中統為海相碎屑岩夾灰岩,上統為海陸互動相碎屑岩 ( 張二朋等,1998;蔡士賜,1999)。
華北地層大區
華北地層大區的泥盆系分布於大區大區西部、北緣和南緣(圖2-6,表2-19,表2-20),其中以祁連山發育巨厚陸相磨拉石沉積、秦嶺泥盆系含多金屬礦為最突出的特徵(張二朋等,1998;孫崇仁等,1997;侯鴻飛等,2000;高振家等,2000)。
華南地層大區
華南地層大區的泥盆系廣泛分布於本區東部(龍門山—雲南麗江—金平以東至東南沿海)和北緣(南秦嶺—大別山區),大區西部出露較零散。
藏滇地層大區
藏滇地層大區,泥盆系出露於喜馬拉雅山北坡、申扎—察隅、滇西騰衝等地,主要由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成, 含較多浮游生物化石,總體來看橫向變化不大(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張遠志,1998)。

石炭系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1北疆地層區
北疆地層區的石炭系由巨厚的海陸互動相、濁積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組成,含安加拉植物群及北方區系動物群化石(張二朋等,1998;蔡士賜,1999;金玉玕等,2000)。代表性岩石地層序列見表2-18。

阿爾泰地區:僅出露下統紅山嘴組,下部為片理化石英斑岩、英安斑岩、霏細斑岩,上部為變質粉砂岩、砂岩、板岩夾斜長片岩、石英片岩、流紋斑岩、結晶灰岩,含珊瑚、腕足類化石,出露厚1 270~2 700 m,未見頂底。

西準噶爾北部—東準噶爾—巴里坤一帶:下統廣泛出露,為黑山頭組姜巴斯套組、那林卡拉組海陸互動相砂岩、粉砂岩、凝灰質砂、泥岩、凝灰岩,夾石英斑岩、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及少量礫岩、砂質灰岩,頂部夾煤,,含腕足類、珊瑚、菊石及安加拉植物化石,厚1 700~5 000 m。上統,主要出露於西準北部,為吉木乃組、恰其海組含安加拉植物化石的陸相砂、泥岩、凝灰質砂、泥岩、凝灰岩,夾安山岩、玄武岩、霏細斑岩、火山角礫岩,底部夾煤,中部含腕足類化石,局部以火山岩為主,厚3 000~4 000 m,上與二疊系平行不整合。在東準北部富蘊地區出露上統上部喀喇額爾齊斯群變質砂礫岩、凝灰質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局部以片岩、片麻岩、變粒岩為主,厚約700~2 300 m,未見頂底。

克拉瑪依之西:石炭系出露不全,下統上部—上統下部為希貝庫拉斯組凝灰質砂、泥岩、凝灰岩互層,夾安山玢岩、玄武岩、砂岩、礫岩、灰岩、矽質岩,含腕足類、珊瑚、蜓、牙形石,出露厚約3 000 m,未見頂底。

南準噶爾—北天山:下統出露於北天山東段(烏魯木齊以東)—準噶爾東南緣,下部為塔木崗組、山樑礫石組陸相砂礫岩、凝灰質砂礫岩夾頁岩、煤,局部夾酸—基性火山岩,含孢粉及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2 000~5 000 m;上部在巴塔瑪依內山火山噴發中心區為巴塔瑪依內山組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夾霏細岩、珍珠岩、火山碎屑岩等,厚達4 300 m。上統,北天山東段為弧形梁組石錢灘組、六棵樹組淺海相砂礫岩、粉砂岩、凝灰質砂礫岩,夾凝灰岩、灰岩、霏細岩、玄武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等,含腕足類、珊瑚、菊石、雙殼類化石,厚1 000~3 000 m;在博格達山東端火山噴發中心區,為居里得能組、沙雷塞爾克組、楊布拉克組凝灰岩、玄武玢岩、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斜長斑岩,夾凝灰質砂岩及少量砂泥岩、灰岩,厚逾萬米;北天山西段(烏魯木齊以西),為奇爾古斯套組復理石粉砂岩、凝灰質粉砂岩、安山質凝灰岩、矽質岩、放射蟲矽質岩,局部夾火山岩,厚2 000~6 500 m,下未見底,與上覆地層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覺羅塔格及其西段:下統厚3 800~6 900 m,含珊瑚、腕足類、菊石、蜓類化石,下部為小熱泉子組中酸性火山岩(霏細斑岩、鈉長斑岩、石英斑岩、石英角斑岩、斜長玢岩、安山玢岩)夾凝灰質砂岩、矽質岩、灰岩;上部為雅滿蘇組砂泥岩、灰岩、凝灰質砂岩、凝灰岩互層,夾礫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斜長玢岩、霏細斑岩;上統厚900~2 400 m,為底坎爾組凝灰岩、凝灰質砂岩韻律互層,夾粉砂岩、灰岩、玄武玢岩、橄欖玄武岩、石英斑岩、斜長玢岩、英安玢岩、霏細岩,含珊瑚、腕足類、蜓類化石。覺羅塔格東段,下統厚3 200~7 000 m,為乾墩組灰黑色矽泥質岩、凝灰岩、凝灰質砂岩夾石英砂岩、灰岩、基性火山岩、石英鈉長斑岩、霏細岩,含珊瑚化石;上統厚1 100~8800 m,為梧桐窩子組細碧玢岩、輝綠玢岩,夾霏細斑岩、石英鈉長斑岩、安山玢岩、碧玉、凝灰質砂礫岩、灰岩、砂泥岩。

