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流的“腳印”

古河流的“腳印”

在新疆瑪納斯河岸邊的“史書”中,就埋藏著一串古代河流的“腳印”。 這一層層粗細相間、平行疊覆的岩石就是“古瑪納斯河”成長變遷過程中一次次河流改道、一次次洪水泛濫的“歷史腳印”。 在如今的瑪納斯河旁看到一億六千多萬年前的古波痕,就仿佛看到遠古河水奔騰而過的足跡,令人浮想聯翩。

我們生活的地球已經有45億年的漫長歷史,經歷了無數次滄海桑田的複雜變遷,莽莽群山就是地史上歷次構造運動、高山大河、風雷雨雪以及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的各類動植物共同“撰寫”的地球“史書”,讀懂它們也就了解了地球母親滄海桑田的變遷史。在新疆瑪納斯河岸邊的“史書”中,就埋藏著一串古代河流的“腳印”。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石河子市以南、伊連哈比爾尕山以北有一個叫紅溝的地方,這裡是準噶爾盆地重要的煤炭產地,發源於天山山脈的瑪納斯河從這裡蜿蜒向北,最終消失在浩瀚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中。

古河流的“腳印”

瑪納斯河谷兩側的“地球史書”

在紅溝地區的瑪納斯河谷兩側是一層層互相平行的岩石,由於每層岩石的顏色、厚度、所含顆粒的粒度、膠結物成分等存在差異,遠遠望去,兩側河谷就像擺滿了書卷的巨大書架。這些“書”是古代河流攜帶的泥沙等沉積物經過近十萬年的堆積而形成的。它們的排列極有規律。由於河水流速不同,水流攜帶沉積物的顆粒也不同,當季節、氣候等因素造成水量有規律地變化時,相應的沉積物顆粒也會出現由粗到細,又由細到粗的變化,水流攜帶的泥沙在河流不同部位沉積下來,古代河水的流量、流速、溫度和泥沙粒度、成份等的變化都會在沉積物中留下記錄。這一層層粗細相間、平行疊覆的岩石就是“古瑪納斯河”成長變遷過程中一次次河流改道、一次次洪水泛濫的“歷史腳印”。

古河流的“腳印”

古波痕——遠古河水奔騰而過的“歷史足跡”

關於古河流的最直觀證據,應該算是保存在岩石層面上的古波痕了。剛看到它們時,你會以為這裡的水剛剛退去,但傾斜的岩層面和堅硬的手感卻不容置疑地告訴你,這是古河流的傑作:動盪的水流在泥沙鬆軟的河床上形成起伏的波痕,一次突如其來的大洪水將上游泥沙裹攜而至,迅速覆蓋在這些波痕上,它們的接觸面就保留了原有的起伏形狀。隨著地殼下降,它們在地下高溫高壓環境中經過脫水、壓實等過程,逐漸成為堅硬的岩石。在此後的漫長地質年代裡又經歷了地殼升降、造山運動,及長時間的風化剝蝕作用而終於“重見天日”。在如今的瑪納斯河旁看到一億六千多萬年前的古波痕,就仿佛看到遠古河水奔騰而過的足跡,令人浮想聯翩。

古河流的“腳印”

現代波痕上水波蕩漾

古波痕不僅是古河流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還為地質工作者測算古水流方向、流速等提供重要數據,對恢復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環境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