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五月之夜

空中,尾隨著夜鶯那婉轉的歌, 俄羅斯的5月之夜,春意盎然,詩情洋溢。 空中,尾隨夜鶯婉轉的歌聲,

又一個五月之夜

又一個五月之夜 (俄)費特
多美的夜色!溫馨籠罩了一切!
午夜的時分親愛的家鄉啊,謝謝!
掙脫冰封疆界,飛離風雪之國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純潔!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顆,
重新又溫暖柔和地注視著心靈。
空中,尾隨著夜鶯那婉轉的歌,
到處傳播著焦灼,洋溢著愛情。
白樺期待著,那半透風的葉子,
靦腆的招手,撫慰人們的目光,
白樺顫動著,像新娘面臨婚禮,
既欣喜又羞於穿戴自己的盛裝。
啊,夜色,你無形的容顏柔和,
無論什麼時節也不會使我厭倦!
情不自禁吟唱著最新譜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來到你的身邊。

作者簡介

費特・阿法納西・阿法納西耶維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
詩人。父姓憲欣。出生於奧廖爾省的一個地主家庭,幼年時在德國人辦的寄宿學校學習。1838年至1844年就讀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1845年至1858年在軍隊服役,從60年代開始經營農莊。1840年費特的第一本詩集《抒情詩的萬神殿》出版,詩中有著俄羅斯古典浪漫主義風格和明顯的拜倫痕跡。第二本詩集(1850年)中有許多優秀詩篇,如《我來向你致意》,《黎明前你不要叫醒他》,《你美麗的花環清新而芬芳》,《黛安娜》,《當我的幻想回到遙遠的往昔》,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音樂性徵服了當時文壇許多名家。50年代後期,費特曾一度與《現代人》旗下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岡察洛夫、鮑特金、德魯日寧等接近,先後有兩本新詩集問世(1856、1860)。到60年代初,他的創作激情衰退,專事農莊經營,而進入晚年又重新執筆,著有四卷本詩集《黃昏之火》(1883-1891)。