2興安—松花江—延邊地層區
興安—松花江—延邊地層區的石炭系以陸相及海陸互動相碎屑岩、火山岩為主,僅大興安嶺北部為海相(王友勤等,1997)。其出露不完整,下統與上統均異地分布。

大、小興安嶺地區僅有下統。在大興安嶺北部,下統下部為紅水泉組砂岩、粉砂岩夾灰岩,底部砂礫岩,偶夾酸性火山岩,含珊瑚、腕足類等化石,厚1 200m;上部為莫爾根河組細碧—角斑岩、安山玢岩、凝灰岩,夾粉砂岩、含放射蟲矽質粉砂岩、大理岩凸鏡體,厚200~700m。小興安嶺西北部,下統為花達氣組、查爾格拉河組陸相砂岩、礫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板岩不等厚互層,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500~600m。黑河市洪湖吐河沿岸,下統為洪湖吐河組凝灰岩夾板岩,含少量腕足類化石,厚1 800~2 800m。

黑龍江東南部:哈爾濱以東伊春—尚志地區僅有陸相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的上統(唐家屯組)。下部為酸性、中酸性凝灰熔岩、凝灰岩夾粉砂岩、板岩、中性火山岩,厚1 600~1 900 m,與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上部為砂岩、板岩夾少量酸性凝灰熔岩、安山玢岩、凝灰岩,厚40~1 500m。密山—寶清一帶,下統為北興組英安質凝灰岩、凝灰質板岩夾砂岩,含少量腕足類化石,厚1 500~2 200m,下與泥盆系整合接觸,其頂為一長期剝蝕間斷面;上統為光慶組陸相砂、板岩、凝灰質板岩互層,下部砂礫岩為主,中部夾凝灰岩,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厚約800m,未見底。

延吉附近,僅有上統,為天寶山組粉砂岩、頁岩、板岩、結晶灰岩互層,夾砂岩,含少量珊瑚化石,厚約2 000m,下與花崗岩不整合接觸。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的石炭系分布於中—南天山、北山、塔里木西北—西南緣、柯坪和西崑侖。中天山伊寧地區和北山以火山岩為主或夾大量火山岩,南天山、塔里木陸塊以台地相灰岩為主,西崑侖則為碎屑岩夾灰岩等(張二朋等,1998;蔡士賜,1999 )。

華北地層大區
華北地層大區的石炭系分布較廣,以海陸互動相含煤沉積為主,華北陸塊上含煤最富,此外,在柴達木、東崑崙、華北地層大區北緣尚夾火山岩。

華南地層大區
石炭系廣泛分布於本區東部(龍門山—雲南麗江—金平以東至東南沿海)和北緣(南秦嶺—大別山區),大區西部出露較零散。
藏滇地層大區
藏滇地層大區石炭系分布廣泛,並以上統發育冰海相雜礫岩,含岡瓦那相冷溫型動物群化石為突出特點(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張遠志,1998)。

