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軒中學

南軒中學

南軒中學座落在綿竹市南軒路和育賢路交匯處,為宋代理學家張南軒之故祠。學校創辦於1930年2月,迄今已有80年的辦學歷史。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校園內有古蹟南軒祠,又名南軒故里,創建於清代鹹豐三年(1853),是當時知縣江西鹿門人呂華賓倡修,以此紀念南宋理學家鄉賢張栻。清末綿竹縣衙門口有斗方大字對聯“忠臣孝子綱常地,大將真儒父母邦”。“忠臣孝子”是指三國時戰死綿竹關的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大將真儒”即指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及其子理學家張栻(號南軒)。綿竹人常以南軒故里為榮。

學校榮譽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學校先後被命名為“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德陽市藝術特色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示範性高中”,曾被共青團中央評為“活躍中學生生活先進學校”,連續五次榮獲全國音樂知識大賽集體一等獎,被評為省、市、縣各級“綠化示範學校”、“文明單位”、“衛生先進單位”、“園林式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模範職工之家”……

特色教育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學校成功地探索出了尊重個性、發展特長的藝體特色教育之路,鑄就了一支高素質藝體教師隊伍,營造濃厚的藝體教育氛圍。開展包括藝術周、文學節、英語角、南軒之夏等各類特色活動,組建了各種學生藝術社團,培養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技能。藝體教育成效顯著,捷報頻傳,近年來,學校為各級大專院校輸送藝體合格新生近300人,培養一級運動員20餘人,飛行員6人(2004年,杜義儒同學成為綿竹市近年來第一名女飛行員學員),2011年,學校2007級校友程川與劉翔、朱芳雨、陶喆、張梓琳、張娟、林鵬、林櫻子等明星共同擔任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火炬手。同時學校還是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單位。南軒中學女子曲棍球隊作為唯一一支“5.12”大地震重災區的代表隊參加了09年2月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冬令營比賽,最終獲得少年甲組第四名、綜合成績第五名的好成績。

震後重建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5.12”大地震將南軒美麗的校園傾覆在無盡的哀痛之中,鳥語花香的校園已成一片廢墟,所幸的是無一人死亡。在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學校於2008年8月1日板房校區全面複課。一年多來,學校板房校區教育教學秩序運轉正常。現在,投資達1.7億元由江蘇援建的原校園重建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10年春季全校將從板房校區回遷。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的南軒校園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校史文化

世代忠君 志慕聖賢

南宋大儒張南軒南宋大儒張南軒

張栻,字毅夫(又名欽夫),字樂齋,號南軒。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的)臘月,誕生於綿竹故里。

張栻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宰相張九齡之十四代孫。其祖父張鹹,字君說,原本陝西長安長人,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中進士,歷任州郡職事。宋哲宗元佑三上,詔詔復六科,舉賢才直言對策,鹹曰:“臣寧言而死於斧鉞不忍不言負陛下。”擢居首名,授宣德郎,任成都府節度使判官,僑居蓉城。淳化中選地於廣漢之綿竹定居,五十三歲病歿,贈雍國公,葬於綿竹漢旺鎮柏林壩,祖母計氏夫人亦歸葬於此。