賞析

5月之夜的清新氣息,人們都呼吸過;夜鶯委婉的歌聲,很多人都聽到過;滿天繁星,剛剛鑽出嫩葉的白樺樹,很多人都看見過。可是有幾個人能像費特那樣,把眼中之景,化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為筆下之景呢?而費特卻善於把細微的觀察,心中的才情凝聚於筆端,寫成詩篇,喚起他人的共鳴,道人人心中所有,寫人人口中所無,這就是詩人費特的過人之處。
詩人費特對自然界的微妙變化感覺特別敏銳,他的視力、聽覺、嗅覺,超乎尋常地機敏。空氣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鶯鳴叫聲的婉轉,白樺的顫抖,透明的毛茸茸樹葉,一一被他寫入詩篇。
托爾斯泰引用的兩行詩句固然美妙,而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5月的白樺,把它比喻為“婚禮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於穿戴她的盛裝”,描寫得惟妙惟肖,詩句同樣精彩,在俄羅斯抒情詩中前所未見!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詩人創造力的體現。
詩人費特愛讀托爾斯泰的小說,小說家托爾斯泰欣賞費特的詩作,兩個人成了文壇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誼,往來書信不斷。1867年6月28日,托爾斯泰寄給費特的信中有這樣的文字:
“親愛的朋友阿方納西・阿方納西耶維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給您寫信,那么,您每天都會收到我的兩封信,想說的話總也說不完……我們彼此友愛,正如您所言,我們都一樣用心靈的智慧進行思考……詩歌的力量就包含在愛心之中――這種力量的趨向取決於性格。沒有愛的力量就沒有詩……我對您依然滿懷期待,像期待一個二十歲的年輕詩人一樣,我不相信您會衰老。比您更朝氣蓬勃、更強健有力的詩人我還從未見過。您的詩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給人們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著力量。”
十幾年以後,1870年5月,費特把他剛剛寫完的另一首關於5月的詩寄給托爾斯泰,作家讀了朋友的新作,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在給朋友的覆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親愛的朋友阿方納西・阿方納西耶維奇……我收到了您的來信,拆開信,先讀了你的詩,我的鼻子發酸,跑到妻子那裡,想讀給她聽,可是感動的熱淚使我讀不成句。這首詩屬於那種為數不多、一個詞也不能增刪改動的傑作;詩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這首詩寫得實在出色,因此我覺得,它並非偶然所得,而是長期被阻攔的水流,突破水壩的一次迸發……我希望您只朝拜繆斯。您詢問我對這首詩的看法,您肯定會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並為此感到幸福:您意識到這首詩是美妙的,並且意識到這首詩是從您的心裡脫化出來的,因此,這首詩就是您的化身。”
應該說,這就使列夫・托爾斯泰的最精彩的“詩論”!
這首讓托爾斯泰感動落淚的抒情詩,題目是《五月之夜》:
最後消失的一團烏雲,
飛過我們頭頂。
一片輕柔透明的雲絮
倚近彎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額佩戴星星。
溫柔之夜,你曾允諾――
勞碌孕育歡情。
歡情何在?如同雲煙,
不在凡塵俗境。
隨它飛吧!御虛凌空――
我們飛向永恆!
費特這首描寫5月之夜的抒情詩,依然純淨透明,詩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烏雲,有逐漸消融的雲絮,有明亮的彎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見的景象。為什麼托爾斯泰讀了這首詩,竟然會感動得潸然淚下呢?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與上一首詩《又一個五月之夜》比較,兩首詩的情調顯然不同,前一首詩的基調是寧靜、欣慰、滿足,而後面一首詩的基調則是寧靜、振作、追求。前一首詩內涵較為單純,後一首詩的內涵則比較深沉、複雜。如果說前一首詩像音調悠揚的小夜曲,那么,後一首詩則像喜憂參半、具有復調結構的奏鳴曲。
《又一個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詩,而《五月之夜》是在寫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經允諾,“勞碌孕育歡情”,就是說,人世間的忙碌能夠換來幸福。但是,體現幸福的歡情在哪裡呢?歡情猶如空中飄渺的雲煙,轉瞬即逝。人世間物慾橫流,嘈雜喧囂,無處尋覓歡情與幸福。因此,詩人幻想跟隨5月之夜的流雲一起飛行,因為他知道:只有超脫物質世界,才能進入精神的永恆。而這,不正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的追求嗎?
俄羅斯的5月之夜,春意盎然,詩情洋溢。5月之夜,聯結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1857年,《俄羅斯導報》發表了詩人費特(1820―1892)的抒情詩《又一個五月之夜》,主持雜誌評論欄的鮑特金把這首詩的手稿寄給了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對費特的詩極為讚賞,他在給鮑特金的回信中寫道:“費特的詩美極了……像這樣的詩句:‘空中,尾隨夜鶯婉轉的歌聲,到處傳播著焦灼,洋溢著愛情。’簡直達到了美的極致!這位心地善良的胖軍官,哪兒來的這種美妙的抒情勇氣和卓越詩人的才情呢?”
阿方納西・阿方納西耶維奇・費特――是俄羅斯純藝術派的代表性詩人,他曾經多年在軍隊服役,滿面絡腮鬍須,身體肥胖,看外表根本不像個風度瀟灑的詩人,所以托爾斯泰開玩笑稱他為“胖軍官”。別看費特其貌不揚,他卻有與眾不同的追求。以涅克拉索夫為代表的公民詩人,關注社會題材,提倡“要做詩人,先做公民”。費特不同意他們的主張,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宗旨就是追求美。詩人傾向於表現內心的感受。人與自然,愛情,友情,是他反覆吟詠的主題。
對於費特的詩歌創作,歷來褒貶不一,毀譽參半。有些人抨擊他題材狹窄,逃避社會鬥爭;有些人則推崇他詩思機敏,善於把握自然界的瞬間變化,擅長捕捉情感的微妙起伏,不愧是俄羅斯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象徵派詩人,更把詩人費特視為楷模與先驅。不過,爭論歸爭論,最有說服力的辦法還是閱讀作品。現在,我們就來欣賞深受託爾斯泰讚美的詩篇《又一個五月之夜》:
