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徽

印度國徽

印度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台基上站立著三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印度國徽的由來得從阿育王說起。原名阿輸迦,意為“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公元前273年一前232年在位。 阿育王結束了列國時代小國林立、征戰不已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奴隸制帝國。

印度國徽圖案簡介

台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面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徵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阿育王根據佛教的典章為他的臣民制定了嚴格的道德規範。為了嚴明戒律,公諸世人並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詔令戒律刻在全國各地帶有獅頭的石柱上。這些相背而立的威嚴的雄獅石柱記載了古代印度的強盛,現在成了印度的國寶。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起源

印度國徽印度國徽

印度國徽的由來得從阿育王說起。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

原名阿輸迦,意為“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公元前273年一前232年在位。 阿育王結束了列國時代小國林立、征戰不已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奴隸制帝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