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營集鎮

古營集鎮

古營集鎮地處魯西南平原,總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8萬畝,轄72個行政村,人口7.8萬人,是遠近聞名的“杞條生產專業鎮”、“林木加工示範鎮”、“出口創匯重點鎮”,是鑲嵌在曹縣、成武、定陶三縣交界處的一顆耀眼明珠。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夏商周時期為戎人居地,名古戎。春秋時期屬武城邑。
明洪武間,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後成集,仍稱古戎集,方言讀作古營集。
清朝時,屬大苗里、大黃里。
1930年後,屬曹縣第五區。
1945年,改屬曹縣抗日政府。
1949年8月,屬曹縣第三區。
1952年,屬古營集區。
1957年,屬古營集鄉。
1958年設東風人民公社,同年底以駐地名古營集人民公社。
1979年初,將南部的17個大隊劃分出安仁集人民公社。有普連集東部15個大隊來屬,時轄108個自然村。
1984年1月建鄉,將其東部35個自然村劃為秦莊鄉。
1988年12月,秦莊鄉撤銷,併入古營集鄉。
1996年12月,古營集撤鄉設鎮。
2001年2月,安仁集鄉撤銷,併入古營集鎮。

行政區劃

1986年,轄36個行政村。
2003年5月,苗莊行政村併入立本屯行政村。
2009年,全鎮轄71個行政村,182個自然村。
2013年,王莊自然村從孫堂行政村析出,全鎮轄72個行政村(古營集、崔馬楊、武橋口、傅天棚、東唐莊、南李莊、北李莊、北張莊、管莊、安仁集、宗集、前王樓、後王樓、郭樓、張口、宋李莊、曹莊、杜莊、任莊、葛莊、冉莊、半截廟、逯胡同、西楊莊、崔李莊、洪莊、孫莊、孫堂、李堂、郭堂、董樓、周樓、馬樓、朱莊寨、張破鍾、順河、大李莊、南張莊、繆莊、郭莊、鄭樓、陳集、東楊莊、張七莊、秦莊、馮莊、申樓、趙樓、魯樓、糜樓、寨上、王莊、許口、關帝廟、立本屯、南唐莊、田莊、大石樓、小石樓、禮拜寺、沙土李、祝店、周窪、尹潭、朱莊、韓莊、時莊、孟莊、馬莊、王樓、苗樓、李樓),182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古營集鎮位於曹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7.7公里。鎮政府駐古營集村。東部與成武縣九女集鎮接壤,南鄰侯集回族鎮王集鎮,西接普連集鎮,北鄰定陶縣冉堌集鎮,總面積117.56平方公里。
該鎮地勢低平,其東北部海拔45米。土質沙、鹼、黏皆有。東魚河流經西北境,郭堂溝橫穿中北部東向流出,白花河西南東北流向過中部,四乾溝在南部流過。黃河水通過引黃工程進入,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76立方米,屬北方一類豐水區。

人口

1986年,總戶數3361戶,總人口26650人。
2005年,總戶數17986戶,人口77228人,其中男性39760人,女性37468人,人口密度665.76人/平方公里;18歲以下人口21410人,18~60歲人口45964人,60歲以上9854人,其中過百歲老人5人。少數民族7個,其中回族543人。
2009年,全鎮有居民18138戶,81726人。其中男性41172人,女性40554人;18歲以下人口21708人,18~60歲人口45901人,60歲以上人口14117人。人口密度695.19人/平方公里。有少數民族5個,658人,其中回族645人,蒙古族苗族各3人,其他少數民族7人。鄉村從業人員32799人,其中第一產業23984人,第二產業6601人,第三產業2214人。
2010年末,總戶數18218戶,83191人。其中鄉村總戶數17552戶,鄉村總人口77073人。
2011年末,總戶數20687戶,85183人。其中鄉村總戶數17351戶,鄉村總人口77549人。
2012年末,總戶數21565戶,84857人。其中鄉村總戶數17844戶,鄉村總人口77559人。

經濟

綜述

2010年,古營集鎮地方財政收入2920萬元,人均純收入5300元。
2012年1月,古營集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科學發展考核先進單位。
2013年,古營集鎮地方財政收入5300萬元,人均純收入8800元。

