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八角鼓

博山八角鼓

博山八角鼓源於北京單弦,清朝末年,傳入顏神鎮(今博山城)當時流傳於西寨、山頭一帶。它採用博山方言,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演變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曲藝曲種,屬於民間音樂獨特曲藝曲種.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博山八角鼓
所屬地區: 山東 · 淄博 · 博山區
遺產編號:Ⅱ-40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博山區
遺產級別: 市

樂器概述

博山八角鼓源於北京單弦,清朝末年,傳入顏神鎮(今博山城)當時流傳於西寨、山頭一帶。它採用博山方言,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演變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曲藝曲種。傳統曲目,大都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生活趣談。博山八角鼓的音樂為聯曲體,常用的曲牌有“四句樂”、“西柳”、“剪剪花”、“羅江怨”、“一串鈴”、“雙高”、“蒲露霞”、“鋸缸”、“南鑼” 、“小快板”等。流傳於民間曲牌有三十多個,目前有記載的曲牌二十多個,其曲牌的套用視曲目內容而定,曲牌聯接也無固定程式,但開頭必須是“四句樂”,結尾當為“一串鈴”,其伴奏最早時用三弦八角鼓為主。後來又增加了揚琴、二胡、墜琴等。過去博山窯工和爐工們在演唱時也常把盤、碟、盅、碗做為敲擊樂器。

演唱形式

“博山八角鼓”的演唱形式比較自由,最初是爐工窯匠們席地而坐演唱。解放後,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整理加工改為坐唱。1960年馬祥、馬一民老師對博山八角鼓進行過挖掘整理;1981年閆水村對“八角鼓”的曲牌進行了細緻的挖掘和整理; 1983年,丁榮茂、錢景龍、李桐對整個曲牌進行挖掘整理。近年來博山區老文藝工作者吳駿瀛同志創作的一些作品從內容要求出發改為站唱,增加了表演活動廣度,使博山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曲藝之花更加絢麗多姿。
傳承意義
博山八角鼓的創作和演出在山東乃至全國有一定的影響。《等女婿》、《燈中情》、《雨中情》、《故鄉情》、《農民樂》、《請客人》等曲目,參加全國說說唱唱曲藝大賽等獲創作一等獎,首屆中國《曲藝》獎文學獎優秀獎,參加山東省曲藝大賽獲創作、導演、表演、伴奏四個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多次獲淄博市的文藝匯演一等獎。博山八角鼓的編創演出人曾代表淄博市到省里匯報演出,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博山八角鼓的許多曲目,被中央、省、市、區電台、電視台錄製專題節目播放。
博山八角鼓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獨具特色的地方曲藝曲種,是曲藝藝術園地中的一支奇葩。
藝術價值
博山八角鼓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曲種,它的說唱形式新穎別致,曲牌優美動聽,雅俗共賞,易學易記,在民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
文化價值
博山八角鼓經過許多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已形成了完整的音樂聯體,創作出了許多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好作品。
瀕危狀況
隨著時代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的浮躁心態,博山八角鼓的創作及演唱,表演人才缺乏,普及性差,在今後的傳承過程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保護和傳承博山八角鼓,博山區制定了保護計畫和保護措施。一是成立專門研究會,對博山八角鼓進行全面組織、研究、協調實施;二是調派充實創作力量,組織有關專業和業餘創作人員進行創作;三是建立區文化館為中心的創作、演出隊伍,積極培養青年演員,創作和演出更多更好的博山八角鼓曲目;四是保證資金的落實,為博山八角鼓的創作、演出和普及,提供保障。通過以上措施,使博山八角鼓這一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曲藝之花,綻放的更加絢麗多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