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人類文明的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

原始文明

基本概念

原始文明。人類文明的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

人類文明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 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

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 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

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第四階段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 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繫,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民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係。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古代有許多傳說

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是怎樣進化的,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神農氏
上古時人類少而禽獸多,人類居住在地面上,經常遭受禽獸的攻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傷亡危險。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部分人類開始往北遷徙。他們來到今山西和陝西一帶,受鼠類動物的啟發,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裡面,用石頭或樹枝擋住洞口,這樣就安全了許多。但是北方氣候寒冷,許多人寧願留在危險的南方,也不肯往北遷移。這時候“有巢氏”出現了。傳說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游過仙山,得仙人指點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鳥類在樹上築巢的啟發,最先發明了“巢居”。他指導人們用樹枝和藤條在高大的樹幹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即擋風避雨,又可防止禽獸的攻擊,人們從此不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
有巢氏時期人類的社會組織已經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男子打獵和捕魚,女子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此時人類的婚姻形式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不僅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通婚關係,同一族團內部的同輩男女也禁止通婚了。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裡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一個叫“燧人氏”的人發現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能鑽出火星來;把燧石敲敲打打,也能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人工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傳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不知過了多少長的時間,一個叫“伏羲氏”的開始教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上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看、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這時,“神農氏”出現了,他教人們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地面上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種帶把的木鍬)。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穫量就更大了。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據說,醫藥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公元1952年,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了一處大約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遺址。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東西,知道那個時期的人已經學會飼養和農耕了。
伏羲八卦

原始文明[以中國為例]

原始農業的發展

發達的耜耕農業是主要的經濟部門。當時的人們使用大型磨光石刀、斧,墾闢耕地。他們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寬延長,鑽孔裝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土工具。此外,還有改進了的骨耜和雙齒木耒。
到龍山文化後期,又出現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各地還出土有各式的石鋤、蚌鋤和其它的耘田器,這是中耕鋤草的農具,說明田間管理有了加強。在長江下游發現有水利灌溉的遺蹟,這是適應稻作的特點,說明已經初步掌握水利和施肥的技術。收穫工具也有比較顯著的改進,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和蚌刀的基礎上,還將石刀不斷加長,穿孔不斷增多。
南方的水稻種植更為普遍。今天南方各省區的許多地方都發現有稻穀或稻穀的遺蹟。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的飼養也有顯著的發展。主要的家畜,除豬、狗、牛、羊之外,還有馬和雞,後來的所謂“六畜”,當時已經齊全。
漁獵和採集在經濟生活中仍占一定的地位。在北方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各式箭鏃、網墜和鹿、麝、狐、虎、魚等動物骨骼。漁獵仍是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原始文化和宗教

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筆劃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比關中仰韶文化的刻劃符號有了顯著的進步。這些刻劃,已經發展成為早期的圖像文字,當是我國古代文字形成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在江蘇連雲港市郊將軍岩發現有一處岩畫,主要內容為人面像、農作物、獸面紋以及各種符號。此外,還有類似太陽、星象的圖案。獸面紋的構圖和山東、蘇北地區龍山文化中玉錛上的獸面紋飾相比較,顯得十分簡略、粗糙、古拙。這一重要的藝術創造,直接反映了四千多年前東方沿海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面貌。
在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晚期遺址里,發現有卜骨。龍山文化的許多遺址,卜骨的出現就比較普遍了。這些卜骨,大都是用豬、牛、羊的肩胛骨刻成。占卜的風氣在當時已經盛行,掌管占卜從事宗教迷信活動的巫師之類的人物當已出現。
此外,這一時期,崇拜女性的現象轉為崇拜男性,可由各地出土的陶、石祖獲得證明。

制陶技術

制陶業從制陶技術、陶窯結構到經營管理都有了顯著的變化。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快輪,用快輪塑造的陶坯,器形規則,厚薄均勻,生產效率大為提高。陶窯的結構有了很大的改進,窯室擴大了,可以燒制大型的陶器或一次燒成數量較多;火膛加深,火口縮小,支火道和窯箅孔增多,既加強火力,又使窯室受熱均勻。
同時,原始人還掌握了在高溫下嚴密封窯的技術,使陶坯的鐵素能夠充分還原,燒成灰色或黑色的陶器,質地堅硬緊密。燒制的溫度有的高達1000℃,一般都在950℃以上。這種高溫操作技術,為金屬的冶煉打下了基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