第一產業

農業
1986年,耕地面積3127.2公頃,農業總產值1088.75萬元;棉花播種面積704.7公頃,總產472噸。
1990年,耕地面積4568.4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81.5公頃,糧食總產13732噸;棉花面積2199.7公頃,總產1731噸;農業總產值3942萬元。
1995年,耕地面積4515公頃,水澆地1700公頃,糧食作物面積5889公頃,糧食總產26711噸;棉花面積808公頃,總產1259噸;農業總產值13489.56萬元。
2000年,耕地面積4887公頃,糧食總產25075噸;棉花面積2119公頃,總產2410噸;農業總產值9269萬元。
2005年,糧食總產77191噸;棉花總產1651噸;農業總產值7870萬元。
2009年,全鎮耕地面積7078.73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419.3公頃,總產79751噸,棉花種植面積301.2公頃,總產379.5噸。農業總產值28610萬元。
2010年,全鎮耕地面積7013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14097公頃。糧食播種面積13695公頃,總產量75271噸。小麥面積6755公頃,總產量37593噸;玉米面積6894公頃,總產量37540噸;棉花面積264公頃,總產量367噸。蔬菜種植面積128公頃,總產量4604噸。同年,大李莊行政村與壽光合作,採用集征轉租的方式,投資600萬元,建立60個蔬菜大棚,成立蔬菜供應基地;恆豐源合作社帶動3.8萬民眾種植優質高產小麥,建立起菏澤市優質專用小麥示範基地。
2011年,耕地面積8916.89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035公頃。糧食麵積13690.87公頃,總產75581.97噸。其中小麥6756.73公頃,總產38410.49噸;玉米6917.4公頃,總產37123.77噸。棉花185.87公頃,總產260.94噸。蔬菜152.6公頃,總產3902.3噸。
2012年,耕地面積8916.47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589.4公頃。糧食麵積14092.33公頃,總產83102.53噸。其中小麥6778公頃,總產40274.42噸;玉米7314.33公頃,總產42826.11噸。棉花148.07公頃,總產199.89噸。蔬菜257.93公頃,總產11478噸。
2013年,耕地面積7461公頃。至年底,優質專用小麥7333公頃,良種棉333公頃,牧草333公頃,瓜果菜800公頃,有2個種植合作社。
林業
1986年,桐糧間作面積800公頃,農田林網面積1200公頃,四旁植樹23萬株;有杞條面積800公頃,產量5500噸。
1988年,以發展桐樹蘋果樹為主。營造豐產林1333.3公頃,農田林網面積933.3公頃,發展果園面積486.7公頃,四旁植樹7.8萬株。
1990~2000年,因桐樹病蟲害嚴重,全鎮以栽植速生楊樹為主,大力發展農田林網和豐產林。
1991年,杞條面積1000公頃,總產8000噸。
1996年,杞條種植髮展到1333.3公頃,總產14000噸,年產乾條13500噸,條編專業戶發展到2000戶,從業人員5000人。
200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專門為古營集鎮做了“杞條之鄉”的題詞。2001~2005年,全鎮大力推廣杞條種植,總面積達2333.3公頃,總產24000噸,成為該鎮的一大特色產業。
2009年,新建農田林網面積406.6公頃,豐產林1053.3公頃,林業加工企業20家,林業加工從業人員1300人,林業產值2200萬元,占整個經濟總量的11%。年末,全鎮楊樹豐產林面積達到2400公頃,農田林網面積1733.3公頃,圍村林面積533.3公頃,其他經濟林面積200公頃,林業產值5億元。
2012年末,全鎮杞條面積發展到2000公頃。
2013年底,杞條發展到2000公頃,農田林網5200公頃,速生豐產林1666公頃。
畜牧業
1986年,年末存欄大牲畜4694頭,羊8726隻,豬3983頭,家禽70000隻,產蛋11噸。
1990年始,畜牧業向規模養殖發展。
1995年,建成規模養殖場17處,畜牧業總產值500萬元。
2009年末,全鎮存欄大牲畜1505頭,羊27711隻,豬21150頭,家禽88600隻,產蛋1037.9噸,規模養殖戶45家,畜牧業總產值180萬元。
2010年末,全鎮生豬存欄33893頭,其中能繁母豬5007頭;牛存欄7124頭,羊存欄46156隻,其中山羊37377隻;家禽存欄102000隻,其中,雞75320隻,鴨26680隻;肉類總產量1697噸,禽蛋產量663噸。
2013年末,大牲畜存欄9萬頭,家禽存欄數1.9萬隻。
農田水利
1986年,有機井380眼,溝渠18條,配套灌溉機械160套。
1992年,清淤挖河18000米,其中郭堂溝11000米,五四水溝7000米,用工日3.8萬個,動土方7.6萬立方米。
1988~2005年,總投資480萬元,新打機井860眼,新建橋涵閘38座。
2005~2009年,新建水閘1座,揚水站2處,新打機井200眼,新修橋涵28座。
至2013年底,修建溝渠68公里,實現旱能澆、澇能排。
農業機械
1986年,有拖拉機25台,汽車5輛。
1990年,有拖拉機300台,汽車6輛。
1995年,有農業機械500輛。
2000年,有農用拖拉機1000台,農用汽車10輛,農業運輸車900輛,聯合收割機20台。
2005年,有農用拖拉機2000台,農用汽車20輛,聯合收割機75台,農業運輸車3000輛。
2009年,全鎮共有拖拉機2260台,農用汽車180輛,聯合收割機142台,農用運輸車3700輛。
2013年,全鎮有農機合作社1個。