張栻之父張浚,字德遠,號紫岩居士。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79年),卒於孝宗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終年六十八歲。張浚謹尊母訓,二十歲上就到京師(河南開封)太原讀書,刻苦攻讀祖父和父親所著憂國憂民,盡忠報國的文章,幼年萌生了遠大的愛國之志。宋徽宗趙宗政和七年,年僅二十,即中進士,授山南府(仿襄陽)士曹參軍兼權城固縣事。公元一一二七年三月,金人大舉面浸,占京(開封),徽、欽二宗被俘北去,北宗告滅。靖康二年,權臣召集百官欲設立投降派張邦昌為帝,突聞宋徽宗趙佶之子趙構在南京即位,張浚星夜趕赴南京,拜見高宗,被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後又改任殿中侍御史。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兵大舉進犯,高宗急渡過平江(蘇州),逃往杭州,浚挺身自薦,捨生取義,力挽狂瀾。高宗命他節制平江各路軍兵,會集韓世忠,劉世光呂牙牙頤浩諸軍五萬直向杭州挺進,一舉光復杭州。高宗召見張浚大悅親書御製中和堂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詩曰:“願同越勾踐,焦思先吾身。”“高風動東子;屬意種臣。”委以張浚宰相,浚推之,時年三十三歲。後來高宗迫於投降派的壓力,縱容奸相秦檜,殺了忠臣名將岳飛,與金人簽訂“紹興和議”,把淮河以北大片國土出賣給金人,金人又大舉南犯,國勢一蹶不振,朝延公卿,萬民百姓,日夜盼望皇上恢復張浚相位。待到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張浚才任命為樞密使,都督建康(南京)、鎮江、池州、江陰諸路軍馬,他立即舉薦鎮江通判陸游(1125-1210),江陰簽判辛棄疾(1140-1207)南京留守王十朋,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名士近百名參贊軍事,投稿北伐,收復中原,金兵不戰而退。不久,張浚又被排擠出朝。由國內憂外患,邊年征戰,積勞成疾,不幸於隆興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夜半,喚得張栻,張構二子到病榻前,沉痛地訓教道:“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盡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歸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下矣!”寥寥數語,感天動地,表現出“中”賢相,忠肝義膽,百折不屈,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的報國愛民之心。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張栻,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八歲時就隨父母出川,居長沙城南。父母常講些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孔孟之道,教讀聖賢經史。張栻天資聰慧,自幼好學,勤學好問,通宵達旦。苦讀詩文,頗受父母喜愛。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張栻跨入十四歲。這年七月,父親被主和派讒言面革職,閒居連州,教習研讀《易經》,講解聖人之道,並諄諄告誡:“無益之言勿聽,無益之事勿為,無益之文勿觀,無益之友勿親。”張栻埋頭苦讀經卷,志慕聖賢,視正端行,以窮理居敬為務,幫品學俱進。一次,高宗詢問張浚;“卿兒想甚長成?”浚答道:“臣子栻年十四,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高宗聽後,十分讚許。同年這位飽學少年初露頭角,他奉父命與湖南帥司參議官宋翔,詩詞往來,彼此酬唱。年紀雖小,已有名氣。第二年(1147年)又尊父命,與連州知州五大寶,互相講習學問,再次顯示出少年少年天才的學識。

張栻在發奮苦讀的過程中,非常傾慕名孔門有弟子三千,七十二厚學,特別是顏淵、子謙,《論語》中“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甚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決心以顏回清心寡欲、安貧樂道貌岸然的高尚品格為榜樣,以求登堂入室於聖人之門。他常攻讀顏淵《論語》“吾日三省悟省”力求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聖人之教,以古聖賢自期。

拜師訪友 取長補短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春,朝延召張浚從貶至荒遠的廣西永州回到長沙,張栻亦尊父命回到長沙,拜衡山胡宏為師。胡宏(公元1105至1155年)字仁仲,號五峯,福建崇安人。胡宏之父胡安,諡號號文定,任湖南學事,移居長沙,他是“洛學”(即洛陽和顥、和頤兄弟創立的學派)在湖南的開山祖師。胡宏自幼立志於孔孟之道貌岸然,“優遊于衡山之下二十餘年,玩心神明,不捨晝夜”,學識深淵、學者稱他為五峯先生。

最後,張栻慕名前去幾次拜見五峯先生,就象“程門立雪”,“三顧茅廬”一樣,數次才見,相語甚合,方曰“聖門有人,吾道幸矣!”便將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原原本本傳授張栻,一心培養張栻成為聖門繼承人。張栻好學好問,勤于思索、廣泛收集二程之論,周敦頤,張載之論,精研細究,斟酌取捨,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終於寫出了自己的處女之作《希顏錄》,呈送先生教正。五峯閱後一面稱讚道貌岸然:“稽考之勤”也,另一方面指出“先賢之語,取捨大是難事,”當二於未精當中求精當“並告誡張栻:“為學是終身大事,天地日月長久,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薰陶,陟遐自邇,幫能有常駐機構而日新。”張栻牢記名師金玉良言,孜孜不倦,終日琢磨,自勤自奮,學問日深,與時俱進,儼然以聖門事業為己任。

