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臣

原臣

《原臣》是清代初年著名學者黃宗羲的一篇散文,出自《明夷待訪錄》。《明夷待訪錄》成書於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辭說:“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謂“明夷”指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等待後代明君來採納。《明夷待訪錄》文字的特點是,他對於封建的現狀,批判很尖銳,而且是披著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這篇文章論述的就是君臣關係和為臣之道,體現了作者提倡的以天下萬民為念的進步思想。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原才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黃宗羲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有人焉,視於無形,聽於無聲(1),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殺其身(2)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夫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資於(3)事父也;殺其身者,無私之極(4)則也;而猶不足以當(5)之,則臣道(6)如何而後可?曰:緣夫(7)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8)。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9),即君以形聲強我(10),未之敢從也,況於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於其朝(11),未之敢許也,況於殺其身乎?不然(12),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欲,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13)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14),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15)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16)。 世之為臣者,昧(17)於此義,以謂:臣為君所設(18)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後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後牧(19)之;視天下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20)。今以四方之勞擾(21),民生(22)之憔悴,足以危吾君(23)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24);茍(25)無繫於社稷(26)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27),亦以為纖芥之疾(28)也。
夫古之為臣者,於此乎?於彼乎(29)?蓋天下之治亂(30),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31)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於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32),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於臣道,固未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33)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34),足不履地(35),曳木者唯娛笑(36)於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37),而曳木之職荒矣。嗟乎!後世驕君自恣(38),不以天下萬民為事(39),其所求乎草野(40)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41)之人。乃使草野之應於上者(42),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時免於寒餓(43),遂感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於不備(44),躋(45)之仆妾之間,而以為當然。
萬曆初,神宗之待張居正,其禮稍優,此於(46)古之師傅,未能百一,當時論者駭然,居正之受無人臣禮(47)。夫居正之罪(48),正坐(49)不能以師傅自待,聽指使於仆妾(50),而責之反是(51),何也?是則耳目浸淫(52)於流俗之所謂臣者,以為鵠矣,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實同耶!
或曰:臣不與子並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後,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矣。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

作品注釋

(1)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在君主未有顏色動作或言語音聲之前,就已經察覺到他的意圖所好,也就是“察於未言,觀於未形”,語本《禮記·曲禮上》。
(2)殺其身:犧牲自己的性命。
(3)資:憑藉。資於,是用此來……。
(4)極:最高。
(5)當:稱得上。
(6)道:態度,方法。
(7)緣夫:因為。
(8)群工:百官。
(9)非其道:如果不是這種心態。
(10)形:行動。聲:語言。強:強迫。
(11)立身於其朝:猶謂在朝任官。
(12)不然:否則。
(13)宦官、宮妾:指君主的仆臣和妻妾。
(14)君為己死而為己亡:謂君主為一己的私心身死家亡。
(15)私昵:親密。
(16)臣不臣:是不是一個臣子。辨:分別。
(17)昧:闇而不明,不了解。
(18)設:設定。
(19)牧:本指養牛的人,引申為管理。
(20)橐:囊。私物,個人私有之物。囊中的私物,私人的財產。
(21)過用謂之勞:亂、煩謂之擾。勞擾,勞苦擾亂。
(22)民生:人民的生計、生活。
(23)危吾君:危害君主的權位。
(24)術:方法。
(25)茍:如果。
(26)社稷:國家,引申朝廷。
(27)誠臣:忠心的臣子。
(28)纖、芥:微小。纖芥之疾,小小的毛病。
(29)此:指臣以天下萬民為念。彼:指視天下人民為人君之私物。“於此乎?於彼乎?”:是這樣,還是那樣呢?
(30)蓋:其實是。治:安定。亂:紊亂。治亂,猶政治之得失。
(31)乃所以為治:正是讓天下走向安定的局面。
(32)斯民:百姓。水火:疾苦、患難。
(33)曳:牽拉,拖拉。
(34)紼:亂麻,引申大索。
(35)履地:踏緊地面。指曳木的人必須腳踏實地,才能用力;不履地,則無處著力。
(36)娛笑:嬉戲。
(37)從曳木者以為良:“曳木者”指朝中大臣,意思是君主如果失道於前,而為臣的人心存良善,還是可以輔助君主的。