第二產業

古營集鎮條編產品

條編、木製工藝品加工是古營集鎮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1986年,有企業12家,其中鄉辦企業3家,規模以上企業2家,擁有固定資產2600萬元,從業人員1900人,企業產值為6000萬元。
2000年,全鎮企業20家,3家鎮辦企業全部改制為私營企業,規模企業為4家,其中一家獲得自營出口權。全鎮固定資產投入7300萬元,從業人員達3100人,企業總產值為1.3億元,出口創匯120萬美元。
2005年,工業企業36家,其中限額企業10家,有4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企業總產值為4.2億元,其中限額企業產值為3.3億元,出口創匯820萬美元,固定資產投入2億元,從業人員8700人。
2006年,工業企業52家,限額企業9家,有6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企業總產值6.3億元,其中限額企業5.1億元,出口創匯1300萬美元,固定資產投入3.3億元,其中招商引資2億元,實現利稅2500萬元。
2009年,全鎮企業89家,規模以上企業15家,固定資產投入8億元,企業總產值27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從業人員9800人,實現利稅8000萬元;全鎮條編專業戶發展到600戶,從業人員5000人,直接促進人均純收入增加800元。條編加工企業發展到20家,年產值達3億元,利稅3800萬元,產品發展到10大系列、720個花色品種,銷往美國、日本、德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東南亞、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800萬美元,被譽為“中國杞條第一鎮”。
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15家,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7.9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7.83億元,實現利稅2.8億元。
2011年,鄉鎮工業企業18家,主營業務收入32.75億元,利潤總額2.81億元,利稅總額4.70億元。
2012年,杞條產品擁有8大系列,700多個花色品種,出口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農字號”龍頭企業,實施集約化經營,走創匯農業之路;全鎮有鄉鎮企業23家,主營業務收入36.20億元,利潤總額3.07億元,利稅總額5.33億元。正達集團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中魯工藝品有限公司正式運營,投資1500萬元的銘鋒門業投產,投資5800萬元的瑞星棉業6000平方米廠房及附屬設施建成使用。
2013年,在縣中小企業孵化園區落戶建設企業10家,總投資3.2億元。至年底,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至21家,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5億元;全鎮條編龍頭企業發展到30多家,木製工藝品加工企業20多家,條編工藝品加工戶7000餘戶,從業人員達1.5萬人。

古營集鎮條編產品

菏澤深港環球工藝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港資企業,1992年成立於廣東東莞,2007年7月,在古營集鎮開發區投資建廠,總投資額6000萬元,其中一期工程2600萬元,二期工程3400萬元。主要生產木製工藝品、條柳編製品、軟木製品、杯台墊產品和木製家具配件,產品暢銷世界幾十個國家。擁有員工400餘人,管理人員30多人,技術人員20多人。公司占地6.8公頃,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擁有兩條先進生產線,主要設備135台(套)。2013年,銷售收入1億元,上繳稅收510萬元。先後被評為曹縣企業突出貢獻獎、縣級文明單位、全縣工會工作先進單位。

