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猴

叢猴

叢猴科Galagidae的分布限於非洲大陸,分布雖然比懶猴科略狹窄,但是適應的棲息環境更加多樣化。叢猴又稱嬰猴,兩個名字均來自英文Bushbaby,即叢林嬰兒之意,因在夜間發出嬰兒啼哭般的叫聲而得名,叢猴還有一個另外一個名字,即叢猴均為雜食性,但有些種類以昆蟲為主食,而有些則以果實為主食。

基本信息

簡介

叢猴的生活環境比較多樣,從茂密的熱帶森林到比較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均能見到。叢猴科成員之間的體型差異也較大,

叢猴叢猴
其中體型最大的粗尾叢猴Galagocrassicaudatus體重可達1~2公斤,而最小的倭叢猴Galagodemidovii體重只有60克,和倭狐猴、倭絨同為靈長目中體型最小的成員。叢猴科的成員行動非常敏捷,且跳躍能力極強,其中針爪叢猴Euoticuselegantulus雖然體長近20厘米,尾長30厘米,但竟可以跳出5.5米之遠。原始靈長類,吻長、兩眼側向似狐,尾有環節,又名節尾狐猴。多5—20成群,棲多石少樹的乾燥地區,各有自己的領域。善跳躍攀爬,主食昆蟲、水果。3歲性成熟,孕期約4個半月,多為雙仔。壽命約18年。主要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南部,它們體型如貓,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期最短的一種,每年僅兩周,一隻雌猴接受雄猴的時間不足一天。環尾狐猴不僅像貓,而且還會發出貓一樣的叫聲,它們用四肢走路,成群活動,大部分時間在地面上,喜打逗嬉戲。它們身上有三外臭腺,以分泌物作為路標和領地的記號,還可用作攻擊的武器。環尾狐猴的媽媽們愛帶自己的孩子們成群地在林中休息盡享天倫之樂。你知道嗎?環尾狐猴是唯一主要在白天活動的狐猴。但是它們目前也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了。

分布

叢猴叢猴
靈長目原猴亞目嬰猴科唯一的屬。因大多數體型很小而得名。模式種體長僅11.5~17米。其他種類體長不超過38厘米,尾長15~47.5厘米,體重80~1240克;外貌似松鼠;眼大;耳大,為膜質、活動時直立,休息時能像扇子一樣摺疊倒伏;被毛細軟而密,無光澤,灰棕至褐色,腹面略淺淡;腿比臂大,足很長,指、趾的末端有大軟墊,適於在表面光滑的物體上爬行,具扁的指、趾甲;頸部非常靈活,能向後迴轉180°;胸腹部各有1對乳頭。共6種分布於非洲南部。生活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和灌叢草地中。樹棲、夜間活動。行動敏捷,善於跳躍,一躍可達3~5米。白天在樹枝或樹洞中休息,有時亦住在廢棄的鳥巢中。集小群取食植物及其花果、種子、昆蟲(特別喜食蝗蟲)、蝸牛、樹蛙等,較大型種類也吃蜥蜴和鳥蛋,甚至能捕捉飛鳥鼠類。沒有固定繁殖季節,但多在4~10月間產仔,每胎產1~2仔,孕期約110~120天。粗尾嬰猴為本屬中體型最大者,分布於安哥拉;倭嬰猴為體型最小者,分布於中非;嬰猴分布於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針爪嬰猴分布於剛果與克羅斯河之間的森林;東非針爪嬰猴分布於中非、薩伊;黑尾嬰猴分布於喀麥隆。嬰猴在形態上與懶猴有某些共同之處,曾被列入懶猴科

生活習性

叢猴叢猴
生活習性:頭上長毛及鬍鬚為黑色,具毛茸茸的長尾,尾不具纏繞性。出沒於潮濕的熱帶雨林,樹棲,群居,通常30隻左右結對生活在小溪或河邊。以水果為主食。環尾狐猴(學名Lemurcatta),又叫節尾狐猴。是狐猴科以下狐猴屬的唯一一個種。分布於南馬達加斯加,生活於乾旱多岩石地區。白天活動,喜歡在地面上。好鬥,常常為了領地而爭鬥。主要吃素,但是有時也吃昆蟲、鳥蛋甚至幼鳥。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經常爭鬥。懷孕5個月,每胎2—3仔,2歲性成熟。壽命18—20年。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特點

