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鸕鶿

南非鸕鶿,鳥綱、鵜形目、鸕鶿科、鸕鶿屬, 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南非鸕鶿

南非鸕鶿

【中文別名】角鸕鶿、海角鸕鶿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capensis
【命名時間】Sparrman, 1788
【英文名稱】Cape Cormorant
【科屬分類】鳥綱鵜形目鸕鶿科鸕鶿屬

外形特徵

南非鸕鶿
這些南非的海鳥長度61-64 cm,重1.0-1.6 kg,雌鳥略小。全身有烏亮的帶有藍紫色光澤的羽毛。眼睛以下嘴基處亮橙色的裸露的皮膚和其形成鮮明的對比。它們具有明亮的綠松石眼睛和綠色的眼圈。黑色的喙,完全密封的鼻孔,黑色的腿和腳。
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
南非鸕鶿
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南非鸕鶿分布圖

生活習性

南非鸕鶿
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於崖壁和海灘上,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常與海角鸕鶿,鷗和燕鷗以萬計聚群休息。 一大群在近海大約80 km範圍搜尋魚群,食物主要是海洋魚類。

生長繁殖

兩性共同營巢,鳥巢是一個鬆散的樁結構,置於海濱沿岸的岩石上。

南非鸕鶿
材料包括棍棒,羽毛,乾海帶。輪流孵卵。產卵期通常在每年的9至2月。每次下1至5枚卵,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