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天寧寺

南通天寧寺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於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之一,明《萬曆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鹹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在鹹淳年間,有宋度宗兵部尚書、郡人(一說石港人)印應雷舍其宅入寺(一記管某舍宅入寺)。天寧寺原系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公元1111年—1118年)遷天寧禪寺併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於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之一,明《萬曆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鹹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這樣的補充“寺有光孝塔五級,後有毗盧閣。宋鹹淳中(約990年—1003年)君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這裡記載“天順元年法恩奏改今名”有誤,應為善慧。‘管某’,難以評考,僧人曾稱為“管公,管婆”,並在金剛殿供奉其像。在鹹淳年間,有宋度宗兵部尚書、郡人(一說石港人)印應雷舍其宅入寺(一記管某舍宅入寺)。天寧寺原系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公元1111年—1118年)遷天寧禪寺併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主要景點

南通天寧寺南通天寧寺
對於這座唐寺的建年,說法頗混亂,有說“明宣德年問重建。”有說“始建於北宋。”史書碑文均記載唐鹹通或貞觀年間。考察這一歷史時期,正是唐王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佛教在江海地區的空前發展是自然的事.雖然寺院的規模遠不似後來的面貌,也應承認它是寺廟始建的最初歷史。在漫長薩歷史年代,天寧寺有過兩次興盛的記錄:一為北宋政和年間,經過並寺建設,使其:“殿堂宏麗,樓閣穹崇,實一州之偉觀”“至鹹淳間,復新之,比舊則加焉”其時,宋徽宗趙佶御筆題寫“大雄之殿”,更為其推波助潤,但到明宣德初,天寧寺已是:‘僅存大殿,山門,風雨不支,像護剝落。”後在宣德、正統,天順、萬曆、天啟年間均有興修之舉,天寧寺迎來第二個中興期。重振之功首推通州守御陳謙,他捐資請來杭州淨緣禪師主持修建事宜,前後四年整修了光孝塔牙大殿、山門,他還主持興建了園通殿,輪藏殿,醇零樓,其徒善意又於正紀十四年,天順二年兩次興工修舊補缺,鑄造銅像。而且敕賜寺名。成為演習禮儀之所。”《萬曆通州志》還提到寺有火神廟,祠山廟,毗盧閣等建築。此外,惠儒等僧人還重建了禪堂,地藏和彌勒殿等,當時通州名士沈明臣,盧純學,吳熠、湯有光題下“偶翼毗盧閣,遙堪俯大璃”等佳句,詠頌天寧寺的一時盛況。天寧寺東部近代枝學校改建為校舍,西側的火星殿、水神殿(禹王殿),祖師殿、大意堂為晚清或民國時所建。

景點位置

天寧寺位於江蘇省南通市中學堂街11號城北中學堂街西首,毗鄰北濠河,是南通僅存的三座隋唐古寺之一。該寺建於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初名光孝寺,現通稱天寧禪寺。歷史上的天寧寺“殿堂宏麗,樓閣穹崇,實一州之偉觀”,宋徽宗趙佶親筆題賜“大雄之殿”,明英宗應天寧寺僧奏請“敕賜天寧寺”,寺兩得御書聖旨,使其他寺“難以儷其榮耀”。大雄殿是天寧寺主體建築,主柱20根,高18.3米,寬5丈5尺,進深6丈1尺,為全國少見的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

建築布局

天寧寺無愧一州偉觀之譽。就其規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四大寺即天寧寺,東寺,西寺和乾佛寺。歷經滄桑變遷,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體布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為中軸結構。此外還有伍籃、火星,水神(禹王),祖師三反和大意堂。西北為光孝塔,山門前有照壁一塊,門前有石獅一對為共護持。大雄殿是天寧寺的主體建築,經:專家鑒’定,認為它是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殿高近四十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歇山式,明向六根內柱,系用“包鑲法”製成的十二瓣稜柱,下有復盆式石杠砒,上雕纏枝牡丹花紋。古寺萬經浩劫,文物所有無幾。尚布·仁,八塊明、清時的古碑,大門保存完整,但字跡已混蝕不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