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盧家少婦

古意·盧家少婦

《古意·盧家少婦》是唐代著名近體詩派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主要敘述一個新婚少婦對遠方丈夫的思念,是一首著名的閨怨詩。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里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這首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艷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的感覺。

簡介

作者】:沈佺期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內容

古意·盧家少婦 古意·盧家少婦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譯文

盧家少婦深居鬱金香料塗抹的閨房;

一對海燕,雙棲在玳瑁裝飾的屋樑。

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

丈夫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訊全部隔斷;

她在京師城南思慮,更覺秋夜漫長。

有誰能了解她,獨自懷思不得相見;

偏偏明月透過紗窗,照著黃色帷帳!

格律

盧家少婦 盧家少婦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 ○ ● ● ● ○ △,● ⊙ ○ ○ ● ●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 ● ○ ● ○ ● ●, ● ○ ○ ● ● ○ △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 ○ ○ ● ○ ○ ● , ○ ● ○ ○ ○ ● △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 ○ ○ ○ ● ⊙ ●, ⊙ ⊙ ○ ● ● ○ △

注釋

1、盧家句: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此句用其意。鬱金:鬱金香,可浸酒塗壁,百合科,舊謂出大秦國,即今小亞細亞。

2、遼陽:指今遼寧遼陽市附近地區,為東北邊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遼寧境內的大凌河。兩《唐書》《奚傳》說奚國國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4、丹鳳城:一說因秦穆公女吹簫,鳳降其城,故名,後便為京城之別稱。按:恐即鳳闕之意。漢建章宮有鳳闕,後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用樂府題目來寫思婦愁怨的七律詩,故蘅塘退士把它編入卷六七言律詩,而不編入卷四七言樂府。詩先寫夫婦雙棲於京都,猶如海燕雙棲玳瑁之梁。然後寫到闊別十載,少婦思夫之苦。一揚一抑,其意自現。在手法上詩人借鐫刻環境,渲染氣氛,以烘托人物心情,達到了增強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雙棲”,烘托少婦獨處;以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遠戍”、“音書斷”之思愁;以“月照流黃”烘托“含愁獨不見”的愁緒。語言構思新巧,讀來清新無限。

賞析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盧家少婦,名莫愁,梁武帝蕭衍詩中的人物,後來用作少婦的代稱。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裝飾品。開頭兩句以重彩濃筆誇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之美:四壁以鬱金香和泥塗飾,頂梁也用玳瑁殼裝點起來,多么芬芳,多么華麗啊!連海燕也飛到樑上來安棲了。“雙棲”兩字,暗用比興。看到樑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這位“莫愁”女也許有所感觸吧?此時,又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秋深了,天涼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御冬的寒衣,有徵夫遊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緊啊!這進一步勾起少婦心中之愁。“寒砧催木葉”,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蕭蕭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止,詩人卻故意主賓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理反響。事實上,正是寒砧聲落葉聲匯集起來在催動著閨中少婦的相思,促使她更覺內心的空虛寂寞,更覺不見所思的愁苦。夫婿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憶,也已整整十年了!

頸聯出句的“白狼河北”正應上聯的遼陽。十年了,夫婿音訊斷絕,他現在處境怎樣?命運是吉是凶?幾時才能歸來?還有無歸來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連懷念都沒有一個準著落。因此,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心境就不單是孤獨、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擔心,在憂慮,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於不敢想像了。上聯的“憶”字,在這裡有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盧家少婦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給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詩人充滿同情的描述,到這結尾兩句則轉為女主人公愁苦已極的獨白,她不勝其愁而遷怒於明月了。詩句構思新巧,比之前人寫望月懷遠的意境大大開拓一步,從而增強了抒情色彩。

評析

這首七律,是借用了樂府古題“獨不見”。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云:“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本詩的主人公是一位長安少婦,她所“思而不得見”的是征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里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

這首詩,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海燕雙棲玳瑁梁”烘托“盧家少婦鬱金堂”的孤獨寂寞,寒砧木葉、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的思念憂愁,尾聯“含愁獨不見”的情語藉助“明月照流黃”的景物渲染,便顯得餘韻無窮。論手法,則有反面的映照(“海燕雙棲”),有正面的襯托(“木葉”、“秋夜長”),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寫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見”的愁腸。詩雖取材於閨閣生活,語言也未脫盡齊梁以來的浮艷習氣,卻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的感覺。

古今點評

1.盧家少婦體格丰神,良稱獨步,惜頷頗偏枯,結非本色。同樂府語也,同一人詩也。然起句千古驪珠,結語幾成蛇足。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2.本以燕之雙棲興少婦獨居,卻以“鬱金堂”、“玳瑁梁”等字攢成異彩,五色並馳,令人目眩,此得齊梁之秘而加神妙者。三四不過敘流年時景,而措語沉著重穩。五六句分寫行者,居者,勻配完足,復以“白狼”、“丹鳳”攢染設色。收拓並一步,正跌進一步。曲折圓轉,如彈丸脫手,遠包齊梁,高振唐音。

(方東樹《昭昧詹言》)

3.沈詩篇題原名《獨不見》,一結翻題取巧,六朝樂府變聲,非律詩正格也。

(胡震亨《唐音癸簽》)

4.雲卿《獨不見》一章,骨高,氣高,色澤情韻俱高,視中唐“鶯啼燕語報新年”詩,味薄語纖,床分上下。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