張栻從不自滿,十分虛心,此後十年,四方交友,與朱熹、呂祖謙、楊萬里、張孝祥、陸游等名士結為執友,互相切磋,辨疑解難,探幽發微,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深思明辨,精益求精,彰明“聖人之道貌岸然”。他先後在湖南寧鄉城南書院,衡山南軒書院,善化嶽麓書院,汀潭碧泉書院等處聚徒講學,成為湖湘一帶出類拔萃的學者,一時名聲鼎盛。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張栻在課館授徒,有一整套精明治學方法,向門徒明確指出:“學莫強於立志,莫進於善思;而莫害於自畫,莫病於自足,莫罪於自棄。”覲書當虛心平氣,“如其可取,雖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對學問功夫,他認為:”工夫貴乎密,若不密,雖勝於暫,經不能持久。“對於後學,嘉惠不淺。

參與軍政 投身北伐

公元一一六二年六月,宋孝宗趙昚繼位,改元隆興,有心大展宏圖,恢復國土,特召張浚入朝議事,授任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張栻隨你赴任。十一月,張栻被召,與宣撫判官陳俊卿一道同行。張栻入見,極力勸孝宗皇帝發奮圖強,努力實現國家中心大業。他慷慨進言:“陛下上念宗社之仇恥,下憫中原之塗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即天理之所發存在也。誠望陛下勿怠此心,益加省察,而親賢稽古以擴充之,則不惟今日之際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孝宗聽了大為嘉許。隆興元年正月,張浚進升為樞密使都督江淮各路軍馬。張栻受命為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書,除直秘閣。他父為了早日收復中原,積極準備舉師北伐,特別挑選了一批精明能幹的抗金志士,擔任幕府參佐工作。當時張栻剛年滿三十,年輕有為,起早睡晚,不辭辛勞,為父獻計獻策、密謀策劃,參與軍政。幕僚們人人佩服,個個稱讚。這年五月,張浚帥兵北伐,一舉攻下靈壁、虹縣,旗開得勝。可是,後因邵宏淵、李顯忠二將不合,導致符離戰敗。張栻隨父勇往直前堅守盯眙,北渡淮河進入泗州前線,撫勞將士,招集潰兵,重整旗鼓,以備再戰。為了安定民心,把全家老幼從建康搬到緊靠前線的楊州,軍民見此情景,軍心民心大安。然符離一戰失利,孝宗抗敵決心動搖,立即起用秦檜死黨湯思退為右相,派賣國賊盧促賢起用出使金營議和。張浚父子聞息,怒不可遏,派張栻急見孝宗,陳述議和之非,秦劾盧仲賢出賣四州,罪不可赦。孝宗只好除名勒停。後來張栻在東華門又與孝宗談論人才,孝宗慨嘆伏節死義之臣難得,張栻不假思索地答道:“當於犯顏敢諫中中求之。若平時有能犯顏敢諫,他日何望其伏節死義?”孝宗沉默嘆息難得辦事之臣,張栻正顏直諫:“陛下當求曉事之臣,不當求辦事之臣。若但求辦事之臣,則他日敗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孝宗聽了又沉默許久,才連連點首,表示心中明悟,張栻真是一位不媚人主,犯顏敢諫的曉事之臣。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隆興二(公元一一六四)年四月,張浚在奸相湯思退一夥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下,被讒去職,張栻也隨父罷歸。朝延再次向金人妥協投降,於八月停戰,簽訂了可恥的“隆興和議”條約。張浚懷著憂國憂民,未復中原的沉痛心,在江西餘干與世長辭,張栻弟兄謹尊父囑,護靈柩葬於湖南衡山。喪事剛畢,張栻連夜草疏上秦孝宗:“吾與金虜義不同天日者。”國勢衰敗之因,在於朝延和不定,“此所以屢敗而功不成也,”須在“破虜之後,益堅此心,誓不言和,專務自強,雖折不撓。使此心純一,貫徹上下,則遲以歲月,亦何功之不成哉!”疏入朝,權奸不報,張栻只得為父守靈,憤懣不樂亦懶交友,春有沉泳於聖賢經傳之中,寂寞而生.