曹縣正達工藝品有限公司位於古營集鎮開發區,348省道從門前經過。公司成立於2001年,主要從事桐柳工藝品加工、銷售;經營產品有:被架、木墊、木菜板、禮品盒、寵物用品、米箱、木凳、家具、雜誌架、草柳編籃、小櫥、手工藝品、相框、小桌、玩具用品、生活用品等。遠銷歐美、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初,由天津客商投資建設。公司占地面積4.5公頃,廠房建成120間,其中大倉19間,樓房25間,車間76間,固定資產投入850萬元,其中設備投資590多萬元,土建投資260萬元。屬外向型出口企業,獲自營出口權,產品以各種桐木工藝品為主共4大系列、200多個花色品種,全部銷往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013年,企業擁有員工300人,固定資產2600萬元,年銷售9000萬元,實現利稅850萬元。企業先後被評為菏澤市對外貿易優秀企業,全市林業工作先進企業,菏澤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曹縣出口重點企業,曹縣明星企業。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古營集鎮是魯西南商業重鎮,先後建成了魯西南杞條交易大市場、魯西南黃牛交易大市場,並有8個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境內的魯西南杞條交易大市場是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最大的杞條集散中心,魯西南黃牛交易大市場已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最大的黃牛交易集散中心。
1986年,有古營集和秦莊2處農貿市場個體工商戶218戶,主要經營糧油、棉花、禽畜產品、水產品、農產品、五金、副食等產品,年交易額在2000萬元。
2000年,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520戶。
2005年,集貿市場增至8處,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00戶。
2008年,新增郭樓、許口2處貿易市場,全鎮有10處集貿市場,即古營集、安仁集、秦莊、韓莊、武橋口、宗集、立本屯、馬樓、郭樓、許口,年貿易額達2.5億元。
至2009年,全鎮集貿市場13處,個體工商戶2050戶,年貿易額3.2億元,上繳稅收52萬元。
2010年,全鎮有雙廟、許口、秦莊、郭樓、武橋口、古營集馬樓、安仁集、張破鍾、陳集10處集市。個體工商戶2150戶。
至2013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增加到3267戶,從業人員4569人。
郵政電信
1986年,古營集郵電局職工共9人,專業郵遞員4人;全鄉共有電話32部。
1993年,安裝程控交換機,擁有固定電話366部。
1998年,程控交換機不斷擴容,話費開始微機管理。
2001~2003年,安裝固定電話5000部,全鎮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
2004年,電話初裝費取消,部分村開始安裝寬頻。
至2008年,電腦寬頻用戶發展到90戶,寬頻網覆蓋到各村。
2009年,全鎮有固定電話11000部,行動電話8400部,電腦寬頻用戶90戶,寬頻網覆蓋到各村。

交通

古營集鎮西距京九鐵路7公里,北距新石鐵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40公里,南距隴海鐵路60公里,東距徐菏高速10公里,德商高速公路與棗曹公路在境內“十字”交匯。德商高速從西部經過,並在馬莊建出站口一處,棗曹公路穿越中北部,古(營集)仵(樓)公路(原稱古南路)自此發端。
1986年,境內有棗曹公路1條,長11公里。1993年,曹安路建成通車。1999年,鎮轄區內長11公里、寬8米的古仵公路建成通車。2003年,對境內的7條主要道路進行硬化鋪油;88、66路公車(16輛)通達全鎮各村。2004年,棗曹公路由6米拓寬到9米。2006~2009年,總投資1080萬元,硬化路面60公里,新增通柏油路村19個,分別是寨上、申樓、杜莊、前王樓、曹莊、宋李莊、周樓、洪莊、孫堂、馬樓、周窪、祝店,實現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標。至2013年底,共修建生產橋253座,修柏油路28公里。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1990年始,沿棗曹公路西起古營集、東到郭樓村規劃為企業區、文化教育區、農村貿易區、小康試點建設區,規劃建設面積200公頃。至2008年,鎮政府投資214萬元,在規劃區內新修下水道、安裝高標準路燈、改造輸電線路和低壓電網,實現亮化、綠化、美化,100多幢造型新穎的商業樓錯落林立,路面硬化、路燈、下水道、綠化帶配套齊全,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以欄相隔,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2010年,投資200多萬元,在鎮駐地新修下水道2800米,鋪設地板磚1.3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80盞,新修鎮村道路28公里。修建安仁集大橋。城鎮規劃區面積105公頃,建成區面積71公頃,建成區總人口3500人,綠化面積5公頃。
2010至2011年,全鎮規劃設計社區17個,單個社區規模為5000人,其中古營集中心社區規劃容納人口2萬人。
2012年,南李莊舊村全部拆遷,規劃設計的74戶雙層民居全部建成,完成土地復墾;南唐莊新村10棟多層居民樓360個單元全部入住。
2012年,南唐莊、南李莊村進行生態文明村建設,建設152戶,騰出土地6.7公頃。

