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山兵馬俑

危山兵馬俑

危山兵馬俑出土於濟南章丘市聖井鎮政府駐地南方附近的危山風景區半山腰上,是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馬俑陪葬坑。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危山兵馬俑危山兵馬俑
危山位於章丘市的西部,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

發掘

危山兵馬俑危山兵馬俑

2001年聖井鎮政府規劃投資1.3億元在危山恢復建設危山風景區。當年投資4000萬元開闢建設聖井廣場並恢復了部分道觀、廟宇。2002年,對風景區內進行植樹綠化時,發現了漢代陪葬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使在危山發現陶俑的訊息很快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到文化(文物)部門。山東省文化廳、濟南市文化局對這一發現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考古隊從11月29日至12月30日,對危山漢代陪葬俑坑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此次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號坑為車馬俑坑,二號坑是與墓主人生活有關的俑坑,三號坑除了石棺與木棺內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壺、陶盆等器物。另外還發現了三四十枝箭頭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

概況

一號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長約9.7米,東西寬1.9米,深0.7~0.9米。坑內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從整體看,應是反映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佇列的形式。坑內各種遺物達四五百件。由於蓋板的倒塌,坑內的車、馬、俑破碎嚴重。坑內遺物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近百面盾牌。此外還發現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與鼓樂和禮制有關的陶質遺物。所有發現的陶質品均有彩繪,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側。南北長3.3米,東西寬26米。在坑底部發現一輛車、兩匹馬和7個陶俑,其中5個為女傭。在坑底還發現木質箱子腐爛的痕跡。

在第一輛車的後面,是兩排騎兵。前一排騎俑的身體較大,後一排騎俑形體相對較小。兩排騎兵後是第二輛車,車前有四匹彩繪成紅色的馬。車有車橫、車厄、車轅、車廂、車輪等部分組成。車廂上有紅色的彩繪,前側有扶欄,從車廂內構件看,應有其它質料的車棚。第二輛車的後側是一排騎兵。騎俑的形體相對較小。
騎兵佇列後是第三輛車。第三輛車由四匹黑色的馬拉車,馬身上有紅色彩繪線條。車的形制與第二輛車大致相同。第四輛車緊隨其後,車廂上有紅色的彩繪,用細刻畫雙線在車廂畫出方格網以表示車廂的結構。在第四輛車的後側是鼓樂隊伍。鼓樂隊伍的後面是一個由100個陶俑組成的步兵方陣。這些步兵俑在陶俑中形體最小,高度大致在40厘米以上。步兵俑的身前多擺放著盾牌。

推測

關於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質、地位和作用,自其被發現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們的關注。由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說法和推測。

危山發現的陪葬坑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俑坑,是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有關專家宣布,在全國已出土的兵馬俑中,這組兵馬俑的規模、結構和意義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陝西鹹陽楊家窪兵馬俑,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

濟南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