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城

南長城大體呈南北走向,頂寬三尺,底寬五尺,高約八尺,全長四百餘里,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再發現過程

2000年4月下旬,鳳凰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準備申報鳳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程邀請了中國國家建設部古建築專家趙景慧、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長、長城學會副會長 羅哲文等10多人來鳳凰古城進行全面考察。當時當地隨行人員介紹“苗疆邊牆”時,尋找了南方長城長達50年之久的羅哲文對此十分感興趣,並爬上城牆進行具體考察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直至4月底,專家才得出結論,認定該邊牆即是南方長城。

規模與邊防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台、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
長城總體比北方長城要小,並且石塊也只有北方長城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小,論其原因應該是苗族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不必修建得象北方長城那么堅固。由於石塊常被周邊民眾拆去以修建房屋,今天的苗疆長城已經是斷斷續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是最有特色的。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和渠道時就地取材,到19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根據羅哲文教授的看法,在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牆,每一軍防區的邊牆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餘公里,與湖南“鎮竿”鎮(即今天的鳳凰縣)邊牆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禦體系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定,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因此該長城完全屬於中國長城的一部分。

修復與宣傳

在南長城定論後,鳳凰縣政府和縣委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和宣傳活動。政府出資在永興坪拉毫營盤段進行搶救維修,在2001年5月前共修復了1.78公里。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南長城2003年中韓圍棋邀請賽”在鳳凰縣舉行。相關單位耗資近20萬元在南長城建起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是標準棋盤的5051.83倍,邊長31.7米,總面積1004.89平方米。常昊、曹薰鉉等棋手前來下棋,近千觀眾現場觀看,並且上百餘家媒體電視直播。有業餘愛好者為表尊重之意,竟然花一個多月時間徒步前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