二疊系

二疊系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層大區、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天山—北山、華北地層大區西部,山西、內蒙古中部、西藏,其餘地區出露零散。其中,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中天山—塔里木陸塊內部,二疊系以陸相碎屑岩、火山岩為主;北山、內蒙古中部為海陸互動相火山岩、碎屑岩;華北地層大區西部以海陸互動相碎屑岩、灰岩為主,夾少量火山岩,唯北祁連為陸相;華北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夾少量灰岩;華南地層大區東部下—中統為巨型台地相灰岩,上統為含煤沉積;西部則台地相灰岩與含大量火山岩的淺變質復理石沉積並存;塔南緣、西崑侖二疊系發育特徵與華南地層大區東部類似;西藏,下統發育冰海相雜礫岩,中—上統為碳酸鹽岩。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1北疆地層區
二疊系主要由陸相火山岩及碎屑組成,含安加拉植物群化石,但北天山烏魯木齊一帶下統為海陸互動相碎屑岩,內蒙古西端額濟納旗以海相為主(張二朋等,1998;蔡士賜,1999;金玉玕等,2000)。

2興安—松花江—延邊地層區
興安—松花江延邊地層區的二疊系由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組成,下統以陸相為主,中統海相為主,上統為陸相(僅延吉附近見少量腕足類),火山岩主要分布於噴發中心地區,因此橫向變化較大(王友勤等,1997;金玉玕等,2000)。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的二疊系分布於中—南天山西部、北山、塔里木陸塊和西崑侖。中天山伊寧地區和北山二疊系由火山岩、碎屑岩組成,但伊寧地區為陸相,北山地區為海相;南天山和塔里木陸塊,下統為台地相灰岩,中—上統為陸相碎屑岩夾火山岩;西崑侖則為砂岩夾灰岩等(張二朋等,1998;蔡士賜,1999 )。

華北地層大區
華北地層大區的二疊系分布較廣,岩相變化較大:在華北陸塊、北祁連—走廊區為陸相碎屑岩,偶夾灰岩;中—南祁連、柴達木、東崑崙—中秦嶺為海陸互動相—海相灰岩、碎屑岩夾少量火山岩,其中柴達木南北緣以灰岩為主,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為深水重力流沉積;華北地層大區北緣為含火山岩的海陸互動—陸相沉積。
華南地層大區
二疊系分布較廣。大區東部(龍門山—雲南麗江—金平以東至東南沿海)和北緣(南秦嶺—大別山區)以巨型碳酸鹽岩台地及含煤沉積為主,大區西部則碳酸鹽岩台地相灰岩、深水槽盆相砂泥岩、含大量火山岩的淺變質復理石沉積並存。

藏滇地層大區
藏滇地層大區二疊系分布廣泛。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寒武系主要分布於華北和華南地層大區,其餘地區出露零散。其總體特徵為:華北、揚子、塔里木、柴達木等陸塊上發育台地相碎屑岩一碳酸鹽岩,富含底棲生物化石。陸塊外緣斜坡帶為碎屑岩與灰岩互層,夾灰岩角礫岩,局部夾火山岩,含球接子等浮游三葉蟲化石。北疆、黑龍江、中天山、河西走廊、華北大區北緣、華南大區西部及東南區以深水復理石砂、板岩為主,局部見台地相灰岩、白雲岩,祁連山一北秦嶺、川西、藏東、藏南火山岩較多。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1 北疆地層區
北疆地層區僅在阿爾泰地區出露巨厚的震旦-寒武系哈拉斯群(高振家等,2000),變質復理石薄—中厚層細砂岩、粉砂岩的不均勻互層,含微古植物化石,未見底,上與奧陶系東錫勒克組不整合。
2 興安—松花江—延邊地層區
該地層區僅有下統(王友勤等,1997)。在興隆地區為興隆群,粉砂質和泥質碎屑岩,夾薄層碳酸鹽岩,上部有少量火山岩,出露厚2 200 m,未見頂、底。在蘇呼河北山伊爾施及中蒙邊境一帶為蘇中組,結晶灰岩、厚層灰岩夾黑色頁岩,上部含古杯化石等,出露厚170 m,亦未見頂、底。伊春—尚志一帶為西林群,瀝青質灰岩、結晶灰岩、砂岩、粉砂質板岩,含微古植物及三葉蟲化石,厚約2 300 m,下與震旦系、上與奧陶系均不整合。延邊地區只有興凱湖以西早寒武世的金銀庫組大理岩。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1 塔里木陸塊
塔里木陸塊的寒武系出露在塔北地區,自下而上為玉爾吐斯組、肖爾布拉克組、阿瓦塔格組,下與震旦系平行不整合,上與奧陶系整合(高振家等,2000)。玉爾吐斯組(相當梅樹村階中、上部)為含小殼化石及磷、鈾的黑色矽質岩、碳質頁岩、砂岩及瘤狀白雲岩,厚12~35m;肖爾布拉克組—阿瓦塔格組(相當筇竹寺—鳳山階)為富含底棲三葉蟲化石的碳酸鹽岩台地沉積(灰岩及白雲岩夾竹葉狀灰岩),厚400~1 100 m。塔里木陸塊與揚子陸塊上的寒武紀地層序列特徵相似,只是缺失梅樹村早期沉積且碳酸鹽岩台地開始形成的時間較早。
2 庫魯克塔格—南天山
在庫魯克塔格寒武紀岩石地層序列自下而上為西大山組、莫合爾山組及突爾沙克塔格組下部,厚約220~1 400 m(程浴淇,1994),其發育特徵與塔北地區相似,但因處於塔里木陸塊北緣斜坡帶,故下統夾砂、礫岩、火山岩,中至上統夾灰岩角礫岩。在南天山為黃山組及南灰山組下部,由砂岩、矽質岩夾砂質灰岩及頁岩等組成,厚約千米,下與元古界不整合,上與奧陶系連續過渡。
3 中天山—北山
該區寒武系主要由深水相的黑色含磷碳矽質岩、矽質岩、板岩、千枚岩、薄層灰岩等組成,常夾火山岩,底部夾砂、礫岩,厚約100~1 000 m。