(38)恣:放肆,放縱。指逞私欲,忘公義。
(39)不以天下萬民為事:不把天下百姓的福利當一回事。
(40)草野:未任官的人。
(41)奔走服役:服侍、驅使的人。
(42)草野之應於上者:君主的所好不好,則下面的人無非是對君主盡其所能,投其所好。
(43)寒餓:饑寒受凍。
(44)計:計較。備與不備:周不周到。
(45)躋:登。(46)此於:比起,比較。
(47)無人臣禮:不是一般臣子的禮節。
(48)罪:錯。
(49)坐:犯了……之錯。
(50)聽指使於仆妾:像仆妾一樣聽任指使。
(51)責之反是:評論者反而責備他。
(52)浸淫:漸次而入,謂時日漸久,習而不察

作品譯文

有一種人,在君主還沒有在神色及言語上表示意思的時候,就知道他的心向,用這樣來事奉君主,這樣可是算是臣子嗎?答案是:不可以。那么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事奉君主,這樣可以算是臣子嗎?答案是:不可以。在還沒有在神色和言語上表示意思,就知道其心向,這是用來事奉父母的;為對方犧牲性命,這是沒有私心的最高表現;這樣都還不能算是好臣子,那么為臣的態度應該怎么樣才可以呢?答案是:因為天下的廣大,不是國君一個人所能治理的,因此才把它分給百官管理。因此,我們出來做官,是為天下百姓服務,而不是為君主一人服務;是為萬民蒼生工作,不是為一姓一朝工作。我是為了天下百姓的福利著眼,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是國君以行動語言來強迫我,我也不敢聽從,更何況沒有明確的行動或語言呢?如果不是這樣,就算是在朝廷中做官,我也不願意,更何況為國君犧牲生命呢?如果不是這樣,竟以國君一人一姓的福利著眼,國君一有未經明確表示的喜好嗜欲,我就善加體察,曲意奉承,那不就和宦官仆妾一樣嗎。國君為一己的私心而身死家亡,我也跟著身死家亡,這是感情親密者才能有的行為啊!怎么是臣子該做的呢?這就是真的臣子與不是臣子的分別啊。一般當臣子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臣子是為了君主而設定的;國君把土地分給我,然後讓我治理它;把人民賜給我,然後讓我管理他們;把天下的人民當作國君私人的財產。今天,因為四處勞苦紛亂,人民生活困頓,會危害到君主的權位,才不得不研究統治管理的方法;如果沒有關係到朝廷的存亡,那么四處的勞苦紛亂,人民的生活困頓,雖然是忠心的臣子,也會認為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罷了。古代做臣子的,是以天下萬民為念呢?還是視天下人民為人君之私物呢?其實天下的安定混亂,關鍵不是在於皇室一姓的興亡,而是在於千萬百姓的憂患安樂;所以夏桀、商紂的滅亡,正是讓天下走向安定的局面;秦始皇、元人的興起,正是讓天下走向紊亂的局面;晉、宋、齊、梁的興亡,因為都是一姓一家的篡奪,與天下的興亡並無關聯。做臣子的如果不重視百姓的疾苦,即使能輔佐君王興起,隨著國君犧牲,對於做臣子應有的道理,仍然是背道而馳的。治理天下,就像牽拉大木頭一樣,前面的人出力喊“耶”,後面的人就要跟著出力喊“許”,君主和臣子,就是一起拉木頭的人啊!如果手不拉緊繩索,腳不踏穩地面,在前面帶路的人(指君主)只是在嬉戲,而在後面跟隨的人(指臣子)還認為是對的,那么就會荒廢了牽拉木頭的工作。唉!後世驕傲的君主自我放縱,不把天下萬民的福利當一回事,他們尋求登用未任官的人,只不過是想要個供他驅使的人罷了。而未任官的人幫君主做的事,也不過是一些到處奔走的瑣事;他們一時能夠免於挨餓受凍,於是就感謝君主的知遇之恩,不再計較禮節的周不周到,躋身於妾之輩,而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餘姚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父親黃尊素是東林黨代表人物,被魏忠賢閹黨殺害。黃宗羲到京都訟冤,用鐵錐斃傷仇人。後領導復社成員進行反宦官權貴的鬥爭。明亡,他組織武裝力量在浙東一帶活動,被魯王任為左副都御史。失敗後隱居不仕,潛心著書,成為清朝“三大儒”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