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教育

原始社會的教育在內容和形態上都附著於一般的社會生活,用教育史上慣用的話講就是非形式化的教育。

原始社會教育

正文

遠古的人結群而居,形成原始群。原始群為使青年一代參加集體勞動,培養他們的勞動智慧型和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這樣就產生了原始形態的教育。由原始群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教育隨而向前邁進。原始社會這一歷史時期的教育情況,因缺乏文字記載,考古發掘的資料也很罕見,通常都由現存的具有原始性的民族的教育活動來測知。
教育形式 原始社會初期,兒童由原始群公育。近代人類學學者在中央亞細亞發現處於前氏族社會狀態的人群中,男女結成許多無性別分工的群;在每群之中,又分成獵捕大獸的成年男女群,以及看管獵獲物和設定隱蔽所的老年、兒童群。在後類小群中,由老年人教導兒童參加操作的方法。人類學學者還發現,中亞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狀態的氏族中,男女分工比處於前氏族社會的人群進了一步,反映在教育上即成為: 8歲前的兒童不分性別地生活在一起,由婦女照管; 8歲後的男兒則在男子的指導下,學習男子應做的事,女孩由婦女指導,練習女子應做的事。待到父系氏族公社,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美洲,印第安人處於這一歷史階段的氏族,產生了以父權維繫的由近親構成的大家庭,教育青少年的職責是由大家庭承擔的。以美洲霍皮人為例,男兒當兒童期,女兒當童年期和青年期,都由大家庭的婦女教導;在施行男兒的嚴格訓練時,則由其生母的弟兄進行輔助,祖父和外祖父前來指導。在北美印第安人中的納瓦霍人部落也對兒童進行教育和約束他們的行為。一些學者根據這些調查材料,認為在原始社會,教育新生一代是原始群或整個氏族的事,而教育往往是與勞動結合進行的。
教育內容 原始社會為滿足社會生活和勞動生產的需要,教育內容由簡而繁。人類學學者就現存原始氏族調查推知,一般包括社會、勞動、文化和軍事等多方面內容:①幼年兒童在原始群和氏族社會中,最早接觸的是社會環境。長輩首先教導他們的是適應社會的能力。兒童從小就開始被灌輸氏族、部落、家庭的成訓、禁忌、風俗、習尚之類道德內容。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其所習的內容也不斷擴充,使之能愛敬長者,互助互援,並養成部落和氏族的光榮感、責任感,肯於為部落、氏族效忠和犧牲。②勞動的技能也構成教育內容。美洲印第安人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從幼年起就在成人製造生產工具、設定捕獸陷阱、豢養動物、播種收割和建造屋舍時,由觀察、摸索而充當助手,慢慢獲得操作技術而成為獨立勞動者。③原始社會的環境迫使人們從童年起就慣於體格鍛鍊。當時人智初開,缺乏科學知識,宗教迷信驅使人們敬畏神靈。為著宗教和其他原因而產生的音樂、舞蹈、體育競技等都是青少年所喜愛和學習的內容。④為了輔助記憶,不少氏族採用符號來記事記言。例如,非洲土著居民在手杖上刻刀痕,記述了宗教布道的內容;北美印第安人中的易洛魁人用長手杖和貝殼珠,記錄事實;秘魯的印第安人以各種顏色在繩上塗抹,佐助記憶;大洋洲土著在地面、石塊和木杖上繪畫各種形狀,彌補記憶力之不足。這些是象形文字的前奏。
氏族社會末期,生產有了剩餘,一方面出現了奴隸,一方面出現了部落間的爭殺。為把青年培養成為善戰者,這時軍事技能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古代文獻記載,日耳曼民族在氏族時期,指導青年練習強盜式的軍事攻擊,在劍和長矛之間赤身裸體地操練,婦女兒童前往助興助戰。一些從事漁獵的印第安人,則強迫男兒用矛頭刺戳奴隸、掠奪鄰近部落。
教育方法 原始社會沒有專設的教育機構,教育是結合現實生活進行的。當時的教育和生活、勞動結為一體。幼年兒童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的生活和勞動;年齡稍長即由現場實習和承擔簡易操作,從而使知識和能力逐步成長。例如非洲兒童以模仿成人捕捉獸類為遊戲,北美愛斯基摩人兒童以模仿母親做衣服為遊戲,南美亞馬孫河谷的兒童以模仿製陶器為遊戲,還有的兒童以模仿成人攀登山嶺採取蜂蜜為遊戲。這些遊戲使兒童掌握了某些知識,培養了他們某些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便參加簡易的實際作業,在實際社會生活和勞動中學習,逐步由輔助勞動力成為正式勞動力。另外,尊長的講授也是重要教育方式。例如在印第安人的大家庭中,每當寒冷冬季,即全家圍爐向火,由長者講述氏族歷史掌故和生活傳統。有時一個故事連續講述數夜之久。青少年不僅聽講,聽後還分析評論。成人也要他們複述、以便理解和記憶。印第安人遇有重要事故,即由民眾辯論解決,適齡青年屆時出場旁聽,以便獲得有關部落的知識。原始社會在教育手段方面,據人類學學者從印第安人和非洲某些民族所獲得的資料測知,他們並不完全採用嚴酷方法,也利用啟發誘導和鼓勵稱讚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如大洋洲印第安人中的科馬人就知道利用示範、解說、表演等活動指導學習;利用獎品、賜名之類促進其行為的優美善良。之外,體罰在個別地方也可能相當殘酷。另據人類學學者的調查,由於原始社會嬰孩死亡率高和生育間隔年限長,原始氏族家庭通常人數並不太多。因為兒童缺乏,成年人一般是喜歡和愛護兒童的。同時,他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宗教迷信充斥,對待兒童的方法也有不夠正確的。有的學者認為,原始社會流行棄嬰和殺嬰的習慣說法,至今尚無充分的根據。
原始社會有的氏族為了氏族的鞏固和延續,要求年輕一代具備氏族成員的條件。為此,青年男女達到成齡時須接受氏族考驗,考驗合格的,參加隆重典禮而取得成員資格。例如在非洲、大洋洲的某些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中,就存在這種現象。這種典禮通稱青年禮,有的則稱“成丁禮”。在舉行典禮前,由部落或氏族中的長者對青年的體力、精神、道德品質、勞動能力等,進行檢查,或使他們獨居於深山野林,或承擔艱巨任務,或忍耐飢餓折磨,或接受嚴厲體罰。受考驗者戰勝艱苦而完成職責,即由長者主持典禮,傳授氏族或部落的歷史掌故、地理疆界、圖騰神祇、風俗禁忌。從此,他被公認為成員,享受成員應有的權利;負起成員應盡的責任。有些氏族要求考驗的方面廣而標準高,須經長時期準備;有些氏族則要求比較簡單;有些氏族側重於對男子的考驗;有的則側重對女子的考驗。如北美印第安人中的阿帕切人,即側重要求女子,參加典禮的女子須經一年之久的磨練。有些氏族青年在參加青年禮以前,須找成年人為師,採用師徒傳授方式,習練軍事技能。有些部落還為長期準備的青年備有住所。有的學者認為,青年禮在原始社會對青年教育是有重要意義的。
關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教育,也有不少傳說和記述(見中國原始社會教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