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情緒

厭惡情緒

厭惡情緒,本是人的基本情緒,多指人類對某種食物的反感。厭惡情緒,也指一種恃強凌弱的不良社會現象,比如歧視乞丐、殘疾人,而諂媚富人等,摒棄這種情緒,需要精英的擔當引領,也需要從法治的角度去制約調整。

概念

厭惡情緒厭惡情緒
厭惡(disgust)是一種被研究得很少的情緒,基本上是指嘔吐食物,以食物為厭惡的核心對象,也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

引申開來,人類又有除了食物之外的各種厭惡情緒,比如在經濟學上,有風險厭惡情緒

2016年,在國人眼中奉行“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的韓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對強者恭順、對弱者刁難的社會現象,韓國媒體把這種欺軟怕硬稱為是社會的“厭惡情緒”。韓國專家分析,隨著社會結構固化,人們很難有晉升上層社會的機會,往往選擇歧視比自己更弱的人宣洩受害意識。

原因

厭惡情緒厭惡情緒
在中國社會主流媒體和自媒體中,扶弱救濟、相幫眾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公眾普遍認同關愛弱者,生活態度積極向善。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像韓國媒體報導的那樣,殘疾人乘坐電動輪椅進餐廳吃飯,居然會被拒絕。這說明我們的精神文明構建是有效且有益的。但還是有不少人,從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從各種社會生活明規則、潛規則不自如的輪轉中迷惘困惑,甚至宣稱我們已經進入到“互害型社會”,一度引發甚囂塵上的社會爭論。

韓國的問題出現在待人接物的社會表層,而我們的問題出現在看不見的背後,導火索更多的是追求個人直接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人浮躁、暴戾,情緒燃點過低,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無法放棄對物慾的追求,無法體會對世間萬物的品評與回味。在我們堅定追求生活內容的同時,不知不覺放棄了對生命內涵的解讀。

微信圈裡一度自發流傳著白岩松陳道明的文章,他們的文字往往把外在的平靜與內心的安寧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這確實是解決當下問題的一個著力點。但還有不容置疑的事實,他們是在完成了物質基礎構建後,產生這種發自內心的領悟的。在大道至簡這一點上,他們有很強的說服力;但是在安貧樂道上,卻往往容易讓普通人有無力感。如果疲於奮鬥在還房貸、找工作的弱勢層面,會不會有很多人會發自內心地讚美夕陽、街巷,懷有美好的詩意眺望遠方。

應對

解決這個問題,單靠一時反思、一段文字或者一種情調是遠遠不夠的。人們是在弱肉強食、無法自保的原始狀態中,走入禮讓關愛、相互扶助的文明社會的。如果在現實的重壓下,為得到的比別人更多,而再次陷入到恃強凌弱、宣洩怨懟的精神蒙昧中,那就是人類共同的悲哀。在資本或權益上擁有得越多,越應該深刻領會。只有精英擔當,才能減少弱者負累,從而崇尚人文、摒棄物慾。而切實解決社會矛盾、減少“厭惡情緒”、維護公平正義,就需要建設正常努力進取就能有所獲得的社會機制,用法治思維懲惡揚善,讓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從容調整我們的生活際遇,富有感性地成為我們信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