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將

全村總面積6.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5畝,荒灘荒溝面積2776畝,可開發山場面積4700畝。 全村420戶,1247口人,均為漢族。 17間,250平方米,占地1.77畝。

村落概貌

古將村,流村鎮轄村,位於流村鎮北4公里,花塔和平寺西3公里,牡羊城1.5公里,距昌平城25公里。全村總面積6.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5畝,荒灘荒溝面積2776畝,可開發山場面積4700畝。全村420戶,1247口人,均為漢族。從事農業人口210人,勞動力700人,男性780人,女性467人。姓氏以姚、谷、黃、王為主。

歷史沿革

成村於元朝末年,由山西洪洞縣移民而來,孔、孟二家。村名三碾義合莊,後來改為古將(匠)村。解放後建鄉為黑寨鄉,後並為牡羊城鄉,1957年興修水利合併流村鄉,至今歸流村鎮未變。

自然環境

村坐落在震旦紀灰岩地層之上,山尖岫峰,絕對高差較大,一年四季多風,夏季有冰雹,但已被人為控制了,因此2001年北京昌平影響天氣辦公室在此建設了防雹站,既防雹又增雨。多數土地屬於第四紀沉積沙土層,肥沃耕地頗少。地表淺水較少,深水很旺。地質土壤適宜栽種果、桃、杏、柿等樹木。
古將民俗村屬半山區,北依燕山山脈,地處上風上水,青山環繞,林木覆蓋率50%以上,自然生態完美,野生動物繁多,空氣品質一級。

文物古蹟

村中有一間古廟,坐北朝南,建在石頭台上,廟中從東至西有一隔牆,南、北各半間,牆上均為畫像。南面正位是關羽、兩邊二郎雷公、土地、五帝;北面正位南海大士,兩邊有托塔李天王等。每逢節日香火頗多。如有村民故去,家屬立即去報廟,過兩、三天晚上,家屬及親朋好友到廟中送路。此廟在文革時已被拆除。

經濟發展

近年來,村依託牡羊溝自然風景區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大力發展民俗旅遊休閒、觀光採摘等產業。近幾年,發展民俗旅遊接待10餘戶。2004年規模宏大的大漠奇石館在村南落成,館內收藏奇石數以萬計,以內蒙大漠石、戈壁石、風凌石為主,是當今國內收藏大漠石最多奇石館之一,石種有瑪瑙、紅碧玉、黃碧玉、綠碧玉及骨石、玉髓、水晶。中國著名書法家楊再春經常做客大漠奇石館,館內懸掛楊再春真品書畫十餘副。此館成為村旅遊業龍頭企業。

村政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中,於2006年建成全新村民委員會辦公室 17間,250平方米,占地1.77畝。內設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村主街道為區級公路,西邊有排水溝,路東有紅磚壘成的花牆1000米,栽有各種樹木花草,常年有專人清掃街道,管理花木;村西街從南至北、北街從東至西於2005年鋪設水泥板路1500米;北山綠化主要是側柏,現已成林500畝。村東、西、南面有富士蘋果、九寶桃、柿、杏、核桃、棗園400畝;為發展果業,從王家園水庫將水引至北山上;2007年國家投資在村南大地鋪設水管700餘畝;村已實現無線廣播,各街道安裝路燈120盞,2007年將實現有線電視入戶率90%;村裡有健身園1000平方米,健身器材20件;古老而傳統的文化在古將村源遠流長,解放前曾有柳子、帆、評劇、京劇、秧歌、霸王鞭。文革後只有秧評劇、秧歌流傳至今;村里已進行水改,有400米深的電井3眼,24小時向村民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承認礦泉水標準。

交通

乘車路線:德勝門乘345到昌平北站轉11路公車可直達該村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