朝堂講官 直言勇諫

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9年)十一月,劉珙由湖南被召還朝,除知樞密院事,首薦張栻:“窮探聖微,曉暢軍務,願亟召用.”孝宗言可.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除張栻知撫州.又赴,又改知嚴洲(今淅江建德縣).臨行時,他向孝忠進言:“欲復中原之地,當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當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求所以得吾民這心者,豈有他哉,不盡其力,又傷其財而已矣。”張栻從當時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苛改日劇,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了恢復中原須先結民心,寬養民力的主張。他到任後,遍訪民問疾苦,發現嚴洲丁鹽絹稅過重,立刻申奏朝廷,為民請命,第二年春天便減稅一半,民心大悅。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五月,張栻被召入朝,除吏部員外郎兼權左右司侍立官。當時宰相虞允文,虛談敵勢衰弱可圖,建議孝宗派員出使金營,請求到陵寢祭祖,左臣相陳俊卿認為不可,“陛下痛念祖宗,當思復故疆,勿誤國事。”孝忠不聽,陳俊卿憤然辭相離朝,滿朝文武呆苦寒蟬不語。孝宗向張栻:“卿知虜中事乎?”張栻從容答道:“虜中之事臣不知,然境內之事,則知之祥矣。”孝宗追問:“何事?”張栻道:“臣竊見比年諸道亦多水旱,民貧日甚,而國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家兵弱財匱,大小之臣,又皆誕謾,不足依仗,正使彼實可圖,臣懼我之未足以圖彼也,”孝宗聽後,默然不語。張栻又拿出奏書,心情異常沉重地念道:“臣竊謂陵寢隔絕,誠臣子不忍言之至痛。然今日未能奉詞以討之,又不能下名以絕之,乃欲卑辭厚禮以求於彼,則於大義已為未盡,而異論者猶以為憂,則其昧陋畏怯又益甚矣。然臣揆其心意,或者亦有見我未有必勝之形而不能憂也歟!”孝宗聽後說:“卿言有理。”張栻捧著奏章,繼續念道:“今日但當下哀痛之詔,明復仇之義,顯絕虜人,不與通使。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帥、練甲兵、以內修外攘,進退戰守通為一事,且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則必勝之形隱然可見,雖有淺陋畏怯之人,亦且奮勇而爭先矣!”孝宗聽畢,認為他從未聽見過如此明朗的論奏、便加贊道:“當以卿為講官,冀(希望)時得晤語也。”同年,辛棄疾被召入朝,遷司農寺主薄(管錢糧),同朝共事,同於京師,相互論談國計民生大事。不久,他倆發現朝廷發運使史正志,巧奪各洲各郡財賦、引起民怨沸騰,地方官史紛紛奏疏,未能引起朝廷重視。張栻面奏皇上,述其利弊,孝宗派人實查,果如栻言之情。立即下令廢除現行輸法。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二月,張栻又除任左司員外部和侍講官,專為孝宗講解《詩經》。當他講到《葛覃》這篇時,偶然想起中原人民慘遭金兵屠殺的血腥事實,民間的疾苦,心中湧起無限感慨,便藉此為皇上講解之機,大膽進言:“治常生於敬畏,亂常起於驕謠,使為國者每念稼穡之勞,而其后妃不忘織紝(紡織繞線)之事,則心之不存者寡矣。周之先後勤儉如此,而其後世猶有以休蠶織而為厲階(禍患)者,興亡之效於此見矣。”他又由此發端,推而廣言,上陳祖宗治國安民的成功經驗,下斥當時亂政擾民的敗劣行舉。孝宗深感嘆服。  