華北地層大區
1 華北陸塊
華北陸塊自滄浪鋪期開始接受寒武紀的海侵沉積。滄浪鋪階主要分布於陸塊西、南緣,豫西,燕遼、吉南—遼東,厚約100~300 m。下部為辛集組或葛屯組、大林子組等含小殼和三葉蟲化石的含磷砂礫岩、頁岩;上部為硃砂洞組或昌平組、鹼廠組等的雜色白雲岩、灰岩夾岩溶角礫岩,在鄂爾多斯—山西其上部相變為霍山砂岩。徐莊期為饅頭組的紫色頁岩夾砂岩、泥雲岩、灰岩、白雲岩,厚約40~500 m,由於向陸塊內部元古界基底上超覆,其底界明顯穿時,並在鄂爾多斯—晉中其下部相變為霍山砂岩。張夏期為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三山子組等富含三葉蟲化石的巨型碳酸鹽岩台地鮞粒灰岩、薄層灰岩、竹葉狀灰岩、疊層石灰岩及白雲岩,厚約200~600 m,其中炒米店灰岩、三山子白雲岩明顯穿時。處於陸塊西北緣的桌子山、大青山等地,龍王廟期—鳳山期的岩石地層單位名稱雖有一些變化(表2-14),但地層序列發育特徵仍與上述大同小異(陳晉鑣等,1997)。
2 華北地層大區北緣
該區寒武系僅出露在赤峰—吉林南部四平地區。赤峰附近未見頂底的上寒武統為錦山組變質砂、板岩夾千枚岩、條帶狀結晶灰岩,含晚寒武世腕足類化石,厚度大於400 m。四平附近寒武係為頭道溝(岩)組斜長陽起石岩、變質砂、板岩,夾變質中、酸性火山岩及凝灰岩,未見頂、底(表2-14)。
3 華北地層大區西部祁連山區
該區出露中—上統,安山岩、玄武岩、凝灰岩、砂、板岩夾千枚岩、片岩、結晶灰岩、矽質岩等,含南北混合型三葉蟲化石。南一中祁連為深溝組、六道溝組,厚約4 000 m:北祁連為黑刺溝組、香毛山組,厚約8 000 m。北秦嶺,出露丹風群、二郎坪群(表2-13)基性火山岩、變質碎屑岩夾灰岩,以火山岩為主。其年代地層劃分研究程度較差,可能為震旦—奧陶系,主體為寒武—奧陶系。