叢猴叢猴
科學家認為,黑猩猩的先輩與原始人類是由共同的祖先在700萬年前通過不同的方式進化而成,黑猩猩不僅會用石制工具砸食堅果,還懂得使用木棍捕捉白蟻。而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科學家吉爾·普呂茨和帕科·貝爾托拉尼通過觀察發現,非洲塞內加爾的雌性黑猩猩還懂得使用樹枝制矛,捕獵洞穴中的叢猴。最初他們看見青年雌性黑猩猩使用矛捕食一隻叢猴時,還認為僅僅是一次偶然。然而,在19天裡他們接連看到同樣的一幕:雌性黑猩猩將自己製作的矛插入叢猴休息的樹洞,把叢猴拉出,接著飽餐一頓。科學家認為,黑猩猩製作矛時經過了周密的思考。雌性黑猩猩通常先選擇一根樹枝,剝去樹杈和樹葉,把樹枝修成穩固形狀,在一端咀嚼出尖頭。這樣一來,樹矛就成形了。工具作好後,黑猩猩便開始向可能藏有叢猴的樹洞插矛。這是一種複雜的工具製作和使用過程。普呂茨說,雄性黑猩猩從不使用矛。這是因為雄性個體體型大,力量也更大,捕獵食物更加容易。而雌性個體不具備這些優勢,所以不得不另闢蹊徑。普呂茨推測說,人類社會中或許也是女性首先發明捕獵工具。

外形特徵

叢猴叢猴

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

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
叢猴叢猴
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捲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隻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鬍鬚。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繁殖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樹科的頭骨特徵與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靈長類化石發現於北美和歐洲、亞洲的古新世至漸新世地層中,在非洲和歐洲發現於中新世,

叢猴叢猴
而在南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則發現於更新世。靈長類的進化已有6000萬年曆史,從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靈長類化石屬原猴類,其中60多屬現已絕滅。現在美洲已沒有原猴類,只是在亞非大陸、馬達加斯加島和印度洋一些島嶼上,還生存著少數與5000萬年前的原猴類極為相似的種類。猿猴類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5000萬年以前,大約在1500~2000萬年以前,猿類的祖先就已遍布歐、亞、非三大洲,但現今卻僅殘存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黑尾叢猴寶寶成都降生:2002年07月22日,從成都野生世界傳來喜訊,兩隻“猴中精靈”黑尾叢猴分別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寶寶。據悉,黑尾叢猴在我國繁殖成功還屬首例。昨日下午,在成都野生世界我們看見了2個“寶寶”。小傢伙約有10厘米長,重約200克,全身無毛,身上雖然是黑色的,可是四肢通紅,兩隻手臂只有人的小手指粗細。它們緊閉眼睛,一動不動地掛在媽媽身上。雖然剛剛出生,可是它們的力氣卻不小,不管媽媽怎樣活動,它們始終紋絲不動。媽媽們“護子心切”,用身子擋住小猴,衝著我們呲牙咧嘴。據飼養員介紹,成都野生世界一共有8隻可愛的黑尾叢猴,這些來自亞馬遜河流域南部的小猴子是花40萬元買回來的。它們全身金黃,梳著濃黑的“小分頭”,留著“絡腮鬍”,一副神氣活現的樣子,很討人喜愛。由於黑尾叢猴的繁殖率極低,此前在中國還沒有繁殖成功的先例。

相關新聞

黑尾叢猴黑掌蜘蛛猴“進駐”淹城野生動物世界:在前不久陸續“進駐”淹城野生動物世界的多種野生動物中,有兩種是國內其它野生動物園裡沒有的野生動物品種——黑尾叢猴和黑掌蜘蛛猴。據淹城野生動物世界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常州及周邊城市的遊客在淹城野生動物世界能看到在其它動物園看不到的珍稀野生動物,他們特地通過國家有