多美的夜色!溫馨籠罩了一切!
午夜時分親愛的家鄉,謝謝!
掙脫冰封疆界,飛離風雪之國,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純潔!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顆,
重新又溫柔祥和地注視心靈,
空中,尾隨夜鶯婉轉的歌聲,
到處傳播著焦灼,洋溢著愛情。
白樺期待著。那半透明的葉子,
靦腆地招手,撫慰人的目光。
白樺顫動著,像婚禮中的新娘,
既欣喜又羞於穿戴她的盛裝。
啊,夜色,你溫柔無形的容顏,
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讓我厭倦!
我情不自禁唱著最新的歌曲,
又一次信步來到了你的身邊。
5月之夜的清新氣息,人們都呼吸過;夜鶯委婉的歌聲,很多人都聽到過;滿天繁星,剛剛鑽出嫩葉的白樺樹,很多人都看見過。可是有幾個人能像費特那樣,把眼中之景,化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為筆下之景呢?而費特卻善於把細微的觀察,心中的才情凝聚於筆端,寫成詩篇,喚起他人的共鳴,道人人心中所有,寫人人口中所無,這就是詩人費特的過人之處。
詩人費特對自然界的微妙變化感覺特別敏銳,他的視力、聽覺、嗅覺,超乎尋常地機敏。空氣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鶯鳴叫聲的婉轉,白樺的顫抖,透明的毛茸茸樹葉,一一被他寫入詩篇。托爾斯泰引用的兩行詩句固然美妙,而以擬人化的手法描寫5月的白樺,把它比喻為“婚禮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於穿戴她的盛裝”,描寫得惟妙惟肖,詩句同樣精彩,在俄羅斯抒情詩中前所未見!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詩人創造力的體現。
詩人費特愛讀托爾斯泰的小說,小說家托爾斯泰欣賞費特的詩作,兩個人成了文壇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誼,往來書信不斷。1867年6月28日,托爾斯泰寄給費特的信中有這樣的文字:
“親愛的朋友阿方納西・阿方納西耶維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給您寫信,那么,您每天都會收到我的兩封信,想說的話總也說不完……我們彼此友愛,正如您所言,我們都一樣用心靈的智慧進行思考……詩歌的力量就包含在愛心之中――這種力量的趨向取決於性格。沒有愛的力量就沒有詩……我對您依然滿懷期待,像期待一個二十歲的年輕詩人一樣,我不相信您會衰老。比您更朝氣蓬勃、更強健有力的詩人我還從未見過。您的詩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給人們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著力量。”
十幾年以後,1870年5月,費特把他剛剛寫完的另一首關於5月的詩寄給托爾斯泰,作家讀了朋友的新作,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在給朋友的覆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親愛的朋友阿方納西・阿方納西耶維奇……我收到了您的來信,拆開信,先讀了你的詩,我的鼻子發酸,跑到妻子那裡,想讀給她聽,可是感動的熱淚使我讀不成句。這首詩屬於那種為數不多、一個詞也不能增刪改動的傑作;詩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這首詩寫得實在出色,因此我覺得,它並非偶然所得,而是長期被阻攔的水流,突破水壩的一次迸發……我希望您只朝拜繆斯。您詢問我對這首詩的看法,您肯定會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並為此感到幸福:您意識到這首詩是美妙的,並且意識到這首詩是從您的心裡脫化出來的,因此,這首詩就是您的化身。”
這首讓托爾斯泰感動落淚的抒情詩,題目是《五月之夜》,讓我們一起閱讀詩的譯文:
最後消失的一團烏雲,
飛過我們頭頂。
一片輕柔透明的雲絮
倚近彎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額佩戴星星。
溫柔之夜,你曾允諾――
勞碌孕育歡情。
歡情何在?如同雲煙,
不在凡塵俗境。
隨它飛吧!御虛凌空――
我們飛向永恆!
費特這首描寫5月之夜的抒情詩,依然純淨透明,詩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烏雲,有逐漸消融的雲絮,有明亮的彎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見的景象。為什麼托爾斯泰讀了這首詩,竟然會感動得潸然淚下呢?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與上一首詩《又一個五月之夜》比較,兩首詩的情調顯然不同,前一首詩的基調是寧靜、喜悅,欣慰、滿足,而後面一首詩的基調則是寧靜、失落、振作、追求。前一首詩內涵較為單純,後一首詩的內涵則比較深沉、複雜。如果說前一首詩像音調悠揚的小夜曲,那么,後一首詩則像喜憂參半、具有復調結構的奏鳴曲。
《又一個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詩,而《五月之夜》是在寫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經允諾,“勞碌孕育歡情”,就是說,人世間的忙碌能夠換來幸福。但是,體現幸福的歡情在哪裡呢?歡情猶如空中飄渺的雲煙,轉瞬即逝。人世間物慾橫流,嘈雜喧囂,無處尋覓歡情與幸福。因此,詩人幻想跟隨5月之夜的流雲一起飛行,因為他知道:只有超脫物質世界,才能進入精神的永恆。
托爾斯泰讀了《又一個五月之夜》,感受到的是審美的愉悅,是“詩歌的力量包含在愛心之中”。他讚賞詩作,給予詩人以善意的調侃,友好的誇獎;而讀了《五月之夜》,他卻鼻子發酸,熱淚盈眶,觸動作家心靈的,我以為,恰恰是這首詩的哲理思索,是精神追求,用托爾斯泰自己的話說,就是“用心靈的智慧進行思考”。
真正的詩人與作家,能夠超脫於物質享受的層面,嚮往心靈的淨化與提升,渴望馳騁想像,進入精神世界的浩瀚天地。對於他們說來,語言文字是思想的載體,方寸雖小,能包容世界,生命有限,人卻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凝聚著真情實感的詩篇,記載著歷史風雲變幻的小說,其持久的藝術生命,正是詩人與作家生命的延續。
托爾斯泰為費特的《五月之夜》落淚,決非偶然,那是作家與詩人兩顆痴迷藝術的心相互碰撞激發出來的淚花,從這個角度著眼,詩人費特這兩首描寫5月之夜的抒情詩,帶給我們的,不止有詩意的馨香,更多了一份哲理探索的雋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