華南—南海地層大區
該區寒武系出露廣泛,類型多樣。

藏滇地層大區
該區寒武系僅出露於喜馬拉雅山北坡和門隅地區(郝子文等,1999)。

奧陶系

奧陶系分布較廣,以華北和華南地層大區出露最好,總體特徵與寒武系類似;華北、揚子、塔里木陸塊和藏滇地層大區以台地相灰岩、白雲岩為主,陸塊外緣斜坡帶沉積發育;北疆—大興安嶺—松花江地區、華北地層大區北緣、東崑崙、祁連山、北秦嶺為巨厚的砂板岩和火山岩;華南地層大區的西部、北緣和東南區為砂、板岩、千枚岩夾灰岩,局部夾火山岩。
1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奧陶系由巨厚的矽質碎屑岩—火山岩組成,所含化石群與西伯利亞相同,為西伯利亞板塊南部活動大陸邊緣的建造。
2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奧陶系主要由穩定陸塊和斜坡帶碳酸鹽岩、矽質碎屑岩組成,僅局部夾火山岩。
3 華北地層大區
華北地層大區的奧陶系岩相分異較大,既有華北陸塊的台地相碳酸鹽岩及其斜坡帶沉積,也有祁連、北秦嶺、華北陸塊北緣造山帶型變質砂板岩、火山岩等(程裕淇,1994;陳晉鑣等,1997;張二朋等,1998)。
4 華南—南海地層大區
該區奧陶系分布廣泛,出露較完整,地層類型多樣,研究程度較高(趙自強等,1996;都洵等,1998;郝子文等,1999;張遠志,1996)。
5 藏滇地層大區
藏滇地層大區奧陶系僅見於喜馬拉雅北坡、雅魯藏布江沿岸、申扎、藏東南。其中除喜馬拉雅北坡西段以砂岩為主外,主要由富含化石的灰岩組成,厚500~3 000 m,研究程度較低(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

志留系

志留系在華南地層大區、祁連山和塔里木一南疆地層大區北部分布較廣,華北陸塊上缺失。在揚子和塔里木陸塊上為細碎屑岩夾灰岩,陸塊外緣以巨厚復理石砂板岩為主;西準噶爾、祁連山、南秦嶺、赤峰—吉林南部夾火山岩較多;北疆、小興安嶺、塔里木一中天山、華北地層大區北緣、華南地層大區西部和北緣及藏滇地層大區下—頂統俱全。

北疆興安—張廣才嶺、完達山—興凱地層大區
志留係為總體向上變粗的巨厚活動陸緣淺變質碎屑岩夾中基性火山岩,並以上—頂統發育較好,含Tuvaella動物群化石為主要特徵(張二朋等,1998 ;王友勤等,1997;蔡士賜,1999;林寶玉等,1998)。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
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志留係為雜色碎屑岩夾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灰岩,最大厚度約4 000 m,富含生物化石(蔡士賜,1999;林寶玉等,1998)。
塔里木陸塊
塔里木陸塊志留系在華南地層大區、祁連山和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北部分布較廣,華北陸塊上缺失(圖2-5)。在揚子和塔里木陸塊上為細碎屑岩夾灰岩,陸塊外緣以巨厚復理石砂板岩為主;西準噶爾、祁連山、南秦嶺、赤峰—吉林南部夾火山岩較多;北疆、小興安嶺、塔里木—中天山、華北地層大區北緣、華南地層大區西部和北緣及藏滇地層大區下……頂統俱全。

志留系出露於柯坪地區,由濱—淺海相碎屑岩組成,厚200~600 m:下統為柯坪塔格組雜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層,底為礫岩,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觸,含筆石、雙殼類、腹足類、三葉蟲、幾丁蟲化石,厚100~450 m;中—頂統為塔塔埃爾塔格組紫紅與灰綠色泥岩互層,底部夾砂頁岩,局部夾凝灰岩,含魚、幾丁蟲、腹足類化石,厚100~280 m,上與泥盆系整合接觸。

華北地層大區
華北地層大區志留系僅見於大區西部祁連山、六盤山、甘南和北緣內蒙古中部—吉林南部,主要由碎屑岩、火山岩組成(張二朋等,1998 ;王友勤等,1997;林寶玉等,1998)。其層序出露多不完整.

華南地層大區
除大區西部、北緣和麗江、曲靖、欽州、粵西等地外,志留系層序保存多不完整(表2-15至表2-17),主要由下-中統的細碎屑岩夾灰岩組成(趙自強等,1996;都洵等,1998;南頤等,1996;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張遠志,1998;林寶玉等,1998)。

藏滇地層大區
志留系出露於喜馬拉雅山北坡及西藏中部,岩石地層單位名稱雖各地不一,其特徵卻全區基本一致:下統以頁岩為主,中—頂統以灰岩為主,富含生物化石,厚度一般不足500 m,唯西藏中部班戈地區僅出露下統,且厚度很大(郝子文等,1999;夏代祥等,1997;張遠志,199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