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婦女綜合症

受虐婦女綜合症原來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名詞。在北美成為一個法律概念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在法律上被用來指長期受丈夫或男友暴力虐待的婦女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受虐婦女綜合症是由暴力周期(Cycle Of Violence)和後天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二個概念組成的。這個概念最早由研究家庭暴力的先驅、美國臨床法醫心理學家雷諾爾.沃柯(Lenore Walker)博士提出的。

暴力周期

第一周期

暴力周期指的是婚姻或同居關係中暴力的周期性變化。它分為氣氛日趨緊張(Tension Building Phase)、惡性暴力(Acute Battering Incident)和柔情與充滿悔恨的愛三個周期(Kindness and Contrite Loving Behavior)。第一周期持續的時間較長,伴有經常性的輕微的暴力。施暴丈夫不斷沖受害人表現出莫名的敵意和憤怒。受虐妻子為了避免挨打,拚命設法迎合他的意思,滿足他的任何不合理要求,逆來順受。這種緊張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二周期。

第二周期

在第二周期中,夫妻之間嚴重暴力頗頗發生。施暴丈夫的脾氣完全失控,動輒將妻子往死里打。研究發現,這一周期暴力的嚴重程度和失控的性質與第一周期的暴力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周期嚴重暴力的發生與受虐妻子的行為根本沒有關係,而只是與暴虐丈夫自己的心境和他在外面碰到的不順心的事情有關。有的時候,當受虐妻子意識到第二周期的暴力不可避免地要爆發時,她甚至會有意識地提前“引爆”,以便趕緊過這一關而進入第三周期

第三周期

在第三周期,夫妻之間重歸於好,可謂雨過天晴,溫馨甜蜜。施暴丈夫真心地懺悔自己的暴力行為,甚至給受虐妻子買來鮮花或貴重禮品,或帶她去飯店吃飯等等,以求得原諒。他真誠地保證永遠不會再傷害她。受虐的妻子願意相信他,相信這一周期丈夫所表現的是真正的他,是自己當初嫁的人。雖然妻子知道第三周期的好日子很快會被第一周期取代,但是這一周期施暴丈夫表現出的愛和溫柔,使妻子有了留下來繼續與他共同生活的理由。另外,大多數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妻子都對婚姻抱有傳統的觀念:即愛情和婚姻要從一而終。他們往往情願留在這種時好時壞的充滿暴力的婚姻關係中,無望地企圖幫助暴虐的丈夫改掉“壞毛病”。於是,家庭暴力也就周而復始地周期下去,使受虐婦女長期過著提心弔膽,擔驚受怕的日子。

後天無助感

後天無助感是沃柯博士為了解釋受虐婦女不能主動終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後天無助感這一詞最初來源於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格文(Martin Seligman)在60年代的一次試驗。沙利格文將幾條狗放在一隻鐵籠子裡,每天不定時地電擊鐵籠子的各個部位。開始,狗們在籠子裡不斷左右跳躍,試圖躲避電擊,但它們很快便發現無處可躲。狗們於是停止了積極的躲避行為,而改為採取儘量減少痛苦的方式(如受到電擊時,就臉朝下趴在鐵籠子裡一動不動,以儘量減少痛苦)。狗們似乎明白了,與其無望地躲避,不如靜靜地忍受。沃柯博士認為,受虐婦女對家庭暴力的反應,與狗們在鐵籠子裡受到電擊後處於無處可躲的狀態中的反應是相似的。受虐婦女長期遭受暴力後,在心理上就會處於癱瘓狀態,她們從無數次的挨打中“認識”到,她們無力阻止丈夫或男友對她們實施的暴力。每一次來自丈夫或同居男友的暴力,都使她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無助。久而久之,她們在這種心理狀態下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順從,也越來越無助了。大多數關於受虐婦女綜合症的專家證據,都著重描述和解釋受虐婦女的這種無助感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