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奸相虞允文為獻媚取寵,建議孝忠派人到金人入浸之地,委屈祭祖,遭到張栻、陳俊卿的反對未能得逞(快意稱心)。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他又想討好太上皇后,特將皇后之女的房弟張說,由原知閣門事遷升書樞密院事。任命訊息傳出,滿朝文武極為不滿,私下紛紛議論不休,而沒誰敢於上疏反對。張栻見此情景,義憤填膺,親赴朝堂,義正辭嚴,指責虞允文,攀龍附鳳,利用裙帶關係,任用樞密院事。虞允羞愧難當,無言以對。張栻又向孝忠啟奏:“文武之勢,誠不可太偏,今然欲左文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也。”孝忠覽奏,猛然省悟,立即收回任命,朝論方才平息。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奸相虞允文一心想在太上皇后面前討好賣乖,千方百計促成對張說的任命。於是,在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先將張栻排擠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縣)然後再把張說簽書樞密院事。朝延臣僚憤憤不平。敷文閣待制楊萬里挺身上疏,據理爭說:“臣窮見左司郎中張栻有文武之才,有經濟之學,蓋其父教養成就之三十年,以為陛下之用,陛下知之亦十年矣。自立朝以來,懍懍自奮。其在都司,有所不知,知無不為;其在講筵,有所不言,言無不盡。”“一旦罷黜,影響惡劣,必將導致民言相警,以為朝廷追逐張軾,是為張說報仇也。“由於奸相虞允文糾合他的近臣從中作梗、楊萬里疏救未成。曾經舉薦過張栻的大詩人五十朋,居家抱病,驚聞張栻受謫,急忙臥塌上書,直言不諱指出張栻”直聲已著,中外稱賢;一旦外除,有識無不氣短。“令栻且留舊職,庶幾釋中外之疑,伸善類之氣。”奸相置之不理。

張軾終於憤然離開朝廷,退居長沙,一面學授徒、一面著書立說。每當閒暇之餘,或登臨嶽麓,或暢遊沅湘,于山水之間,忘其榮辱,怡然自樂也。

再次還朝 安民整軍

張栻居家長沙已歷時三年,正是孝宗改元淳熙(公元1174年)。孝宗深知張栻學行志業不同凡響,又頗有念舊之意,於是決定再度起用,當即詔回,除任原職,知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廣西是個荒僻之地,州郡地礦人稀,財乏糧缺,百姓窮苦。張栻到任發現當地官府侵奪鹽運利息,抬頭鹽價,百姓困苦。張栻立即奏請朝廷減輕百姓負擔,讓民休養生息。他又兼管漕司,拿出四十萬約緡用於建倉運鹽開支。又奏請朝廷新立法規,今後漕司再多取鹽稅,擅行抬價,均以違制議罪。若有敢用於供給官員饋餉宴歡者、論處。孝忠下詔準行。

朝廷年年到廣西橫山買馬,官員肆意巧取豪奪,百姓深受其害,跑到官府訴苦告狀。張栻深入實地,明察暗訪,悉知其中之弊,疏到六十餘條款,申奏朝廷,通通革除,馬政一新,邊民稱頌,爭先獻馬,不計其數。

廣西統轄二十五州,張栻到任檢閱州兵,各地武備廢弛,便下令青壯年加強軍訓,軍費不足就用漕司販賣鹽茶盈餘資助。他還親自主動上門與少數民族首領結為睦鄰,嚴禁互相擄掠仇殺,以求長治久安。因此,廣大治,政通人和。