叢猴叢猴
關部門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奇特”的動物品種。這次“進駐”的黑尾叢猴和黑掌蜘蛛猴就是其中兩種。據介紹,產地為蘇丹南部至非洲東南部的黑尾叢猴,棲息於熱帶森林,大部分時間在樹上生活,很少下地,善於跳躍,能從一根樹枝跳到很遠的另一根樹枝上去。它長著滿臉濃密的“大鬍子”,往那靜靜一坐,活像個正在沉思的“哲學家”。它的食性較廣,以果實種子昆蟲等為食。黑掌蜘蛛猴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熱帶雨林里,它們的軀體、四肢和尾部都很細長,在樹上活動時,遠遠望去,活像一隻帶毛的巨蜘蛛,所以取名蜘蛛猴。它們依靠細長而靈活的四肢以及富有纏繞性的長尾巴,能夠迅速地在雨林中遠距離地跳躍,一躍可以越過10多米的距離。因此,它們的四肢就是“四隻手”,它們的尾巴就是“第五隻手”。它們主食水果、種子、樹芽、昆蟲、蜘蛛等。淹城野生動物世界是江蘇省唯一的野生動物園區,將飼養200多個品種、近萬隻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特色的野生動物園。黑猩猩造矛巧獵叢猴:黑猩猩作為人類近親,是動物界中少見的工具使用高手。它們不僅會用石制工具砸食堅果,還懂得使用木棍捕捉白蟻。而今,美國科學家觀察發現,非洲雌性黑猩猩還懂得使用樹枝制矛,捕獵洞穴中叢猴。科學家的這一發現22日刊登在國際著名生物學刊物《現代生物學》上。獵猴:與人類的先輩類似在塞內加爾的熱帶大草原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科學家普呂茨和貝爾托拉尼觀察黑猩猩已有很長一段時間。

貝爾托拉尼最初看見青年雌性黑猩猩使用矛捕食一隻叢猴時,普呂茨還認為,這僅僅是一次偶然。然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雌性黑猩猩卻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獵人”角色。普呂茨說:“我19天裡接連看到同樣一幕,它幾乎都在白天發生。”叢猴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靈長類動物,白天多在樹洞中休息。貝爾托拉尼看見,雌性黑猩猩將自己製作的矛插入

叢猴叢猴
叢猴休息的樹洞,把叢猴拉出,接著飽餐一頓。“這種行為和可能生活在600萬年前原始人的行為類似,而這些原始人基本上可以說是人類的先輩,”普呂茨說。制矛:製作時有周密的思考。科學家認為,黑猩猩製作矛時經過了周密的思考。雌性黑猩猩通常先選擇一根樹枝,剝去樹杈和樹葉,把樹枝修成穩固形狀,在一端咀嚼出尖頭。這樣一來,樹矛變成形了。工具作好後,黑猩猩便開始向可能藏有叢猴的樹洞插矛。儘管科學家已經知道黑猩猩懂得使用石制工具等,但這樣複雜的工具製作工藝他們也還是首次看見。普呂茨和貝爾托拉尼說,黑猩猩採用矛獵猴是出於生活需要。在塞內加爾熱帶大草原炎熱的季節里,黑猩猩需要從樹枝下到地面蒐集食物,再回到乾燥的洞穴休憩。普呂茨說:“這(造矛獵猴)是它們為適應嚴酷的生存環境發明的新型捕獵方法。”不過,這種捕食手段並不高效。普呂茨和貝爾托拉尼僅看見過一隻雌性黑猩猩成功得手。普呂茨貝爾托拉尼認為,對人類的警惕心理是他們觀察下黑猩猩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普呂茨說:“我敢打賭,雌性黑猩猩獵猴的實際次數比我們觀察到的要多得多。”普呂茨說,雄性黑猩猩從不使用矛。她認為,這是因為雄性個體體型大,力量也更大,捕獵食物更加容易。而雌性個體不具備這些優勢。啟示:女性首先發明捕獵工具?從遺傳基因上講,黑猩猩與人類最為接近。它們體內98%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人類相同。科學家認為,黑猩猩的先輩與原始人類是由共同的祖先在700萬年前通過不同的方式進化而成。普呂茨說,當黑猩猩群體共同覓食時,雌性黑猩猩採用矛獵猴這種與雄性黑猩猩不同的獵食手法,可以獲得更大競爭力。據此,普呂茨推測說,人類社會中或許也是女性首先發明捕獵工具。“觀察發現,利用工具捕獵的個體包括雌性和未成年黑猩猩。這一事實表明,我們研究人類類似活動的演化過程時,應該重新審視傳統解釋,”普呂茨在論文結尾部分說,“塞內加爾黑猩猩製作工具捕捉獵物的多重步驟涉及到預先計畫與複雜智慧型,這幾乎代表了早期人類的活動形式。”

相關條目:白尾牛羚汗血寶馬角馬太陽鳥大耳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