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式大炮

卡爾式大炮

卡爾自行火炮(臼炮)560/600 毫米,二戰時期為德國重型迫擊炮。 “卡爾”600毫米自行追擊炮只生產了幾輛,和單件生產差不多,但它卻用了兩種發動機、兩種變速箱。一種動力裝置為戴姆勒—賓士公司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580馬力,裝在1、2、6號車上;另一種動力裝置為MB507型柴油機,最大功率稍有增加,而其油耗卻大大降低,裝在3、4、5號車上。變速箱也是兩種。機械式變速箱由阿爾德爾特公司生產,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用到1、3、6號車上;液壓式變速箱由波爾舍公司生產,用到2、4、5號車上。燃油容量為1200升。由於它的單位功率很低,最大速度僅為6~1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分別為42千米(MB503時)和60千米(MB507時)。

“卡爾”炮擊“高爾基1號”要塞“卡爾”炮擊“高爾基1號”要塞
歷史與研發

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從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製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議書。預想方案中最誇張的部分就是這種800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居然重達4噸。這么重的炮彈當然被軍方否定,後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達3千米,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要小於6小時,而且要裝在自行履帶的底盤上。
儘管這些要求意味著萊茵金屬公司要徹底改動前方案,但對複雜機械有天然興趣的德國設計師卻因此而熱情高漲。1937年8月“4號方案”出台,火炮口徑降到600毫米,炮彈重2噸,裝藥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標準射角55°~75°,採用履帶式字型底盤。
底盤是個有爭議的部分。設計師曾堅持把火炮拆卸成幾部分運輸會更方便,但組裝時間卻不止6小時,所以最終該炮採用了履帶式自行底盤。
很快,軍方就以“040號設備”的制式號批准生產。這是意味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負責參與生產指導的炮兵將軍卡爾·貝克。他對這種重炮寄予厚望。他認為一旦集中使用數門重炮肯定是堅無不催。不過他擔心生產進度趕不及戰爭爆發,於是建議打破先預產再量產的常規,先生產6門火炮。在她一再堅持下,這個完全打破標準程式的建議得以通過。6門火炮按時完工。這也是將這種重炮命名為“卡爾”的原因。
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
一九四○年五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不久萊茵金屬公司有展示了“卡爾”必不可少的四號坦克底盤彈藥搬運車。這種搬運車安裝了機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彈運輸夾,可以在戰場上直接為臼炮補充彈藥。
“卡爾”起初裝備的是8.44倍口徑600毫米臼炮,但是設計時留出了餘地因此也可換裝11.5倍口徑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
一開始“卡爾”使用的是彈長2.511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彈,重2.17噸,內裝280千克高爆炸藥。這種炮彈有1號和4號兩種發射藥可選擇,1號發射藥可打2840米遠,4號發射藥能打4320米。
新式的輕型混凝土穿甲彈於1942年服役,彈長1.991米,彈重1.7噸,內裝200千克高爆炸藥。雖然裝彈藥量減少了,但新型的5號和9號發射藥使其射程可達6640米、彈頭在飛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擊穿2.5厚的混凝土層,然後在延遲引信作用下爆炸。
每門“卡爾”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揮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盤還需要正副駕駛員各1人。在戰爭末期,每兩門“卡爾”炮編成一個連,但是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戰況下基本沒有作用。
炮戰中最忙碌的還是炮手。尤其是每次發射後都要將炮管恢復水平位置才能再次裝填。不知是設計時的一個疏漏,還是有意之為,火炮俯仰居然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戰火炮那樣靠手轉動搖柄來實現。
在激烈的野戰條件下轉動105毫米或155毫米的榴彈炮的搖柄都已經十分辛苦了,何況是超級大炮。在這種強負荷的作業強度下,炮手即便竭盡全力,炮身每次俯仰動作也要耗時4~6分鐘。臼炮的操典規範上寫明的標準火炮射速為6發/小時,即使每十分鐘發射1發炮彈,這也應該考慮了手動搖柄這一因素。
相比而言裝填還算輕鬆。“卡爾”是後裝填,送彈等環節都有液壓機械助力,,通常先用4號彈藥輸送車將2噸多重的彈頭吊到炮尾再用專門的推桿推彈入膛,最後塞入發射藥。
“卡爾”它自身只能攜帶兩發炮彈:炮膛一發、後部吊車一發、彈藥搬運車最多可載4發炮彈。