供電

1986年,建古營集供電站,投運變壓器90台,每月供電量10萬千瓦時。
1991年,農網改造後,變壓器增加到140台,供電量每月增加到120萬千瓦時。安仁集變電站新增1台4000千伏安變壓器,對5906古營線及5905古東線進行主幹線路改造。
2008年,每月供電量200萬千瓦時,有變壓器300台,變電站新增2台10000千伏安變壓器,改造10千伏線路30公里,0.4千伏線路120公里。
2009年,改造農村變壓器23台,更換低壓線路16公里,更換電桿132根。同時,為鎮政府招商進園區的6家企業架設了線路,安裝了變壓器。

教育事業

基礎教育
1986年,有中學1所,國小22所,教職工220人,在校生5300人。同年,政府投資86萬元建鄉中學。
1989年,中心校改稱教委。
1991年,有中學2所,國小31所,教職工310人,在校生8100人。
1996年、1998年、2000年,鎮中學分別投資建2幢教學樓和1幢宿舍樓。
2001年,安仁集鄉撤銷,同時撤銷安仁集鄉第二中學。
2003年,撤銷秦莊中學和16所國小。古營集鎮有中學2所、國小33所。
2006年8月,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校長、教師實行競聘上崗,調整後有中學2所,國小20所,幼稚園35所,中學教師143人,合格率100%,國小教師330人,合格率100%。在校中學學生2100人,國小學生6000人,幼稚園兒童1200人。
2006~2009年,新增教學樓15幢。2009年,有國小教師336人,中學學生2100人,國小學生5500人,幼稚園兒童1000人。
2010年,有幼稚園34所,幼兒3900人,專任教師165人。
2013年,有幼稚園38所,在園幼兒4200人,專任教師180人;國小22所,在校學生5270人,專任教師26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1450人,專任教師10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成人教育
1986年,利用在職培訓、脫產深造、函授學習、定向代培等方式,對企業職工和基層幹部進行培訓。至1990年,培訓幹部職工132人次。
1991~1995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
1996年,創辦科技夜校1所,並開展各種各樣的科技實踐活動。
至2009年,共培訓各類人才584人,推廣農村實用技術24次。

文化體育

1986年,設有文化站、廣播站,幹部職工11人,文化設施有圖書室、閱覽室、體育場、影劇院等,文藝團體有業餘劇團、電影隊、民間藝術隊、文藝創作研討社等組織。主要流行戲劇有豫劇、化裝墜子、琴書等。
1993年,建立鄉電視差轉台,全鄉各村普及電視。
2000年始,鎮文化隊伍主要是老年人協會和嗩吶班。老年人協會定期舉行琴棋書畫活動,安仁集的嗩吶班曾獲縣市表彰。
2002年,鎮電視差轉台撤銷。
2005年,鎮文化站、廣播站共有11人,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4處,文化活動室2處,老年活動室46處,書店2處。
2009年,有10多個行政村自發成立秧歌隊及老年娛樂隊,有線電視普及全鎮,各行政村均建有農家書屋。
1986年至2009年,中國小建有籃球場、桌球台等體育設施。每年春秋季節舉行學生運動會。配備大量相關的體育及老年健身器材。鎮中心國小,擴建擁有300米跑道的操場,設足球場1塊,籃球場4塊,購置大量體育器材設備,達到省一類配備標準。
2010年以來,古營集鎮有古營集、大石樓、董樓、安仁集、李堂等7處秧歌隊,其中安仁集吹唱歌舞團擅長口技、薩克斯、口琴、舞蹈、歌曲等多項內容,並多次獲得省市獎勵。
2011年,投資38萬元規劃設計南唐莊、南李莊兩處文化大院。
2013年,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2處。有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青山堌堆遺址為市級文保單位,大石樓遺址、王堌堆遺址、李秉墓地為縣級保護單位。

