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斌老病癒遣悶

百疴從中來,悟罷本誰病。 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 一揮四百病,智刃有餘地。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又答斌老病癒遣悶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其一

百疴從中來,悟罷本誰病。

西風將小雨,涼入居士徑。

苦竹繞蓮塘,自悅魚鳥性。

紅妝倚翠蓋,不點禪心靜。

其二

風生高竹涼,雨送新荷氣。

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

一揮四百病,智刃有餘地。

病來每厭客,今乃思客至。

作品賞析

這兩首詩是黃庭堅在戎州(今四川宜賓市)以佛學觀點答黃斌老病癒遣悶而作。佛學從東漢傳入中國,經過長久的吸收融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禪宗,一般文人學士都喜歡學點佛學,並與和尚打交道,韓愈與大顛、蘇軾與佛印是最著名的例子。黃庭堅生長於江西分寧,正是楊歧、黃龍兩派佛學盛行之地,他也不例外受到了些影響。在詩歌創作上黃庭堅喜歡在佛經、語錄、小說等雜書里找典故,以它們作材料入詩,有時也以他們的觀點解釋事物,這首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百病從中來,悟罷本誰病”,按照佛學的“萬法唯心”、“境由心生”的觀點,人的得病首先是由心得病而產生的,心在人體的“正中”,故百病從中而來。如果參透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治病該先治心。“西風將小雨,涼入居士徑”,既有佛學上的大徹大悟,再加上一陣西風帶著小雨,使居士的周圍更加清涼。心病好了,身病也會慢慢好起來。“苦竹曉蓮塘”,蓮是荷花,是佛教崇敬的一種花,按《大日經疏》卷十五所說,它是一種吉祥清淨,能愉悅眾心的象徵,因此黃庭堅緊接說“自悅魚鳥性”,這是從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後禪院》)那裡學來的。“紅妝倚翠蓋,不點禪心淨”,用的是維摩詰問疾、天女散花的故事。黃庭堅在病時常以維摩詰自居,如他在《病起荊江亭即事》組詩中自稱是“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維摩老子五十七,大聖天子初立年”。這首詩也是詠病,用維摩問疾的故事是非常自然的。維摩即維摩詰,乃在家居士,其神通道力遠勝於諸菩薩,佛遣其大弟子及彌勒佛等前往問其疾病,他都辭避而不敢去。舍利佛是佛弟子中最有智慧的人,毅然前往,維摩詰與他智辯,甚至故意違背戒律,將香花灑在自己身上,使其有染,用神力也不能去除。(見《說無垢稱經》卷四)黃庭堅以這個故事說明自己學佛有得,雖有紅妝之艷,緊倚翠蓋,也不能使自己的禪心受到點染,因而大徹大悟,戰勝了疾病:這首詩雖用了佛學典故,但由於黃庭堅善於鍛句,善於“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用了非常形象的“西風”、“小雨”、“苦竹”、“蓮塘”、“紅妝”、“翠蓋”等最常見的辭彙去烘托,因而融深奧晦澀的禪理於淺顯易明的境界之中,絲毫不顯得艱深難懂,這顯示出黃庭堅藝術手法的高超。

下面一首是敘述病好了的心情,在病好之後,心情上得到解脫、安慰。魏了翁《鶴山文鈔》卷十六《黃太史文集序》說:“山谷以花竹和氣,驗人安樂。”這兩句話如同是針對這首詩說的一樣。它以“風生高竹涼,雨送新荷氣”引入,顯示出病後新愈的清爽。病好了,心情寬和了,周圍的竹子、荷花都特別親切近人。“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是從陶淵明詩“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化出,不過黃庭堅更加之以禪學的見解。以為眾生皆有佛性,因此魚也能悟世網,鳥語也入了禪味。第五、六兩句他更加深一層發揮佛學見解,認為學佛之後,人能得到更深邃的智慧,所有病害,都能消除。按《維摩詰所說經》:“是身為災,百一病惱。”註解里說:“一大增損,則百一病生,四大增損,則四百四病,同時俱作。”(《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第二》卷上)“四大”,照佛家的解釋是地、水、火、風,人的身體均由這四部分組成,因此人的身體無常,受苦,只有大悟大解脫之後才能把“四百四病”揮斥而去,才能恢復健康。最後兩句“病來每厭客,今乃思客至”,這是用對比的手法描寫病中與病癒的兩種不同心情,病中心情是煩躁的,怕客人來,不想與客人打交道,可是病好了,煩惱解除了,心情舒暢,花木扶疏,佳客來時就感到高興,一切都以樂觀態度去欣賞,鳥飛魚躍,都會生意盎然。全詩雖塞進了些佛教的東西,但稍加途釋,就易懂、易欣賞,所以錢鍾書評為“以生見巧”(《談藝錄》第287頁),在技巧上是可供讀者借鑑的。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間(1064—1067)進士。宋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因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