戰績

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蘇方稱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這是一次長達250天的攻防戰役。當德軍對塞城久攻不下時,又先後祭起了“卡爾”“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車炮)和“伽瑪”(420毫米固定臼炮)這三面大旗。1942年3月,第833重炮營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堅,4月18日,幾輛“卡爾”到達指定射擊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軍第22工兵連用了22天為它構築射擊陣地。其間,德軍運去了72發重彈和50發“輕彈”。6月2日起,這種“超級巨炮”開始轟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這122發彈全部打完。後來又運去79發彈,射占75發。在“卡爾”巨炮和“古斯塔夫”及“伽瑪”的轟擊下,—些構築極為堅固的蘇軍炮台和地下彈藥庫被摧毀,“高爾基”1號要塞的305毫米炮甚至直接被“卡爾”砸壞!完成任務後,第833重炮營安全撤離。
鎮壓華沙起義1944年8月1日,波蘭人民起義軍對德國占領軍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武裝起義。只幾天時間,起義軍便占領了許多重要市區,德國鬼子有些吃不消,隨即調集重兵鎮壓華沙起義軍,先後凋去裝備“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德國占領軍在給總部的報告中稱,攻擊“非常成功”。華沙軍民在堅持63天的戰鬥中,起義軍犧牲1.87/人,華沙市民犧牲187/人。“卡爾”巨炮扮演了屠殺華沙軍民的極不光彩的角色。
“卡爾”巨炮參加的最後的戰鬥是,1945年4月11日第428重炮兵連在柏林以南50千米處迎擊蘇軍潮水般地進攻。在強大的蘇聯紅軍的進攻面前,幾門“卡爾”巨炮顯得十分渺小,根本無法阻擋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卡爾”巨炮也紛紛成了蘇聯紅軍和盟軍的戰利品。
此外,“卡爾”還曾經炮擊布列斯特要塞為布達佩斯的德軍提供炮擊。有一門“卡爾”還曾準備前往炮擊巴黎,不過被盟軍飛機制止。1944年11月9日第638重炮連奉命參加阿登戰役(突出部之役)4號炮“多爾”換裝了540毫米炮管參加了這次行動。同年12月10日裝備2號炮和6號炮的428重炮連參加了“守望萊茵”行動。1945年3月15日第638重炮連線到絕密命令,西下炮擊雷瑪根大橋“卡爾”威力雖大可精度不夠,此次任務失敗。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為炮擊“馬奇諾防線”而設計的“卡爾”卻沒能炮擊著“馬奇諾防線”,因為那時法國已經投降了。

最後的日子

5號炮“洛基”在鐵路運輸時遭到襲擊,底盤的動力室被直接命中。1945年4月上旬這門炮和“愛娃”一起在巴伐利亞地區被美軍繳獲,“愛娃”被送往阿伯丁,本有機會成為最有魅力的收藏品,誰知卻在一次不負責任的報廢作業中被完全肢解。1945年4月11日1號炮“亞當”被蘇軍繳獲,後來完好的保存在莫斯科庫賓卡博物館中,成為了世上僅存的“卡爾”。

性能參數

從1940年11月1941年8月,萊因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並分別起名為:一號炮“亞當”、二號炮“愛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基”、六號炮“迪沃”。
全長 : 11.15m
寬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噸
發動機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戴姆勒——賓士5型發動機)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射程 : 40Km
口徑 : 600mm (短管)540mm(長管)
炮管長 : 5m (長管)
炮重 : 28.4噸
射擊縱向角度 : -0 to +70 度
射擊橫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 重磅炮彈
炮彈重量 : 2.2t
炮彈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 輕炮彈
炮彈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