任事四年(1177年)後,孝宗聞知張栻政績卓著,下詔特轉承事郎,進直寶文閣。淳熙五年(1178年)張栻又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運付使,又改知江陵府,安撫各路。當時湖北盜賊橫行,殘害百姓。張栻到任,首先彈劾貪贓縱賊的貪吏、罷官免職。據《宋史》記載,張栻一天之內就查辦革職貪官污吏達十四人。然後四處緝拿群匪,懲治窩賊的奸民。與此同時,又頒布了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作惡之徒的法律條款,不久湖北一路匪盜無蹤無影,四境太平安寧。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先前宋高宗時,河南、陝西分部土地已淪為金人。而湖北緊靠河南邊境,理當加強軍事防範,但帥守邊防的大將只能統領帳下親兵,無力調動本地駐軍,二者不協,不能配合,一致對敵,必然招致喪師失地的惡果。張栻決心改變這種潛伏的危機狀況,決定加速治軍。他首先對邊關諸將坦誠以禮,使他們精誠團結,然後慰勞士兵,無論親兵和駐軍,都一視同仁,清除間隙,賞罰分明。於是將士心懷忠義,俯首聽命。同時,張栻又重修義勇法,規定三丁抽一為義勇,統一編量,列為義勇付軍,每丁發給一付弓箭,農閒居家練習。要求隨時赴府檢閱,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三年期滿,正式投入官府義勇軍,不許橫行抓丁派款。湖北戎政,立時威凜。此外,他在湖北對一些官吏歧視少數民族,包庇縱容匪盜偷越邊境的漢人,盜竊掠奪少數民族財物,破壞民族團結,一律捕捉舊案捆綁示眾,依法處刑。少數民族贊道:“南宋還真有如此能人啊!”

終身尊孔 南宋鴻儒

張栻在朝目睹權奸當道,事處深感掣肘,自己難以施展胸中報復便幾次請求辭仕。孝宗不允,詔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0年)正月,又以病力請,待到二月六日詔下,這位懷才不遇和理學名儒,已於三月四日在江陵府舍離開人世,終年四十八歲。

張栻臨終前百般痛感於朝政日潰,國勢益衰,殘臣當道,賢士站邊。他從病榻掙紮起來,自書遺表:“再世蒙恩,一心報國。天命至此、厥路無由,猶有微誠不能自己。伏望陛下親君子,遠小人,信任絕一已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永結四海,克鞏丕圖。臣死之日。猶生之年。”他命在旦夕,仍不忘國事、父之遺風,可謂一脈相承。他的靈柩四弟妹構葬於湖南衡山,父墓之右。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張栻辭世的訊息傳出,朝廷內外賢士大夫無不涕泣相吊、紛紛致哀。生前好友朱熹,呂祖謙,楊萬里等,懷著沉痛的哀思,揮淚撰寫祭文和輓詞,痛悼這位不幸早逝的學者志士。靜江府廣大百姓無不哀悼這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據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記,當靈柩從江陵運走時,那裡男女老幼蜂擁上前輓車哀號,十里長街,哭聲動天。噩耗傳到朝廷,孝宗皇帝嗟悼不已,未能大用,深感痛惜!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八月,因資政殿學士衛澤請奏為張栻賜諡號“宣”,後世敬稱張宣公。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前26年)正月,因皇太子釋奠孔子歸奏,詔封張栻為華陽伯,並從祀孔子廟庭。  

他為人正大光明,表里如一;平素聞過則喜,從善如流;行事精明果斷、毫不遲疑;從政剛正立朝,不阿權貴;遇事自有主見,不曲隨順。屢次召對,竭力勸君,修身恤民,任賢養民,選將練兵、顯絕金人。他鑒於南宋主和主戰優柔寡斷的歷史教訓、從“隆興和議”後國趨貧弱的現狀,他既反對卑辭送禮屈辱求和,又反對急功近利,輕敵冒進,而主張修德立政、加強戰備、選擇時機、克敵制勝。他每任州郡、勤政愛民、減賦扶貧、寬以養民、百姓樂業、治安穩定。同時每到州郡,嚴格施政,興利除弊、罰惡賞善、整頓軍備、鞏固邊防,防敵內浸。經他治理,殘破州郡,井然有序,面貌一新。