計生醫療

1986年,有衛生院一所,設門診部和住院部,有外科、內科、婦科、中醫科、骨傷科、五官科;幹部職工31人,其中主治醫師8人,醫師11人;有病床15張,日平均接診52人次;醫療設備有X光機、B超、心電圖、生化設備。有村衛生室42處,村醫51人。設有計畫生育辦公室,幹部職工25人。
1990年7月,建立計畫生育服務站,對育齡婦女實行建檔管理,計畫生育率98%,節育措施落實率100%,晚婚晚育率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6‰。
1991年起,對育齡婦女開展生殖保健服務。
1996年,計畫生育服務站投資6萬元,配備微機、B超等器材。
2003年,計畫生育服務站投資15萬元,購置微波治療儀等儀器。
2005年,有鎮衛生院和安仁集分院,醫護人員76人,其他7人。醫療設備有X光機2台、心電圖機、B超、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半自動洗胃機各2台,腦電圖機、血磁治療儀各1台。全年接診80326人次,業務收入92萬元。有村級衛生室58所,村醫92人。
2008年,全面推行計畫生育村民自治。
2009年,鎮衛生院新建門診樓1幢,總投資120萬元,門診樓3層,有門診、病房、辦公室等84間;新農合參合7.2萬人,占總人口的99.9%;投資88萬元新建計畫生育服務樓,共設22個科室,4間辦證服務大廳;創建計畫生育新型婚育文化示範村19個,打造了沿棗曹路13.2公里的新型婚育文化宣傳長廊。大力推進利益導向,辦理計畫生育家庭優待證2168個,向計畫生育家庭發放減免折款合計56萬元。共落實節育措施2503例,被菏澤市命名為計畫生育優質服務鄉鎮。
2010年,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18所。
2013年,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24所,床位80張,固定資產總值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2名,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25人,註冊護士27人。
2010年至2013年,投資210萬元,對計生工作場所進行信息化升級改造,改建視頻會議室300平方米;建設女專職主任集中辦公室200平方米,配備屏風式辦公桌,安裝信息化管理軟體71套,安裝6套無線網路系統終端。投資380萬元對48處村級站室新建改造,提高村級計生工作人員素質,舉辦多種形式培訓班8次,培訓人員570餘人次,專職人員全部持證上崗,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青山堌堆遺址
位於曹縣古營集鎮小石樓村西南250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文化遺存。該遺址南北長73米,東西寬65米,面積4745平方米,土質為灰褐色黏土。原堌堆高5米,1979年冬,堌堆北部被民眾取土,遭到人為破壞,堌堆高為3米。1957年普查時,曾出土陶馬、陶罐、陶俑等陶器。1973年,全國文物普查時又採集到夾砂灰陶片、方格紋灰陶片、蚌刀(殘)等。1976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在此試掘,又有大量陶片出土。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採集到的標本有東周夾砂紅陶繩紋鬲、漢代泥質灰陶罐等陶器殘片。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石樓遺址
位於曹縣古營集鎮大石樓行政村西北80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西南距縣城14公里,范河東西橫穿遺址南部。該遺址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地勢稍高於四周地面,均為灰黑土。遺址為漢代遺存。塗山遺址位於閻店樓鎮土山集村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8000平方米,文化堆積距地表約0.4米,採集有龍山文化夾砂灰陶繩紋罐,方格紋及藍紋罐口沿,泥質灰陶方格紋及藍紋罐口沿,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口沿,泥質灰陶繩紋罐口沿等。
李秉墓
位於曹縣縣城東北古營集鎮李莊村東南300米處。該墓封土高1.4米,直徑6米,墓前有墓碑一通,明弘治二年(1489)立,高1.65米,寬0.42米,厚0.25米,碑座高3.05米,長0.6米,寬0.5米。碑樓高0.4米,進深0.4米。碑陽正中為正楷“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之墓”11個大字。墓南有龍頭石碑3通,都埋地面以下。正中一通碑頭為透雕二龍戲珠圖案,下刻篆書“贈太子少保李公祿道碑”10字,左右兩碑僅露部分龍頭。李秉墓西有1圓頭碑,高2.85米,寬1.03米,厚0.3米。碑頭為浮雕二龍戲珠圖案,下刻篆書“贈資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墓表”16字。碑文共24行,每行63字,除空格外共1229字。為研究墓主人吏部尚書李秉和明代墓葬風俗、墓葬形制提供了資料。1979年被曹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
青山,位於曹縣城東北二十五里的古營集鎮小石樓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劉邦將項羽頭顱懸掛於青山,故青山又有龍頭崗、龍鬚崗之稱。為紀念項羽,後人在青山上建霸王祠,供世代祭祀,民間有“青山為項羽血染之土,可鎮驚祛邪”的傳說。據明清《曹縣誌》記載,青山南北長六十丈,東西寬四十丈,高數丈,山上有覆盂形之台,偏左有王者祠,此王者祠所塑形象高大威武,為司馬遷稱為仁人的西楚霸王項羽。青山一帶(秦屬武城)還是孔子學生澹臺滅明的故里。

