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運算元·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卜運算元·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卜運算元·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詠懷詞。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為上下兩闋。葉夢得詞有“雄傑”(豪放)的一面,也有“簡淡”的一面,這首詞是“簡淡”的代表。這首詞的上闋寫所見所聞,下闋寫所感所思,很富於哲理。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作者題下原注云:“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因為有了本注,所以本詞的正確名稱不能為“卜運算元·新月掛林梢”。。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為上下兩闋。

創作背景

《卜運算元·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對政治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

原文

卜運算元·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注釋

卜運算元: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

鳳凰亭鳳凰亭
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暗水:潛流的溝水。

枯沼:這裡指即將乾涸的池塘。

畫檐:有畫飾的屋檐。唐代鄭嵎《津陽門》詩:“象牀塵凝罨颯被,畫檐蟲網頗梨碑。”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樓獻於中丞》詩:“畫檐先弄朝陽色,朱檻低臨眾木秋。”

連環繞:連線成串的玉連環,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裡指連續往返的樣子。

新聲:新譜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闊:寬闊的水面。

白話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賞析

這首詞的上闋寫所見所聞,下闋寫所感所思,很富於哲理。

詞的上闋,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為巧妙。作者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乾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光,自由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於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仔細一想:“新月”是在成長、向上的了,但它會不會變成“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了,但一當“落”下畫檐,卻不如那幾點小小的“流螢”!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作者這樣寫,寫得這樣仔細,是否有所悟,是否在談論、探索這人生的哲理呢?

是否如此,請看下闋:“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繞。”葉夢得祖籍蘇州(今江蘇蘇州市),晚年閒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市)。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劉皂《渡桑乾》(一說是賈島作品)云:“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了,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因而,他的“歸”與“不歸”也用不著多考慮了,他轉來轉去,四海為家作“連環”式的往返也就不必介意了。他想把這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又在何處去尋他呢?宋人好在詩詞中談哲理,但多犯直接議論的毛病。這首詞離理於物,離理於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黃海《宋南渡詞壇研究》:該詞在承襲北宋詞風的同時更多了創新的一面。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陳緒萬《唐宋元小令鑑賞辭典》: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一云:“詞句全篇皆好,極為難得”。此詞以“全篇皆好”評之,也許是可以的吧!

作者介紹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晚號石林居士,原籍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居烏程(今浙江吳興縣),1097年(宋哲宗紹聖四年)進士。他是宋南渡前後的一個重要人物,歷任重要官職,官至戶部尚書。《宋史》記載他為政頗有清績。知蔡州時,開倉賑難民,得罪同僚上司,險些丟宮。南渡初,兩任建康知府,積極主張抗金,卓有功勳(《宋史·文苑傳》卷四四五)。
葉夢得一生著述甚豐,他曾援引歐陽修的"一生勤苦書千卷,萬事消磨酒十分"兩句詩來概括自己的一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總集一百卷,有亡佚。他現存作品,屬隨筆性質的有《避暑錄話》《石林燕語》《岩下放言》等,作品有《建康集》《石林詞》,詩論有《石林詩話》(又作《葉先生詩話》),此外,還有不少解經的著作。

標榜自然,這是葉夢得的重要藝術主張。應該說,在詩歌創作中提倡自然的風格,不是葉夢得的創造,前此的許多詩論家都曾提出這一觀點。在文學藝術發展史上,自然美和雕飾美這兩種藝術主張總是在不斷鬥爭著,文學藝術的發展也隨著這種鬥爭發生變化。早在六朝時,就出現了"初日芙蕖"和"雕績滿眼"的分野。《石林詩話》提倡自然美接受了優秀的藝術傳統,又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它是作為反對形式主義詩風而提出的,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其二,它是為自然這種藝術風格正名的,當時有些人甚至是詩壇名宿對自然風格的看法模糊(如陳師道評陶詩:"陶淵明之詩,切於事情,但不文耳。"(陳師道《後山詩話》)葉夢得具體形象地闡發了它的美學價值,在理論上的把握是較為適當的。其三,把自然風格提到"作詩根本"的位置,這是前此所罕見的。

葉夢得的詩論強調風格的多樣性,除了標榜自然風格之外,他還把深婉不迫和雄健有力兩種對立的風格同時提出,並且加以提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