張栻一生,崇信“孔孟之道”,講求修身養性,篤學力行。為學主張“明理居敬”,即是認識天理與天命,注重主觀精神的修養,使內心專一於“聖人之道”,尤其應重視義利之辨。他在生前與朱熹、呂祖謙、楊萬里等諸多理學名儒切磋琢磨,“大凡天道之精深,聖人之奧妙,德業之進修,行藏之大義,無不探源尋流,而一歸於正大光明。”(見《張南軒先生文集·原序》。朱熹曾極口稱讚張栻:“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同游之久,反覆開益為多。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討論出人意表。近讀其語,不覺胸中洒然,誠可嘆服!”朱熹還在為南軒的文集作序中寫道“敬夫天資甚高,聞道甚早,其學之所就,既足以名於一世,然察其心,蓋未嘗一日以是而自足也。”在序末,朱熹由衷地慨嘆道:“使敬夫而不死,則其學之所至,言之所及,雙豈予所得而知哉!”同時代的理學名流,對張栻的評價、敬仰之高,足見他在理學造旨相當高深,確實是南宋時代著名的大儒!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張栻在任事期間,所到之地,特別重視修茸學校了,大興講學之風。他在日理萬機的軍政事務之餘,還召集諸生,親臨講學,不遺餘力。這對於端正人心,消除惡俗,純化社風,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在長沙講字,其名盛傳湖湘,門生彭龜年,吳獵,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時等,都是他在嶽麓書院教出的巨子。再傳後學劉宰,五遂等一時各流諸儒。後又經宇文紹節花仲黼,陳概傳入西蜀涪江,岷江,其講舍之多,不壓於湖湘。蜀學之盛,實出於南軒之緒餘。

張栻終生治學勤謹,著述極其豐富。計有《南軒文集》四十四卷,《南軒易說》十一卷,《孟子詳說》十七卷,《癸已孟子說》七卷,《癸已論語解》十卷,《通鑑篤論》四卷,《經世紀年》二卷,《南軒詩集》八卷,《南軒問答》四卷,《張子太極解義》一卷,《諸葛武候傳》一卷,《希顏錄》一卷,《奏議》十卷,《書說》無數卷。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如此眾多的著作,充分顯示了他在學術上的造詣和實績。

南軒夫子逝後,西蜀、湖南以及所任外郡都紛紛立祠奉祀、世代香火不絕,尤以綿竹紫岩書院,南軒書院,長沙嶽麓書院最盛。綿竹南軒書院定每歲正月初九和九月九重陽節祭拜、由張氏後裔首事主辦,知縣大人主祭。書院內外張燈結彩,祭幡高懸,鼓樂齊奏,鞭炮震天,縣境內外,來院拜謁,牽線不斷。

一九九一年,美籍華人楹聯學會會長潘力生先生還專程到南軒中學拜謁參觀,並為校門撰寫楹聯,損贈獎學金一萬美元。九七年十月,張南軒的後裔從台灣回國,帶領留居廣漢市的家眷,一行數二十餘人來南軒故里祭拜祖先,並捐資建校。

校名來歷

南軒中學南軒中學

學校得名於南宋的理學家張適張南軒,所以叫南軒中學,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到現在為止,我們和湖南大學都有聯繫。包括張適的後人,34代孫子張福齊,他現在是台灣的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的一個理事,98年還在我們學校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叫張福齊獎學金,就是為了繼承張適。現在張適的後人,也和我們有聯繫,包括張福齊的兩個女兒,張原春、張玉生都和我們有聯繫,每年我們都要頒發張福齊獎學金。另外這個學校的藝術特色比較鮮明,包括美術、音樂、體育的人才和各類的活動搞的比較好,曾經是全國團中央表彰的連續5年的唯一一所藝術音樂知識大典的學校。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近幾年是逐年增加,有了一個大幅度的提高。這兩年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學校正在進入一個發展的快階段,可是地震突然襲來。現在很多工作要從頭再來,包括基礎設施,包括我們的一些軟體的東西,包括管理的東西都要重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