歷史典故

鎮駐地東南6.4公里的安仁集村,古稱安陽,是楚霸王項羽發跡的地方。秦朝末年,各地反秦起義軍蜂起。秦軍攻打趙地,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曾為末將,率大軍北上救趙,途經安陽,駐紮下來。宋義要等待秦滅趙後,再攻打疲憊的秦軍,連續停留46日,不肯前進。宋義不顧項羽再三催促,下令按兵不動,違令者斬。宋義置士兵饑寒交迫、凍餓瀕死於不顧,竟親自送子宋襄去齊國為相。項羽氣憤不過,斥責宋義只顧自己,不伐秦救趙,不愛惜士兵,不是社稷良臣。一天早上,項羽入中軍大帳,將宋義之頭斬下,對軍士們宣布:“宋義與齊國共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了宋義”。眾將敬服,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立即帶領全部兵馬北上渡河,並破釜沉舟,燒毀營寨,每人只留三天口糧,決心背水一戰。經與秦軍大戰九回合,終獲全勝。破秦軍後,項羽名聲大震,被楚王封為魯公,今古營一帶均為他的封地。滅秦後,項羽自號西楚霸王。
項羽體恤下情,愛護百姓,為感念他的仁愛之心,人們將安陽改為安仁,即今安仁集。後楚漢相爭中,項羽被劉邦伐滅,魯地百姓為項羽守節,拒不降漢。劉邦就將項羽首級割下,在這一帶示眾勸降。後懸掛首級的地方,被取名為龍頭崗(又名龍鬚崗),即今小石樓村後的青山堌堆。今當地流傳著“青山不倒,英雄不老”的傳說。後人在此建霸王祠,世代祭祀不絕。民間還流傳著“山土為項羽血染,可鎮驚祛祟”的說法。

歷史人物

澹臺滅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比孔子小39歲,天生異相,面貌醜陋,據說是“額低口窄,鼻樑低矮,不具大器形貌”。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受到冷落。但其品德高尚、學風端正,離開孔子後,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並自學成才,南下吳楚遊歷講學,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師,跟隨他學習的有300多人,他的才幹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孔子聽說後,幡然悔悟,不勝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意為:以貌取人,看錯了子羽)!澹臺子羽名列孔門七十二賢。青山左舊有澹臺子羽祠。

李秉,字執中,明代著名大臣。宣德十年(1435)為鄉試解元,正統元年(1436)中進士,被朝廷授予福建延平府推官。因嚴懲不法豪強,聞名朝廷,被召入督察院掌管刑獄,後改任戶部主事。景泰二年(1451年),他督辦宣府,揭發劉璉侵吞軍餉,被任為右僉都御史,代替劉璉兼理參贊軍事。使宣府邊地府庫充裕,貿易繁榮。景泰三年(1452年)冬,受命兼理宣府巡撫,並提督軍務。李秉在邊塞革除弊政,所奏100多個奏章,多數被批准執行。天順元年(1457年),改任督江南糧儲,不久授命巡撫大同。憲宗即位後,進右副都御史,再次巡撫宣府,數月後升為右都御史,不久升任宣大總督,與武清伯、趙輔五道出師,大破蒙古諸部,加太子少保。成化三年(1467年),任吏部尚書,他銳意整頓仕宦之途,罷汰庸劣,被稱為“鐵面尚書”。卒後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敏”,葬於故里,後人多有祭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